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1960年3月,巴山蜀水格外明媚,朱德携带夫人康克清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家大湾。

这是他自1908年年底,离家到云南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回老家。期间不是没有到过四川,只是因为肩负重任,所以不能回去。3月8日,朱德先到达了南充市,次日才回到老家——仪陇县马鞍场。

“朱总司令回来了!” 家乡的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喜讯。“总司令,我们一直盼着您来仪陇看看,解放这么多年了,您为啥子才回来哟!”“我也惦记着乡亲们,就是没得空回来看大家。

朱德稍停了一下,接着说:“我朱德,自离开仪陇后,没有给家乡带来什么好处,让乡亲们跟着我遭罪受累了。”乡亲们恳求说:“回来了,就别急着走啦!在家里多住些时候吧!说实话,家乡的人都很想念您!”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朱德外出一贯不让下面迎送和宴请,尤其反对前呼后拥,这次顺路回家,他更是轻车简从。来到马鞍场之后,他的本家兄弟,朱德堂弟朱代良,看到他身上穿着一身旧军装,脚上一双破皮鞋,非常惊讶。

朱代良忍不住调侃:“亏你还是个老总呢?怎么穿这样一身回家呀!你瞧,我们县上的干部,那个也穿得不比你差。”

朱德笑了笑,答道:“你怎能这样说话呀,我这不是穿戴得很好嘛!穿衣服,不冷就行了。我朱德不求衣锦还乡,但愿民富国强。

“你做了那么大的官,总不能穿得跟老百姓一样噢。”朱代良还是想不通。“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不能讲究吃讲究穿呀!”朱德看到乡亲们吃的穿的虽有改善,但并不大,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后来朱德和康克清又来到了一座高大的砖瓦结构的房子前面,有人向康克清介绍说:“这是朱老总小时候住过的屋子。”

朱德在一旁,却摇了摇头, 说:“我没住过这屋子,那时我家是地主的佃户,哪有这样好的屋子住呢?没有,没有。

同来的人都有点发愣了,觉得可能是朱老总离家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就忘了。但过了一会儿,朱德终于想起来了,这是他在护国军当旅长时捎钱回来砌的新房子,当时是给全家人住的。 这么多年了因为他从未回过仪陇,所以一下子就认不起来了。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然后朱德又接着说:“想起来了,这是我在护国军时捎钱回来砌的那处房子,还没见过面呢!真是自家人不认自家门了。”朱德的几句话一下把大家都逗笑了,他自己也笑了。

县里陪同他的同志说:“现在这房子没人住,县里计划这里办个总司令的展览,好让……”朱德听到这里,突然严肃起来,说:“办我的啥子展览呦!把这个房子腾出来,办成一所学校,让娃儿们去念书多好。

后来他到了南充、 到了成都之后,都重申了这个意见。1962年,仪陇县委书记到北京开会,朱德又问起了这件事,结果书记却是吞吞吐吐的,也没有正面回答。

不过朱德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又一次明确地建议把那所房子改成小学。 他说:“现在有些娃娃没有学上,没有书念。改成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吧!

查看家乡群众生活

此次外出视察,朱德一路上最关心的就是农业的生产和农民们的生活。当时的报纸和广播里一直都在吹嘘“形势一派大好,越来越好”等等一些口号,但其实不少地方的农民因为没有粮食,依然还在挨饿。

朱德一直都为此寝食难安,所以在北京也实在待不下了,便打算趁这次外出视察的机会回到故乡,并且了解一下真实情况,他深信故乡的父老乡亲们一定会坦然相告的。

那个时候,南充的灾荒十分严重,群众们都吃着公共食堂,生活非常艰苦。当朱德问道大家食堂的情况时,当地的干部们都没有隐瞒他,说为了渡过灾荒,公共食堂也不能再办下去了,准备让大家自己回家做饭吃。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朱德点了点头说:“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我一向担心。 我个人是不赞成农村办公共食堂的。”

问到闹灾荒的原因,干部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但朱德却摇了摇头,说:“我看不能把困难都推给客观的自然灾害,必须看到人的主观因素起了决定作用。我们的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呀,要从实际出发,为减轻灾害造成的困难,给老百姓多办些实事!

