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风水轮流转,这个话用在粟裕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中国革命史中,没有哪个复仇记能像粟裕一样,十四年磨一利剑,用捷报当纸钱,祭奠战友的英魂。这是一个复仇的传奇故事,也是一段悲壮的革命史。看似是一个历史机遇的巧合,实则是一部必然的英雄史诗。

粟裕,这个天生与战场有缘的人,他个子矮小、貌不惊人,在解放战争中,不仅替战友报了折戟的一箭之仇,而且翻江倒海,成为整个国民党军队的克星。他和他的战友在战争年代,激战、牺牲、博弈简直就是一部翻版的复仇者联盟。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就来唠唠这个传奇大将的故事。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粟裕

1927年,国共分裂,粟裕加入了国民党24师教导队,这个教导队实际是由中共所控制。粟裕没有黄埔军校那耀眼的科班身份,他的军事才干就来自这个教导队。正是在这个教导队,让粟裕懂得了“艰苦比死亡更难受,战胜了艰难,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道理。在教导队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却让他终生受益,当时的黄埔军校不过也只有三个月的学习训练时间。

南昌起义失败后,他随部队南下广州,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排长看到他已经没救了,就对他抱有歉意的,卸下了他的驳壳枪,弃他而去。不知道在荒野他昏迷了多长时间,他居然清醒了过来。就在生死一线时,他选择了生,他挣扎着的爬行着,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追上了部队,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奇迹,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

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开始时,粟裕升任师长。到第三次反“围剿”,他已经是红十一军参谋长。在一次战斗中他左臂受伤,医生建议截肢,被他拒绝了,之后,他的左臂落下了残疾。即便这样,也不影响他指挥战斗。在很多的战斗中,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被朱德称为“青年战术家”。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北上抗日先遣部队

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红军开始节节败退。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作为先遣部队,被派往皖南地区开辟根据地,执行北上抗日任务。当时中央军委并没有把战略真实意图明示,只是命令他们进行北上抗日。但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部队作为先遣队北上的决定,是由博古所领导下的中央军委给红七军团下达的命令。

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粟裕任参谋长。寻淮洲与粟裕都是从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战斗经验比较丰富,粟裕也是寻淮洲一手带出来的。寻淮洲15岁参加革命,21岁就已经成为军团长。很多人都以为林彪是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其实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应该是寻淮洲。

多年后,粟裕才明白中央指挥红七军北上的真实目的。做为先遣部队,其实是红七军团北上,引开敌人,掩护中央主力南下,也就是所谓“声东击西”的战术,不过这次是“声北击南”。红七军的行军方向,与主力部队的行军方向是背道而驰。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当时毛泽东的主张是,主力进军包括皖南在内的苏浙皖赣地区,理由是这一带的敌军力量相对薄弱,以我方的主力对付敌人的薄弱,有胜算的把握。无奈没人听他的,红七军也就此踏上了艰难的道路。毛泽东聪明,蒋介石也不傻,感觉迟钝的就是博古、李德。

红七军小股部队北上,以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意图被蒋介石识破。蒋介石重兵都在南部,他只投入部分兵力围追红七军,更多的兵力还是以围剿红军主力。

情况万分危急,丢卒保帅成为中央的一个无奈之举。更糟糕的是,就在红七军已经执行北上计划后,中央决策者先是决定其停止北上,攻打福州,后又让部队打游击。中央军委的决定让军团长寻淮洲和粟裕等人的感到迷茫,因为他们已经到了闽东,这里条件比较成熟,适合建立根据地。他们的建议,被中央军委否定,红七军只能执行上级指挥。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寻淮洲

事实上,在红七军团离开瑞金后,形势急剧变化,建立皖南苏区自然也就成了泡影。博古、李德等人决定,是想让红七军团牵制更多的敌人可这远远超出了红七军团的能力范围。 红七军一路走一路战斗,虽然取得了几次战斗的胜利,同时部队伤亡也比较严重,战斗力也减弱了许多,部队已经处于一种疲惫状态。

寻淮洲带领的红七军到达赣东北地区,与方志敏带领的红十军汇合。按照中央指令,两个兵团合编为红十军。红十军军政主席方志敏,刘畴西任军团长,而颇有才华的寻淮洲只被任命了十九师师长。这个任命无疑为部队后期的命运,埋下了隐患。后来朱德痛心地把这次合编说成:“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无法释怀的伤痛

