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5月24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走了,带着人们的思念走了,留给世界的是他一生的心血,还有整个世界因他而摆脱饥饿的人们。他的离世,让一向对中国有偏见的西方社会,发出了同一赞赏和哀悼的声音。而此时的国内,却有不和谐的声音,令人愤慨。这些人是无知?还是有意诋毁?不得而知,交给警察去处理吧。

袁隆平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了杂交水稻,而且取得了成功。有人把他神话,有人把他看低,实际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他的功过,无须刻意去评判,真正了解了袁隆平的人,心中自有一杆秤。袁隆平在世的时候,从不回应对他的质疑,无论是猜忌、嫉妒,还是无知或有意诋毁,他无心去理睬,他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上。

人生好比一粒种子,只有健康的成长,才能有丰硕的成果。袁隆平的人生就好像一粒健康的种子,他把自己一生最丰硕的果实奉献给了这个世界。走近袁隆平,解读一个真实的科学家,你就会发现,他很普通,风趣幽默,却不失风度;认真钻研,却不乏思考探索。他是个有着传奇故事的人。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不知道是他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捉弄了他

1929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他诞生的那一刻,是一个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将他接到这个世界。林巧稚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所接生的这个婴儿,是未来“杂交水稻之父”。更有趣的是,林巧稚是钟南山的姑婆。多年后,钟南山和袁隆平竟然成为朋友,而且都成为了中国的风云人物。

为了躲避战乱,袁隆平从小就随父母辗转天津、江西、湖北等地,在武汉逆长江而上到了重庆,袁隆平的小学到中学都是在重庆就读的。不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炮火的硝烟下度过的。日本人的飞机经常轰炸重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懂得了“国家弱了,就要被人欺负”

1949年,刚刚中学毕业的袁隆平,在选择专业上受到了限制。因为多年的战乱,很多国办学校都已经停办。这时的他选择重庆的碚北东阳镇夏坝的湘辉学院农艺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他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他们参观了资本家的园艺场,当时他很好奇,感觉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可以种出植物来,很神奇。出于儿时的兴趣,他选择了农学专业。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他的选择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尽管父母都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业,但对于选择农业专业,他们顾虑很多。毕竟袁家也是书香门第,再说让儿子去受苦,他们万般的舍不得。可袁隆平年轻气盛,没有把困难想得很多,很自信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父母看他如此有决心,也就顺从了他的意愿。

真正到了学校,接触到土地,他才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他对自己的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有心改行。时隔不久,国家游泳队到学校进行选拔赛,这是袁隆平的强项。小时候他曾被自己的兄弟闹着玩,将他推下水,差点没命,是一个船工救了他。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下决心学游泳。这一学不要紧,游泳水平相当了的,在学校没有人能游过他。

世事难料,袁隆平本以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能上国家游泳队,可就在比赛那天,他吃坏了肚子。一下水,开始感觉没有什么,他很快将其他选手甩开。可过了一会,凉水一击,他的肚子一阵剧痛,游起来很吃力,很快就被其他选手超越。按规定,录取前三名选手,可他却游了个第四名,无奈与国家游泳队失之交臂。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学校要选拔8名学生当飞行员,大家踊跃报名,竞争十分激烈袁隆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各项测试。但让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政审,因为他的父亲曾在国民政府做过官。不过还好,当飞行员的录取榜公布时,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他十分激动,高兴的劲儿就别提了。

有句成语叫乐极伤悲,这个词用在袁隆平当时的情形,是再恰当不过了。当他戴上大红花,走进了军营,参加了预备队,观看了庆祝“八.一”晚会。第二天他们一行8人将参加新兵训练。可世事难料,上级下了紧急通知,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知识人才,飞行员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来。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了袁隆平,如果不是命运这么无礼的干涉,也许国家游泳队会多个优秀的游泳健将,也许会有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如果真是那样,人类世界就少了一个救苦救难的优秀科学家。冥冥之中,命运之神,将他留在了农校,让他教书育人,让他用智慧,造福人类。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既然命运将袁隆平留了下来,他也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虽然迷茫过,但他是个乐天派。大学毕业后,他在填报志愿时写道:“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号,结果他真的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了。按照专业对口,他被分到湖南湘西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那是一个遥远而偏远贫困地区。

他沿着父母曾经带他们西去的路线,又一路向东,从长江顺流而下,后来到湘西安江农校任教,这一呆就是十八年。从1953年到1971年,他的青春,他的汗水,都留到了这里。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登上了科学的巅峰。但他也遭受过痛苦和磨难,让他终身难忘。

