清末学制改革重视学生品行和注重读经的解读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又专门提出要重视考核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学生的品行,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在孔子的时代就有了这样的思想。而清末的学制改革中,也专门提出这一条,就十分值得重视。

章程规定,在考核学生时,除了考核学生的各科成绩之外,还要专门设立品行一门,对学生加以考核,而且也与其他各科的成绩一样,用积分的方法,与各科的成绩一同记分。对于品行的考核,则具体提出了以下几项: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而且要随处考察,分出等级。在课堂上由老师来认定,在宿舍中则由监教人员来认定。而且在学生中选拔各种学职的时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品行来选拔,不能只看学习成绩,由此来为学生们树立好的表率。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还专门提出要注重读经,用来保存中国传承已久的儒家学说。这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过时,但另一方面,则可使学生们不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学说,仍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为了说明这一条,章程中提出外国学校里有宗教一门,要让学生了解宗教的教义,这是他们培养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认为中国的儒家经典,就是中国的宗教,学校里如果不教学生读儒家经典,就不知道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儒家道统。虽然当时所说的三纲五常,在今天看来是已经过时的东西,但此条还强调要让学生具有爱国之心,不然也不能指望中国的富强。从这一点来看,教育学生具备爱国之心和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精神,仍是可取的。

所以要求在学校的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阅读儒家的经典著作,并为他们进行讲解,至于各学校的学生读多少儒家经典,讲解时讲得多深,则并不要求一致,但必须从最初的教育起,就要让学生知道儒家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知晓经典中的思想要义,这是为了确定学生的心性的重要任务。

在学习程度的要求上,也与传统的读经有所区别,不要求全读儒家的十三经,但四书五经以及《礼记》《左传》的节选,还是要读的。不仅要读,还要理解其中的内容,不然也没有任何好处。同时并不要求泛泛地读,而要选择重要者精读。

在阅读的方法上,提出从小学第一年起,每天读四十个字,到中学,每天要读二百个字,小学时每天读一个小时,再用一个小时抽背和浅解。也就是每天要用两小时来读经典。到中学,则要求每星期用六小时读经典,三小时抽背和讲解。此外,小学和中学都要每天用半小时进行温习,不占用课堂时间。

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打下阅读和理解儒家经典的基础,如果有人自愿通读全部经典著作,也不限制。总之,在使学生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的经典之外,还要不妨碍学习西方的各科学问。

到了大学,则要设立经学专科来让学生学习,加上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经典,使学生们对儒家经典的了解更进一步,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就能使学校中的学生都不荒废经典,使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得以传承。此外还有专门的读经方法,此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品行   儒家   重视   经典著作   爱国   学生   学制   清末   富强   各科   学说   章程   中国   注重   宗教   小时   方法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