说完后看到大家都低头不语了,朱德又十分诚挚地说:“我不是批评大家,我们也有责任,而且要负主要责任。让我们记住这个教训吧”随后朱德又说起了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并呼吁起了大家多多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听到这些,干部们好像又有所领悟了。

回到家乡之后,朱德并没有先去看望自己的亲属们,而是先看了贫下中农:“自己家的人迟早总是要见 面的。你们带我先去看看这 里最老的老人吧!”

干部们介绍说有位80多岁的老人,住在最高处,行动也有些不便。朱德听到后,立即说要去看看他。一开始大家还劝他,说路不好,又陡,不想让他再亲自去了,但朱德却执意要去。

见到老人后,朱德十分关切地问了他的生活状况和一些困难等等,尽量都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了老人,这让老农激动地一下子热泪盈眶了。

困难时期

在群众们生活如此困难的环境下,朱德也坚决不给自己搞特殊,在来的路上他就下了指示:吃家乡饭,喝家乡水,其他的通通都不要!当时干部们很多提前准备的食物,最后也只好退掉了。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但朱德回到仪陇的当晚,老乡们准备的晚餐却十分丰盛,餐桌上放了一瓶酒,炖了一只鸡,加上猪肝、腰花等好几样荤菜,几乎一大桌都快被摆满了。

吃完饭后,朱德又找来秘书交代了一番,然后传话给了干部们:“朱德同志打了招呼,以后吃饭不要摆酒,多搞蔬菜少吃肉。”

康克清也跟着特别嘱咐了:“多做些新鲜蔬菜,比什么都好。他平时最喜欢四川的三样东西,一是豌豆尖,二是青菜脑壳,三是临江豆瓣。”

朱德这次在家住了三天,和其他人吃的一样的饭,喝的一样的水,每顿饭除了菠菜、豆芽、野菜和豆腐外,还有一点点的酱菜。

吃饭时干部们看着这些清淡的菜,都有些不安,总是问朱德饭菜是否可口,想吃点其他什么都可以再做。但朱德和康克清却都吃的津津有味,朱德还连声赞叹:“好吃,好吃,好多年没吃到家乡的饭菜了,真香啊!家乡的饭菜很可口,这样就很好,我们生活比群众强多了!

有人见他吃红苕不剥皮,说连皮吃不好消化。朱德笑着说:“我消化得了。过去一直是带皮吃的,丢了可惜了。”

当时时任仪陇县委书记的康智盛,后来写文章会议:

“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每餐总是亲切招呼我和他一起吃饭。有一顿,我安排好了饭菜就进厨房察看了。他老人家一直等着,等我坐到他身边,才肯用餐”“那时正是苦难时期,干部们每月只供应十九斤粮,半斤猪肉。朱老总在马鞍吃了三餐,饭桌上唯一的荤菜就是一碗肉丸子。吃饭时,康大姐给我们挑肉丸子吃,还说:‘多吃点,你们基层干部辛苦’。”

在去马鞍场视察的时候,经过永乐区时,朱德示意停车。一下车,周围的干部群众们纷纷蜂拥而上,朱德也顺势也询问起生产和生活情况起来了。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谈话中朱德特别注意农民们的表情,和面容,还不停关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家里粮够吃吗?”见人们红着脸不说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

朱德转过身对身边的负责同志说:“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之后就上车离开了,之后的朱德陷入了一阵沉思,许久都没有说话。

朱德离开仪陇前,乡亲们给他送来了一些土特产,但最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最后朱德只是在离开家乡之前,从仪陇的街市上买了两双当地打出来的草鞋。

有人当时很困惑,问他: “买这做啥子?”朱德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仪陇的草鞋,可是好东西呀,穿起来特别舒服。几十年来,我一直惦记着我们仪陇的草鞋。过去,我在家劳动,一直穿的就是它。后来, 去云南上讲武堂,70多天翻山越岭,走了两千多里路,我背了十几双草鞋,穿了一路。草鞋和我的感情很深,后来我们在江西、湖南一直到长征,都穿的的是草鞋哟!你们说,这草鞋有用没有用?

