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青山多妩媚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注重色彩的运用,有工细严谨、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宋以后,青绿山水画的地位逐渐被文人写意山水画所取代。直至20世纪,张大千师古开今,集南北二宗精华于一身,赋予青绿山水新的生命力。张大千的大青绿山水以李思训、李昭道为根基,研究汲取唐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名家技法,用淡墨勾山石,稍加皴擦,色彩明快,具有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有的作品则在大青绿的基础上用金色勾线,并在山脚等处施以金色,画面更具华彩。

我看青山多妩媚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张大千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国画大师。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开始“师法自然”,其旅游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并在各地举办画展。1936年,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写下“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则赞誉与他的艺术成就一样,被后世广为传颂。正是这一年,张大千创作了多幅华山为题材的山水画,尤以青绿技法的创新运用而光彩夺目。

我看青山多妩媚

张大千《华山云海图》设色纸本/立轴 1936年作 

1934年9月至10月,张大千与其二哥张善孖游览西岳华山,遍登华山五峰。令他眼界大开,并深刻体会到“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根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畜都是一样”。因此,登临华山,是此一时期张大千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源泉。《华山云海图》中,巧夺天工的奇峰怪石耸立在茫茫的云海,虽未见红日,但远处山头以赭石和金粉表现日出时分,霞光万丈的壮观景象。山崖上站立着两位气宇轩昂的高士,应该就是张大千与张善孖兄弟。他们似在观赏盘根错节的苍虬,抑或眺望异色烟霭的云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全图以怪石松林为近景,由大而小,从近处推向远方,突显空间的距离感。用侧笔直皴或斧劈法表现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坚挺的质感。在设色方面,除了石青、石绿和赭石外,山石纹理线以金线复钩,着光处加金粉调色,使得画面辉映着富丽堂皇的美感。

我看青山多妩媚

钱松嵒(1899-1985)

钱松喦,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承前启后,一代宗师”,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1960年,钱松喦跟随“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在创作中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从60年代起,钱松喦创作中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常熟田》成为系列主题,他将“着眼点放在田地上,那辽阔开朗的田野,是雄伟的,不平凡的,这是显示时代精神的所在。”后来,钱松喦创作《锦绣江南鱼米乡》也延续《常熟田》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画面采用俯视的视角,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至远,山脚下带有江南特色的建筑沿湖而建,湖泊的港汊之上由拱桥连接着两岸,湖中帆船点点。

我看青山多妩媚

钱松喦《锦绣江南鱼米乡》设色纸本/立轴

锦绣江南,人类营造出来供自己休养生息的漠漠水田,无疑是水乡最常见的景物。然而,古往今来,几乎没有画家涉足过这一题材。即使有人画上一角,也只是为山林作陪衬。而钱松喦认为“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不屑画、不好画的田野,在大办农业的今天,就应该大画特画”。他带着画具,沿宜兴、无锡到常熟,远眺鸟瞰,收集素材。他所追求的意境,已远远超过了过去画家描绘乡村景物所一再表现的“暮春三月,草长鸢飞”,牧童牛背横笛、隐士荷锄晚归之类。

《锦绣江南鱼米乡》所展现的天地,以稻田为主体,平畴万顷,规划整齐的江南水田,既无山岭丘壑,又无曲径通幽,却包含着时代变迁的意蕴。在他的意匠经营之下,顿显出新时代大农业的光彩。其间烟云缭绕,夹以沙道、渔舟、桥梁等,突出“鱼米乡”三字。画中空白,都是实境,向画外透着滋润的水气;着色处却由实而虚,浅绿色调与黑、白形成的和谐,给人一种极舒畅的感觉。钱松喦别具一格的俯瞰式表现手法,观之神明气清,胸怀顿开。

内容选自“聚镁Art0X”社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聚镁好课 · 深入艺术视界

聚镁Art0X在线教育品牌

精中选精,知艺术所以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赭石   丘壑   华山   常熟   立轴   青山   名山大川   水田   青绿   金粉   怪石   江南   山水画   云海   锦绣   妩媚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