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的袁隆平,长大后,更喜欢思考问题。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代课、教学生的平淡生活,他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体验。他常常突发奇想,将红薯与月光花嫁接,将南瓜与西瓜嫁接,种出各种奇花异果,但结果都是只能单一地进行嫁接,无法大批量地推广。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三年自然灾害,来得那么突然,防不及防。饥饿同样波及到了这个遥远的穷乡僻壤,袁隆平从小在重庆就曾经见过因饥饿而死的难民,现如今又目睹了有人饿死在路边。这让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对于农业科技人员,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他做出了决定性的思考和选择,那就是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每当到了水稻抽穗的季节,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观察水稻上,为的是能找到可以用来杂交的种子。他用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老师与国外的一些经验,经过反复的思考论证,大胆开始尝试用野稻进行杂交,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实验。他下决心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也要将杂交水稻搞成功。

1961年夏天,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早稻田间,发现了特殊的稻株。到了第二年,他用这特殊的稻株进行杂交实验,没有成功。他最初做出决定性的思考和选择时,就开启了“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虽然这次失败了,他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这次的失败经验,让他后期寻找新的稻株,有了方向。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为了寻找新的稻株,他带着妻子及学生,走遍了洞庭湖周边的稻田,终于找到了六株特殊的稻株。数量虽然少,但这里面深藏的奥妙,就是杂交水稻的密码,也只有袁隆平他自己知道这里面的分量。他几乎被灵感所控制了,在实验种植水稻那些日子,他像是走火入魔。白天细心观察幼苗的成长,晚上就在灯光下,记录论证写论文。

渐渐地一个蓝图在他的大脑中形成了。1966年,他将自己的多年的“三系杂交水稻生产体系”实验成果及规划的蓝图,以论文形式发表后,被一个国家科委叫熊衍衡的发现了,随后报告给了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将此事报告给了聂荣臻。聂荣臻看后十分重视,并通过湖南科委向安江农校发函,表示支持袁隆平的这一科研项目。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天有不测风云。一向不关心政治,只顾埋头搞研究的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都泰然无事,但终究还是受到动乱年代的冲击。有人提出他是在走“白专”道路,他回答道:他走的是“白米”道路,别人说他:“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他说:“那是不是就不种水稻?不吃饭了?”虽然他风趣幽默,但终究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随着运动高潮的到来,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像袁隆平这样走“白专”道路的人,很快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到处都是批他的大字报,更不幸的是他花了几年的时间,用那六株特殊稻株繁殖出的杂交水稻,在实验室里,被人砸得粉碎。这如同在他的心窝里插了一把刀,那些种苗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如今被毁,他心痛地哭了。

回到家中,妻子用一声:“我知道了”,让他心中感到了极大的宽慰。那个时候,大难临头,妻子没有离他而去,是他的一生的幸运。他默默地等待着来人抓他去批斗、蹲牛棚,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等到的不是批判他的人,而是他的学生李必胡和尹华奇。原来他们两个得到消息早,就提前从实验室中偷出了三株稻株。

袁隆平一听,真是喜出望外,他的实验可以继续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明天被打倒,只要一天不死,就有希望。可后来他并没有被批也没有被关,反倒是那些人对他客气起来。直到两年后他才知道,原来准备批判他的那些人,看到档案中有国家科委的公函,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才让他躲过一劫。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幸运的是国家对他的研究项目十分重视,安江农校按照上级指示,对袁隆平的工作给了极大的支持。按照他的要求,将学生李必胡和尹华奇留校,成为他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第一批成员,还得到600元的科研经费。很快他们用那三株稻株反复繁育,到了1968年已经发展了2分实验田。

为了找到更好的稻株,袁隆平带领两个学生,走出大山,到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寻找稻株。当他们的实验田要见成效的时候,却发生了一起到现在都没有结论的案件。5月18日这天,他们用五年的心血繁殖出来的杂交水稻,被人连根拔掉,扔到了水井里。袁隆平不顾一切跳入井里,但也无济于事。直到水井水抽干,他才在众多的烂苗子中救活了五株。

多少年过去了,此案件成为一个悬案。尽管袁隆平早已释怀,可作案人一直没有出来说句道歉的话,他大概是没有勇气站出来说声:“对不起”,他将把这个秘密带进坟墓中去。如今袁老走了,作案人能够心安吗?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68年10月,袁隆平再次抛下妻儿,带着两个学生去了海南岛。从此,南繁北育,成了他和助手们的生活常态。在经历了“5.18”伤痛后,他把目光放到了遥远的海南。海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一年多季,更可以远离那些居心叵测的人。这种用空间换时间的做法,也只有袁隆平能想得出来。

为了减少地方对科研小组的干扰,湖南省农科院,成立了“杂交水稻科研小组协作组”,还充实了一批骨干力量,袁隆平等调到省农科院。袁隆平始终有一个思路,就是想在野生稻里寻找稻株,可始终没能实现,这是他心中的一个结。在理论上这个想法是成立的,加上祖国地大物博,他对自己的理念很自信。