一生节俭

美国女作家史沫莱特在《伟大的道路》一书时,曾采访朱德,朱德这样说自己:

“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走路也是一样。成年以后,虽然有时有马骑,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经常几个月、几年长距离行军,同我所指挥的战士们一起走来走去。”

朱德祖籍广东韶关,朱氏先祖在清代初期移民至四川广安等地务农,后来又迁至仪陇,祖祖辈辈都过着租种地主土地这样贫寒的生活。

1882年,朱德的祖父带着一家六口,住进了一位丁姓地主的破旧小仓房里,当年的12月1日,朱德就诞生在这间破旧的仓房里面,稍大一些就帮着父母干起了各种农活。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因为从小就在经历各种艰苦的生活,所以节俭朴素也成为了朱德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和倡导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

日常生活中朱德经常穿的就是一身布衣服,只有在比较重要的国事场合当中,朱德才会穿上较好的衣服,但一回到家之后,他就又立即换上了旧衣服。

有的衣服因为穿了很多年,所以领口、袖口、肘部和膝盖处都打了一层层的补丁。有的都破得不能再补了,朱德都还舍不得扔掉。甚至一直到朱德逝世了之后,也都找不到他的一件新衣服。

朱德卧室中的被褥、床单等也都用了 20 多年,打了许多补丁,就是喝水的保温杯上也都缠满了补裂痕的胶带。

刚进中南海时,朱德一家都是凭劵就餐,他当时还特地建议食堂将所用的餐券纸做得小一点,以节约用纸,认为国家当时的底子很薄,能节省的地方就应该尽量节省。

朱德平常吃饭基本上都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如果来了客人,顶多再加两个菜,从不铺张浪费。他和全家每年还都坚持吃几次野菜,因为野菜是他当年长征时的“救命粮”,也提醒自己不能忘本。

朱德到各地视察时,也是力求从简,并且按照中央规定用餐,杜绝大吃大喝等浪费的行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朱德也主动减少粮食定量,而且很少吃肉。

川人普遍都好吃、会吃、能吃,但朱德却享不了口福。开始是因为国家长期处于战争年代,根本没什么可吃的。战争胜利后,朱德又得了糖尿病,想吃又不能都吃了。所以朱德总是会和家里人自嘲一辈子没吃饱过饭。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有一次朱德请徐特立吃饭,两人谈论完诗词之后正好到了饭点,于是朱德就对徐特立说:“今天我请你吃顿好饭吧!

徐特立听到后却不太想留下来,说:“你个穷老抠,能有什么好吃的!”“你不用推辞,保你满意。”听到这徐特立半信半疑留下来了,结果最后端上来的,依然只是一盘烧饼和两大碗豆腐脑。徐特立看后忍不住笑了:“这就是你朱总司令,国家副主席招待贵客的上等好餐吗?你这顿好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除了吃上面,住的方面朱德也是往简单了来。在中南海里,朱德的卧室是一间不宽敞的平房,里面的各种摆设都非常简朴,仅仅摆着棕榈床、床头柜、木桌、旧衣柜及旧沙发,连床上的被褥都是打着补丁的。

朱德住的旧房子,管理部门很多次提出要修理,但因为他一直不同意,所以一直都没有动过。

常常使用的一个旧沙发太矮,朱德年纪又大了,起坐都很不方便,工作人员想要为他换一个新的,他却坚决不肯。最后朱德让人用四根木头把沙发腿接高了一截,改成了“土洋结合”的沙发继续使用了起来。