为了围剿北上的先遣部队红十军,蒋介石调用了他比较器重的黄埔弟子王耀武,去对付红七军。王耀武是黄埔四期学员,在国民党部队中,黄埔学生很多,从不缺乏优秀人才。王耀武之所以能被蒋介石看中,是因为权杖在宜黄战役中有突出表现。宜黄战役成就了王耀武,他从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变成了蒋介石的红人。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王耀武

接到蒋介石的委任后,王耀武十分激动也十分的积极。所以在各路追兵队伍中,王耀武率领一个旅追得最快,打得最猛。为了斩断尾追的王耀武部,红十军团高层做出决定:在谭家桥和乌泥关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拿这个王耀武开刀祭旗。装备上看王耀武部要胜过红十军,从人员地形上看,红十军要占上风。

关键时刻红十军内部就出现分歧,刘畴西的作战方案,遭到寻淮洲和粟裕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让攻善守的第十九师,担任主攻,而不是断后。可被刘畴西拒绝了。

刘畴西是黄埔一期学生。南昌起义时,刘畴西是营长,粟裕才是个班长。刘畴西带出来了个寻淮洲,而寻淮洲又带出了粟裕。论资历刘畴西在寻淮洲、粟裕之上,论作战天赋刘畴西就略显下风。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方志敏

王耀武是刘畴西的师弟,刘畴西对自己的安排十分的有信心。当王耀武率部到达乌泥关,他很快发现乌泥关地势险要,为避免不测,他只是让部分人继续前进,而大部队相隔一段距离。王耀武不是算命先生,他事前当然不会知道对方要在这里设伏,只是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他要比其他将领精明谨慎得多。

1934年12月14日,当王耀武先头部队进入了红十军的保卫圈后,红十军一名新战士过于紧张,突然开枪了,部队只得提前开战,将一场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战局也就此发生了逆转。王耀武后续部队占领制高点,也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在这场战斗中,年轻的寻淮洲牺牲,年仅22岁,这让粟裕感到无法接受,多年的战友就这样离他而去。

红十军大势已去,不得已,方志敏和刘畴带领部队撤出战斗。此时王耀武也是心有余悸,无意再进行追击。红十军从此变得更为艰难,国民党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增援,而红军既没有部队增援,更没有给养补充,战斗意志下降。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刘畴西

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时的刘畴西也由乐观变为悲观,决策变得优柔寡断。在红十军团,方志敏是项英任命的军政委员会主席,但他不懂军事,同时身上又带有很多文人气质,在军事指挥上多是听从刘畴西的。最后刘畴西做出决定,避战撤离。半个月内,红十军数十余次战斗,刘畴西无心恋战,一打就走,每次都是消耗战。

红十军团到达杨林后,粟裕向刘畴西建议,全军应加速通过南华山,到达化婺德苏区后再休整隐蔽,但刘畴西考虑到主力部队体力消耗太大,就下令宿营休息一夜,天亮再出发。无奈之下,粟裕只得和方志敏,带着军团机关、后勤人员伤病一起先行。仅仅只差半小时,主力部队就被敌人包围,而粟裕部侥幸脱离了包围圈。

由于刘畴西决策不果断,行动迟缓,最终被敌人包围。方志敏让粟裕部先行,自己返回去找刘畴西。刘畴西带领的红十军团主力这时仅剩2000余人,在数倍的敌军围困下,已是弹尽粮绝,基本失去了强行突围的能力,结果刘畴西、方志敏双双被俘虏。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粟裕带领部队,到提前与方志敏约好的地点前去接应时,却无音讯。粟裕知道方志敏、刘畴西及其主力再也回不来了。不久就传来方志敏、刘畴西牺牲的消息,这次红十军的失败,让粟裕刻骨铭心,始终无法释怀。粟裕忍辱负重,带领残部就地开展游击战争,与敌人周旋。

利剑出鞘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1948年。粟裕经历了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战争的洗礼,他的利剑在战火中,变得锋利无比。他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治委员。他参与指挥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在中国的解放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演绎了一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神话。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1948年4月,毛泽东及中央领导正在商议讨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作战方案,因为取得这个地区的胜利,就可以直捣国民党的老窝南京和上海。毛泽东与陈毅等其他领导商讨后,决定由粟裕率部于夏秋季节进行渡江南下。当决定到了粟裕手上时,粟裕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原来,粟裕想起了十四年前北上抗日先遣队惨痛的教训,就是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长途跋涉孤军奋战。眼下孤军过江作战,弊大于利,前车之鉴不能忘。粟裕经过反复的深思熟虑,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在无法说服粟裕的情况下,把粟裕和陈毅从前线调回来,一同商量作战方案。