想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一回事。他和他的团队按照这一思路,做了无数次的尝试,又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转眼到了1970年,袁隆平科研小组还在全国各地寻找野稻的稻株。这是湖南第二次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在常德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他与当时任湖南省一把手的华国锋见面了,从此他们有了一段渊源。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华国锋很重视袁隆平的科学实验,不仅在大会上肯定了袁隆平科研小组取得的成绩,还对袁隆平说:“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了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华国锋还转达了周恩来对杂交水稻科研的期望,让袁隆平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正是在华国锋的关心支持下,袁隆平科研小组得以快速的发展,科研成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70年11月23日,这是个记入史册的日子。就在常德会议召开不久,袁隆平带着他的学生助手又来到海南,继续寻找野稻。之后袁隆平离开海南,留下他的助手们继续寻找。就是这一天夜里,睡不着觉的冯克珊苦思冥想,突然他想起有块沼泽野稻地被遗漏了,他拿出手电朝沼泽地走去。

经过一阵折腾,他终于在快要失望的时候,找到了老师讲的那种野生稻。他高兴地找到李必胡,二人再次来到沼泽地,跳了下去,仔细辨认。他们成功了,这就是科研小组一直渴望寻找的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当袁隆平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挤上火车赶往海南。看到稻株的时候,别提他有多激动了,多年的辛苦,总算是峰回路转了。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袁隆平当即就将其命名为“野败”,就是“花粉败育型野生稻”。野败的发现,让杂交水稻成为一个柳暗花明的关键转折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及时进行了批示,将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协助公关。在这种大背景下,袁隆平才离开了生活十八年的安江农校,调往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野败”很快成为袁隆平团队的实验材料。是将这一材料封闭起来自己搞科研,还是让更多的科研机构介入一起协助公关。前者对袁隆平团队来说,利益丰厚。可袁隆平选择的后者,他把用“野败”繁育出来的种子,无偿地分给了全国十三个省区的一百多位科技人员。袁隆平团队的无私奉献,加速了全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

袁隆平多年的潜心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本可以属于自己的专利,但他却无私地传授给全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研究技术人员。在国内,他有求必应,对前来求援的省份或人员,他都热心帮助。到了后期,他专门开办了培训机构,对国内外的技术人员进行杂交水稻的专门培训。先后为80多个国家,培训1400多名技术人才。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随着袁隆平科研团队不断扩大,科研成果也是捷报频传,他的荣誉更是像雪花一样飞到了他的身上。1973年这一年是被公认的中国杂交水稻诞生的元年。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袁隆平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模”等称号。1981年获“国家特等发明”奖。之后的奖项数不胜数。

袁隆平获得的奖项,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也认识了袁隆平。一向自持高傲的美国人来到中国向袁隆平学习,并邀请袁隆平去传授经验。有意思的是,一次他被邀请参加国际交流会,负责接待的大会领导人,见到中国代表队时,伸出双手躲开袁隆平,热情的去拥抱他的助手。因为,他袁隆平又黑又瘦像个农民,让喜欢以貌取人的外国领导认错了人,十分尴尬。

到了2014年,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攻关,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登上了世界水稻史的一个高峰。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前来学习,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远传国外,现在世界五大洲都用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特别是非洲很多贫穷国家。中国的杂交水稻,不知道挽救了多少贫穷国家的人民。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从1985年袁隆平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奖后,先后获得“国际最高科学技术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颁发的“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等等 。这些奖项的背后,是袁隆平科研团队艰苦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

结束语

袁老曾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稻长如高粱,穗子如扫帚长,籽粒有花生大,与学生坐在稻穗下乘凉。还有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眼下,袁老仙逝,禾下乘凉梦,还有待后人继续努力,而第二个梦,已为时不远.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很多人对袁隆平科研团队的质疑,无非就以下几点:一是对“杂交水稻之父”的质疑,说是“野败”首先发现不是袁隆平。但如果不是袁隆平的理论实践做基础,谁又知道“野败”是杂交水稻的密码?谁又认识“野败”呢?二是杂交水稻不好吃。要知道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开始,那个时代,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是让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说不好吃的人,纯属吃饱撑的。三是转基因的问题,这个不想多说,有点常识的人就不会有这样无知的质疑,不知道这个常识的人,建议自己到网络上去查找。四是关于安徽曾有杂交水稻烂在地里的报道,经过专家调查,是因为气候原因,造成水稻得了病虫害而死亡,和杂交水稻种子没有关系。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世界公认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中国和世界所作的贡献,值得我们骄傲和传颂。

借网诗佳句以表对袁老的怀念:“水稻一株,救民亿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田万顷今犹在,不见当年稻中人”“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常忆袁公”。

袁隆平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上,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水稻   国家科委   农校   海南   重庆   飞行员   中国   科学研究   种子   科研   小组   团队   命运   国家   学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