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养生之道 归纳总结为“和阴阳化湿"大法则

治病养生之道 归纳总结为“和阴阳化湿"大法则。

和阴阳化湿,也是延缓衰老的中医养生法。

不是懂医道,或者只为是一般性疾病的话,治疗养生之道可以简单概括为“和阴阳 化湿法"一大原则。

一,先谈谈 阴阳与湿 。

气:为“气一一阴阳”

传统哲学认识: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生生之本源;阴静阳动,相交化生,万物循环气化;阴阳者哲学、医学、生命、生活、生殖、遗传、天地人之本功。

现代理解:阴阳内因素是自身本质性与功能性的循环互动,而外因素是属性与联结性互生性的维护。

湿邪:为“湿一一内外湿邪"。

天地万物多为“六化",风寒暑湿燥火(毒),但以湿邪为首,或多为湿化之变。风寒暑湿燥火(毒)各自其中某种特色包涵具有着湿邪之气属性特点。


“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按天地人及阴阳哲理,“六气”是循环流注、整体互生、统一依存。

湿气为气机的升降出入障碍、清阳浊阴气化失调、体虚滞邪留伏之变。

湿邪变化多端,具有“怪病多湿”特色,特点如:食少便溏,脘腹胀满,食少便溏,二便异常,或是慢性发作的发热、咳嗽、呕吐、水肿、心悸、眩晕等,及肿瘤结节等,并有苔白滑者为主的临床表现。

1.有个说法叫中医看病调阴阳,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不平衡就生病。

百病之源在于气失调,在于气机病理出现,所以“百病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失调,气失调在于“湿",湿邪为百病之首,合病并病直中变化无端,当然“怪病多湿”也包括其中。

1.中医生命特色:阴阳学,临证应先别阴阳,百病不越阴阳两法,用药用法纠偏扶正祛邪、阴阳互生统一。阴平阳秘,精血乃和,阴守静,阳化动,动静守恒。阴阳神化于生命本体为脏腑组织、物质意识、动静脉、精气血神于不杇。

二,治病养生之道 归纳总结为“和阴阳化湿",纠偏扶正祛邪“以 平为期"为大法。

可见掌握“以平为期”的关键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王冰:“有者泻之,无者补之,虚者补之,盛者泻之,适其中外,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

三、异法方宜应用与治湿。

1.因人制宜,特色差异性施法。

年龄不同,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亦不同,老年人气血衰少,功能减退,患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虚证宜补。

体质、先天禀赋、后天营养、个体寒湿等素质因素。还是妇科经带孕产等不同。

2.因时制宜特色。总结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如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营卫湿化,用药应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多敛藏于内,此时若病非大热,应慎用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

以上,此为阴阳特色,在春夏秋冬四季节性上的“气一一阴阳”平衡科学性。

3.因地制宜特色。“一病而治各不同”,其原因是“地势使然”。

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故其病多湿化燥寒,治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其病多湿化生热,治宜清化。

4.因人因时因地三因素特色,是生命气机生物“天地人统一"行为基础。

三因制宜是“天地人统一”综合性气机气化机制,也是气机的升降出入障、清阳浊阴气化等总体“胜复"转化特色,从某种宏观及整体观点上,与“湿"性作用影响息息相关、相近相通。

本文为原创文化知识共享。如使用不当,摡不负责,并保留有关法律权益。原创作者 罗占光 中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养生之道   化生   阴阳   腠理   扶正祛邪   阴司   阳气   阴气   风寒   地势   归纳   法则   中医   因素   特色   生命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