外出的时候,只要在路上看到垃圾堆里有废铁丝,朱德都会让随行的同志收起来备用。

1960 年,朱德曾作诗一首,提倡勤俭节约:“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种感慨,是他长久躬身实践的总结,也是他发自内心想要为国家节省一针一线的真实想法。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朱德一生淡泊名利,从没拿过元帅军衔的高工资,只拿行政级别工资。作为共和国的总司令,朱德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范。“不求衣锦还乡,但愿民富国强”正是朱德的真实写照。

朱代良只看到朱德身居高管的身份,却从不知道朱德在平时生活当中一直保持着的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所以再一次看到他时,才会开了一个那样的玩笑。

朱德逝世后,妻子康克清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将其 20 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两万多元存款全部交给了党。

朱德逝世前不止一次地讲过:“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儿女们,要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党费。”他真的是将勤俭节约贯穿了自己的一生。

一生的遗憾

曾有位意大利记者问过朱德:“你如今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

朱世林是朱德的生父,他出生时37岁的父亲已经满脸皱纹了,父子二人的性格十分相似,都是耿直,暴躁又很爱冲动。

在朱德的印象当中,父亲的压力很大,因为孩子多,家底又薄,所以总是每天都在地里干活,也很少看到他笑的时候。导致朱德从懂事起就惧怕父亲,但同时也很同情他,希望自己可以快点长大,为父亲分担一些。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所以在家中朱德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母亲了。朱德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却十分明事理,家境虽然贫寒,却也格外同情穷人。

平时朱德的母亲会自己节衣缩食,再去周济比自己生活更困难的亲友、邻居,甚至是过往的外乡人。宽厚仁慈,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等等一系列品质,都一点一点地融入了朱德的内心,也影响了他一生。

但是自从朱德参加了革命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家孝敬过母亲,甚至两人见上一面都是奢望。虽然很想念儿子,但母亲却一直都希望他能专注于革命事业,并且不去连累他。数十年来,朱德只给母亲寄回去过几百元钱,和极少数的几张自己的照片。

1938年,朱德从来延安投奔革命的老乡那里自己家乡正在闹荒灾后,非常挂念已经80岁、独自一人在家的老母亲。但因为战事他又不能回去,最后只能托人寄回去了200元钱。

当时朱德的月薪只有5块,向周围的老乡好友借了一圈之后才终于凑够。

1943年,朱德收到两封侄子和外甥寄来的两封家信,都提到了祖母想要在最后的有生之年里再见到儿子朱德一面。

不幸的是这一愿望还没实现,第二年朱德的母亲就病逝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朱德满心的愧疚,瞬间大哭。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朱德蓄起了胡子,并写下了一篇《回忆我的母亲》。

文中朱德写道: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于劳动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两个月后,毛泽东提议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里,隆重举行朱德母亲钟太夫人的追悼大会,这也是唯一一次为领导人的母亲举办追悼会。

带着这个遗憾,朱德在之后战场上也更加拼尽全力,最终迎来了中国解放的一天,没有辜负母亲对他最大的期望。

1960年,朱德回家被亲戚笑:穿得不如县干部,自家人不认自家门


巴山蜀水养育了朱德,他走出了大巴山,走向了大千世界,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革命的画卷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但他毕竟也是大巴山的儿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怀有深深的恋情。从他这次的故乡行中可以看出,朱德不是不想念家乡,也不是不想念亲人,只是他比常人想得更深远更真切。

他的绵绵故乡情,正像他那仅写了开头的《故乡行》 一样:“二十三岁着戎装,七十四岁回故乡”一样,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

朱德的一生命运多舛,但也充满着各种传奇的色彩,他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和呕心沥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不管是他的牺牲奉献精神,还是生活中艰苦朴素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和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大巴山   干部   仪陇   自家人   草鞋   总司令   乡亲   饭菜   家门   食堂   故乡   亲戚   家乡   困难   多年   群众   母亲   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