毛泽东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被人说服的人,在听完粟裕的想法后,毛泽东妥协了。毛泽东同意粟裕的想法,并将陈毅调往中原局,华野部队全部交给粟裕指挥。粟裕倍感责任重大,不过该如何打,先从哪下手,他早已心中有数。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打响了,并创造了我军在一个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最多的新纪录。

完成了豫东战役,1948年7月,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电,要求山东军团攻打济南。粟裕提议华野两个兵团同时协同攻打济南,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粟裕真正的复仇之战,就是济南战役,他的对手正是十四年前剿灭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王耀武。此时王耀武兵力与粟裕相当,他就是济南的守城部队。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粟裕攻打济南的战术就是“攻济打援”。山东兵团的许世友却感觉打济南把握不大,对粟裕的作战方案有异议,但毛泽东还是力挺粟裕。中央军委致电许世友、谭正林等人:“全军指挥 ,由粟裕负责”。此时的粟裕宝剑已经出鞘,剑光闪烁让对手感受到了寒气逼人。

捷报祭英魂

王耀武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个军事人才,并非等闲之辈。粟裕很清楚这一点,从十四年前那场战斗中,他就将王耀武记在心中。此次要攻打王耀武,粟裕着实地下了一番苦工,他把王耀武的习性特点,用兵方式等都做了深入了研究。经过分析,找出了王耀武的软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王耀武果然没有逃出粟裕的掌心。

王耀武在对整个国共战场上分析得也很透彻,他已经看出来了,济南保不住,就向蒋介石进谏,提议放弃济南,将部队退回到长江以南进行防卫。蒋介石却舍不得山东这块肥肉,他想只要保住了济南,就相当于保住了山东,保住了山东,就相当于保住了青岛国际物质援助的港口。他要求王耀武一定要守住济南,并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援助。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对于蒋介石的命令,王耀武不敢不执行,他一方面在济南城外,大量修筑攻势,一面向杜聿明请求援兵。杜聿明提出要求王耀武能守住15天,他的援兵就能到达。可王耀武清楚,粟裕向来喜欢“围点打援”的方式,杜聿明的援兵能不能到达都是模棱两可的。无奈他只得向蒋介石要兵,可蒋介石给的兵还没有到位,粟裕进攻济南的枪声就打响了。

在济南城外围东的茂岭山、砚池山,是王耀武守城工事比较坚固的地方,留有重兵把守。按照粟裕计划,华野东集团为助攻,而指挥员聂风智,自作主张,将许世友给下达的“助攻”给改为“主攻”。在榴弹炮和迫击炮的掩护下,聂风智部直插茂岭山、砚池山。经过一夜战斗,王耀武的外围阵地就丢失了。他布设的阵地纵深长,空隙多的这一弱点,被粟裕逮个正着。

让王耀武更糟心的就是吴化文了。此人是有奶便是娘的人,从前跟过军阀、当过汉奸、又随蒋介石。在济南地下党的策反下,吴化文举棋不定,静观事态变化,谁强最终他就会倒向谁。而吴化文当时守备着济南西区。杜聿明曾提醒王耀武提防吴化文,而王耀武还对其进行了一番试探,结果都被吴化文敷衍过去了。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有人也提醒粟裕,吴化文有意起义,最好不要攻打西区。可粟裕很清楚吴化文的秉性,如果不用威力震慑他,他是不会轻易起义的。华野西集团在西区外围,解放军风卷残云,很快飞机场被炮火封锁。在强大的解放军面前,吴化文率部3个旅2万余人起义了。王耀武的西大门被打开了,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攻入了城内。

因吴化文的起义,让王耀武的心里防线快要崩溃了。杜聿明指挥的黄百韬、邱行湘、 李弥三路援军去解救王耀武,反而被解放军伏击。济南战役只用了8天,就全歼了王耀武部,最终王耀武等23名高级将领,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这也印证了粟裕攻打济南前,给部队制定的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济南战役的大获全胜,王耀武的被俘,标志着十四年那个沙场恩怨告终。北上抗日先遣队牺牲的英烈得到了慰藉。正如陈毅那句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粟裕特有的军事指挥才能,敏锐过人,堪称一代战神。但再厉害的战神,他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面对战友的牺牲,他流过泪,伤心过。历史给了他这个复仇的机会,他没有放过,他用自己的行动向牺牲的战友报捷。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粟裕十四年磨利剑,让王耀武偿还血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博古   皖南   中央军委   教导队   先遣队   血债   作战   济南   山东   利剑   蒋介石   战友   战役   军团   解放军   巧合   主力   部队   历史   王耀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