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中国几千年的智慧教导我们,所有做成每一件事情的人,必须满足三大要素:即天时、地利、人和。作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代,就拿种田人家来说,《荀子·王霸篇》曰:“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荀子的意思是说,农民这种朴实干力气活,而且没有任何活动能力,要种好田,使庄稼有个好收成,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他这里所谓的“天时”,就是指适宜于耕作的时令、气候,“地利”就是有一块不缺水又不受自然灾害侵袭可耕作的土地,“人和”则是一家人齐心协力配合好去干,这样就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天时、地利、人和引申为一个人的成长,天时,就是大的环境,选择适当的机会,适时而动,择机出击。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讲的就是抓住时机;地利则要顺应自然规律,时间对了,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件事情的火候。人和则是在对的时间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助。所以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因为事业成功得到人的帮助最重要。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在上世纪初的革命战争年代,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他们走上革命的道理,就得到了很多人民的帮助,后来革命成功了,即使是身居高位,但依然不会忘记这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今天,介绍一位农民帮助同乡参加革命,后来他成为了高级干部,依然念念不忘寻找曾经帮助过他恩人,回乡去报恩,可惜这时恩人已经去世,他帮助其遗孀养老的故事。他便是曾经担任过副国级领导干部的李井泉。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个春天,天气晴朗,春风拂面,乍暖还凉,李并泉身披军大衣,带着亲人踏上阔别了近半个世纪的故乡——江西抚州临川唱凯集仓下村,坐在车上的李井泉,透过挡风玻璃,眺望着一马平川的赣抚平原,凝神地看着公路两旁匆匆来往的人们,不禁心头一阵阵激动。他是多么熟悉这块土地啊,往事历历在目,一起涌入了记忆的海洋。乡间炊烟、村里香樟、儿时的欢娱、打猪草、骑水牛……,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特别令李井泉难以忘怀的是,他18岁那一年扛着那支枪,毅然踏上追随南昌起义的情形,而把这支枪交给他的人,就是同村那位最好的朋友,名叫黄春仔,李井泉回故乡最想见到的一位恩人,正是有这支枪,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南昌起义的部队,你别看这支枪,在当年可以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时部队武器很少,大多是一些大刀梭标、土枪,能有这支步枪真不简单。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从此以后,李井泉正式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他漫长的革命征程,由于他有文化知识,工作积极,作战勇敢,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对于红军的作战经验认真总结、思索,学习、训练、打仗,都表现优育,在革命队伍中很快成长为高级将领。因此,李井泉一直把这支枪交给他的同村好友黄春仔视为踏上革命征途的恩人。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李井泉走进仓下村,就被早已等候在村头的乡亲们呼的一下围了上来,亲切地喊着、笑着、簇拥着李井泉向村中走去,走到一幢印字屋前,儿时的记忆浮上了心头,他操着浓浓的乡音肯定地说:“这是春仔的屋!”,说着就问起了黄春仔的一些情况,当村里人告诉他,春仔早些年就已经去世的时候,他不由得眼含热泪。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此时,李井泉来到自家老屋门前,这是赣东乡间常见的那种一向四间砖木结构的民房,是他小时候和父兄一道挑土运石修建起来的。四十多年的风吹雨打,老屋已是很破旧了,他看了看门窗,摸了摸墙壁,不禁自言自语:“好,终于到家了!”看到父亲的遗像,李井泉站在父的亲遗像前,久久凝视默哀,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出生在这个村子这幢老屋,他祖父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土改时李家被定为中农,14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地处临川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当时,他扛枪参加革命的事情,是瞒着父母的,就在弃学从军不久,他的父亲为此忧郁成疾去世,想不到那次争执竟成了父子的永别。每每忆起,他心里就非常难过,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李井泉回到自己的老家后,便在堂屋坐下来,同还健在的婶娘以及兄弟姐妹、侄子、亲友终于团聚在一起,聊起了家常。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此时,村旁边的一座水库正在抽水捕鱼,李井泉看到这些活蹦乱跳的大鱼,非常高兴,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卖二条大鱼给我,我回家去请邻居们吃一餐饭。随后,工作人员挑了两条最大的鱼。这天下午四时,李井泉在自家的老屋前摆了两桌酒席,一桌坐的是他的亲属,一桌是村干部和他恩人的亲属,他特意把黄春仔的妻子请到上席就座。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席间,李井泉频频举杯,劝酒劝菜,尤其是对黄春仔的妻子格外照顾,并定下来要给她养老,让在场的所有的人啧啧赞叹,称赞他真的是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仓下村

