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乾隆曾表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康熙年间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收复了台湾,将大的外患基本解除了。可以说是给清朝赢得了安定和平的环境,建立了国家发展的基础。

雍正年间,通过清理钱粮亏空、摊丁入亩、耗献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举措,充盈了国库。

乾隆登基之时,已是天下太平,国富民安的盛世景象,可以说乾隆是一位比较幸运的帝王。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乾隆

登基之后,六下江南、平定大小金川、盛世修书等等,乾隆自诩“十全老人”。

他的风流韵事,更是数不胜数。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他在避免清朝粮食危机上的作为。

盛世之下,也有危机。康熙朝出台的盛世添丁,永不加赋政策,极大地降低了百姓的生育成本。加上国家太平,人口急剧增长,到乾隆朝,人口达到了一亿四千万,是康熙朝的十倍。

人口增长了近十倍,如何解决百姓的口粮问题,成了摆在乾隆面前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乾隆曾表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百姓吃不饱,乾隆的统治也难以稳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这个“十全老人”还是懂得的。

面对这种情况,乾隆皇帝显示出了很高的政治头脑和对百姓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视。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鼓励开垦

清朝自入关,一直都很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垦荒。经过前面几位皇帝的鼓励开发,大面积土地已经被开垦得差不多了。

面对这种情况,乾隆的开垦政策既汲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又做了变通,提出开垦“山头地角”和“免收田租”两项特色政策。

把勘查出的官山荒地、海滩河淤地、海岛等,分给无地贫民,让他们耕种,并且享受免田租待遇。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方观承铜像

比如直隶省淀泊河滩淤地有很多,总督方观承按照乾隆的政策,上奏折请示,把河淤地分给附近的贫民认种。

河道难免需要疏浚出工,再由这些认种的贫民去出工,享受免交田租待遇。贫民也有耕田,官府也少了疏浚河滩的花销,两方都受益。

另外,对一些已经耕种的较为贫瘠的土地,沙滩水边等比较低产的土地,也免收田租。

通过这些措施,使广大民众增加了粮食产量,尤其对贫民来讲,更是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鼓励移民

清朝从入关后,一直把关外当做自己的龙兴之地,《鹿鼎记》里就有龙脉一说。清政府将关外作为自己的退路,所以一直都禁止流民到关外谋生。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但到乾隆朝,虽然封禁政策没有变,但实际上是只封不禁。

如乾隆八年(1743年),山东、河北闹旱灾,大量饥民被迫离开家园,前往关外谋生。

乾隆密令军机处秘密通知长城各口关卡:“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阻拦,即时放出。”但不得将谕旨透露,以维护原来政策的权威性。

在明面上禁止流民到关外的政策没有变,但是却暗中放水。也算是既保全了朝廷的面子,也保全了百姓口粮这个里子。

对内蒙古、新疆、台湾等地,清廷也都实行了不同的允许移民开恳的政策。

清政府平定新疆后,不仅在新疆组织绿旗兵和维吾尔农民屯田,解决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更在甘肃省这种容易闹旱灾的地区广泛宣传新疆的富饶和地广人稀的情况,甚至由督抚出资护送他们移民,鼓励甘肃的农民到新疆生产生活。

这些移民垦荒政策,使边关人口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形成了很多新的粮食生产基地,不仅解决了移民的粮食问题,更给内地调拨了大量粮食,有效地缓解了人口与粮食问题的矛盾。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储备粮食

虽然乾隆实行了多项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但因为我国国土辽阔,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了在遭遇灾害时,可以调拨粮食赈灾,清政府实行储备粮食的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由政府动用资金在秋收时期到产粮区大量购买粮食,作为储备粮。

在各省建立仓储制度,每当秋收之后,各省秋收买补仓粮,如因赈济灾民而导致存量减少,可由国库拨银子于第二年补买。基本保证仓粮存量不少于仓储量的十分之七。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设立纳粟捐监制度,捐纳人直接将粮食按照数额交到本省仓库后,取得凭证后可到北京国子监读书。

另外还倡导民间储备粮食,户部题准乡村设立社仓、市镇设立义仓。乾隆又将灾年藏谷利息取消,各省又相应设立了一些奖励制度,推动了社仓的发展。

这些政策增加了粮食储备,保证了地方有灾情,不仅可以在自己省内开仓放粮,还可以全国范围内筹措粮草,将丰产地方的粮食调拨到灾区。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在有灾情时,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大幅度提高粮价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开仓放粮这双看的见的手,来平抑粮价,解决百姓的饥饿危机。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加强粮食管理

不仅开源,还要节流。为了减少粮食浪费,乾隆朝还在北五省严禁开酒坊大量酿造烧酒,减少粮食浪费。

同时,制定合理的平粜方法,来稳定粮食价格。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比如遇到灾年开仓放粮,通过购买粮食的数量和银子的成色,来判断是贫民还是不法奸商购粮。对不法奸商购买的,严加查处,从根本上保证了贫民的平价粮食购买权,确保开仓放粮能够发挥稳定粮价的目的。

对于平粜放粮,为了达到控制粮价为目的,还设定了不计成例的办法。例如湖南巡抚许容,就曾因教条主义而受到乾隆的批评。

湖南因为青黄不接导致粮价飞涨,供应困难。在本省仓库存粮已经卖出十分之三后,许容曾向乾隆请示停止出卖仓谷,以保证仓粮存粮不低于十分之七的定例。

结果乾隆批评其为本末倒置,没有体会国家设立常平仓的本意。储备粮的本意是平抑米价,接济百姓,也就是以人为本,不应以仓为本。

设置粮仓不能少于十分之七的比例之目的,在于灾年有粮可放。而在灾年放粮之时,如果放粮的量还没有将米价平抑下来,目的也就没有达到,这时不必拘泥于存粮比例,而应接着放粮,以达到平抑米价的目的。

看来这种教条主义、执行政策不注重实际的官员,一直都有,也一直都不受待见。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兴修水利

在开源节流,加强粮食管理之外,要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兴修水利比较实际,这是减除水灾旱灾的根本措施。

乾隆初期,黄河淤积严重。

在发生因黄河决口,导致下游被淹的情况后,地方官请求疏浚上游河道,乾隆根据大禹治水的经验,提出下游不畅才是上游决口的原因,由此开始了黄河、淮河、淮安至扬州段运河的综合治理。

经过六年的治理,三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有效地提高了两岸的农业生产水平。

乾隆如何应对人口激增下的粮食危机?

咆哮的黄河

乾隆二十一年后,黄河在山东、河南、安徽再次决口。

为了根治黄河水患,乾隆亲派侍卫去寻找黄河的源头,多次派大学士鄂尔泰、讷亲到全国各重要水利现场调查水道原委。自己本人也多次到黄河、运河、洪泽湖高堰大坝和浙江海塘现场,了解水利的详细情况。

找到发生水灾的原因后,开展治水。先后开展了金沙江工程、浙江海塘工程、江苏水利工程、陶庄引河工程等多项水利工程。

通过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保护了全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在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更是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今年初,全国范围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几乎举国按下了暂停键。但是物价始终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始终充足,可见政府对粮食安全的经营之深。

我们能想到的,政府早帮我们想到了。我们想不到的,政府也帮我们想到了,我们现在能做也应该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相信政府,相信我们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乾隆   田租   粮食   灾年   米价   存粮   目的   粮价   黄河   关外   新疆   贫民   农业生产   人口   危机   百姓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