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教授:关注骨质疏松性骨折,已迫在眉睫

林华教授:关注骨质疏松性骨折,已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并呈迅速增长趋势,为此,代谢网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及不足、相应对策等几个方面,对南京市代谢性骨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骨病中心林华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内容如下。

★专家简介★

林华教授:关注骨质疏松性骨折,已迫在眉睫

林华教授


视频加载中...


让人震惊的骨质疏松流调数据

据林华教授介绍,2018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全国人口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40~49岁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比例超过30%;而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高达50%。

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高发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的患者也是高风险人群,也就是说在50岁人群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可能面临骨折的挑战,即使是40~49周岁的人群里这个比例也接近了1/3,这让人非常震惊。

因此,关注骨质疏松性骨折迫在眉睫。

骨质疏松再骨折风险迫在眉睫

骨质疏松性骨折本身是预测再次骨折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骨质疏松再骨折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再骨折的部位大多数与首次骨折部位相同,并且不同部位的骨折再发骨折风险也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比也因部位不同而不同,风险比波动在2.6-5.3,其中椎体骨折再发骨折风险最高。其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后1~2年内再次骨折风险最高。这种即将在1~2年内发生的骨折风险被称之为“迫在眉睫的风险(imminent risk)”。因此,骨折之后1~2年内是重要的干预窗口,做得好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骨科医生的重视和参与极为重要!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递增,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林华教授说,导致骨折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不够。这不单纯是指对骨折的关注度不够,更关键的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机制、治疗、甚至术后整个管理流程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种忽视不仅增加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难度,引起再骨折高发,对患者及其家庭也会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再次骨折风险重视不够。患者首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增加了80%,这常发生在首次骨折后3个月内,而这种高风险会持续到1年。如果两年内治疗或干预不规范,甚至未完成干预,那么再骨折的风险会成倍增加。再骨折发生后,则第3次骨折的风险增加将近200%,单次骨折风险可能对患者生活影响不大,但若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特别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此类高危骨折,则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

中国的老年人群数量急剧增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跌倒。跌倒是完全独立于骨骼条件的因素,但当患者由于年龄或某些合并疾病导致对自身平衡把握能力较差时,骨折风险也大大增加。

国内诊疗面临的挑战和不足

林华教授强调,相比于部分欧美国家,我国目前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首先,骨质疏松知晓率低、诊断率差。虽然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不亚于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慢性疾病,但民众、医疗体系和政府对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应的管理举措和服务流程也远不如高血压糖尿病完善,骨质疏松筛查缺乏群众教育基础和政府支持。

其次,治疗不够规范,患者依从性低。目前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主要着力于骨折的治疗,但对再次骨折的风险没有进行很好的干预,也缺乏完备的药物治疗方案和相对应的综合管理。

最后,有效治疗药物使用不充分,缺乏良好患者管理体系。骨质疏松不是大家所想象的腰酸背痛腿抽筋,很多患者甚至在没有任何症状时就发生了骨折,对此类患者必须告诉他们骨质疏松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需要长期治疗的。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针对骨折愈合和骨骼本身修复的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比如促骨形成类的药物,不仅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还能显著修复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骼损害,但建议至少要使用一年,才能达到较好的骨骼修复作用。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体系,长期合理用药很难坚持”,林华教授说道。

直面挑战和不足,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林华教授认为,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医生关注度、多学科联合、患者疾病认知、政府参与度 4 方面着手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

01 提升医生对疾病的关注度

医生不仅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技能,更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甚至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对骨骼进行保护、对骨骼破坏进行修复。

02 多团队合作

除了骨科医生,团队里还应包括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老年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多学科综合管理,可使患者后期骨折风险得到控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03 患者科普教育

医生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明白骨质疏松治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相应的药物需要足够的疗程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此外,我们更期待政府和医院给予医生更多体制上的帮助。

基层医生如何初步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

说到骨折风险,林华教授认为虽然目前筛查方法和手段还有待完善,但其实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以预期和评估的。临床上或社区基层,有目的的对患者进行一些评估,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助于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预判。

一个基层医生如何去判断患者的骨折风险?林教授给出了几点意见。

年龄不能忽视。骨质疏松和年龄相关,因此年龄最重要。

是否有骨折的家族史。尤其是近期是否发生了骨折,如果是一年内发生的骨折,会增加再骨折的风险。

合并疾病或合并药物治疗。利尿剂、某些降糖药、或华法林相关的抗凝剂,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大大增加骨折风险。目前临床上,引起骨折风险最高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因此免疫系统、肿瘤之类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其患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合理的检查。很多患者在发生骨折前并未出现相关症状,因此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等检查的结果比患者是否有骨疼之类的主诉更重要。虽然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与骨折的风险不能100%匹配,但在临床上已是非常好的提示标准和评价手段,应该多面多维度去观察。

综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超出我们的想象,关注骨质疏松性骨折已迫在眉睫,期待大家共同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考:

林华. 中国老年人群迫在眉睫的骨折风险[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37(5),436-440. DOI: 10.3760/cma. j.cn311282-20210129-0006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迫在眉睫   墨尔本   矿盐   教授   性骨折   发生率   高血压   骨科   骨骼   药物   患者   疾病   医生   风险   发生   林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