李井泉对子女们介绍,黄春仔藏着的这支枪交给他,不仅是自己踏上了革命的征程的起点,更是在战场上得到磨炼的机会。那时,刚刚投笔从戎加入起义军的他,很快就跟着部队南下,他被分配在二十五师政治部,担任任宣传员。这是一支由叶挺独立团扩编而成的部队,号称“铁军”,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都是老革命家,这支队伍当时是起义部队中战斗力强的队伍,经常执行最艰巨的战斗任务。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南昌起义部队一路行军来到赣南,此时正值8月,赣南大地骄阳似火,李井泉随部队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经宜黄、广昌,朝瑞金方向挺进。这一路走的全是山路,多半只能单人步行前进,一万多人的队伍拉得很长,日行百里左右,不是上山,就是下山,很少遇到一段平地。作为一名学生的李井泉脚底起泡、腿肚疼痛、行走艰难,行军两头不见太阳,早晨天未亮吃饭,晚上宿营再吃一顿。虽然行军艰苦,他始终乐观,与战友相互鼓励,奋勇前进。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会昌战役二十五师战斗的地方

李井泉扛着这支枪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会昌战役中,那时,根据前委决定,各路军队攻打会昌城,他所在队伍连夜由瑞金附近出发,由于是夜间行军,所在队列走错了路,朝着洛口方向走,待发觉后才转向会昌前进,待艰难地爬上一座大山后,听见会昌方面传来枪声,枪声越来越激烈,李井泉精神为之一振,早已忘记昼夜行军的艰苦疲累。身为宣传员的他,不断催促队伍“快走!快走!”鼓动每一个人加快步伐。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在这次战斗中,二十五师进攻会昌的岚山岭以西与敌军激战,控制2531高地北面一带,向敌发起攻击,得手后由北面进攻会昌,在一阵排山倒海之后,敌人溃退,起义军取得了反攻胜利,并一举攻克会昌城,革命红旗高高飘扬在会昌城头。在接下来的三河坝战役中,师领导指示李井泉在各地发动群众,筹集后勤补给,宣传我军宗旨,他精神抖擞深入基层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上级的表扬。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即使是起义军在这里受挫,李井泉在这一带隐藏时与当地组织一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后来奉东江特委之命,到江西寻乌加入红四军前委,进入中央苏区后,由于他知识渊博,被任命为红四军前委秘书,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秘书长、红三十五师政委、红军独立第三师政委,红三军团第一、第三补充师政委等职务,随后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从此开启了革命新征程。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抗日战争期间,李井泉历任八路军副旅长、政委、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开辟包括绥南、绥中、绥西地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粉碎日伪军多次围攻。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晋绥分局书记、军区政委,领导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支援西北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后负责四川工委工作,配合人民解放军向西南的进军。曾任川西区第一书记、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兼军区政委,西南局书记、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后任副国级领导干部。

同村好友送1支枪给他参军,成副国级回乡报答却去世,为遗孀养老

李井泉身居高位,念念不忘的是曾经帮助过他事业成功的恩人,即使在晚年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他还是嘱咐自己的子女,革命事业能取得胜利,在革命和征途中能取得成就,靠的是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正是有他们全心全意的帮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候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大青山   南昌起义   会昌   荀子   解放战争   瑞金   起义军   遗孀   政委   江西   恩人   地利   回乡   天时   部队   队伍   事情   好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