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隋唐制度是秦汉以后中国印章制度史上的又一个枢纽。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印,完全是隋唐官印体制的延续。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北宋 拱圣下七都虞候朱记

隋唐的印制是两宋印章的渊源。由于北宋在代表汉文化的 地位上居于优势,隋唐印制的形态规范至宋代已经成熟。少数民族在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并仿效唐宋制度行用官私玺印。在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的新阶段,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印章形态逐渐走向多元格局。

一、两宋印章之渊源—唐官印模式

从现存实物出发,唐代百官印章的形态已基本明确。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北宋 神虎弟二指挥弟三都朱记

从质地上说,唐代官印均为铜质,包括中书省这样属中央三省、主官为正三品的官署在内。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官印实物未见遗存。河北隆化出土的辽“契丹节度使印”为鎏金质, 北宋“康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亦为“涂金”, 看来其制当有更早的渊源。

就钮制而论,文献典籍并未对此有过系统说明。从实物来看,自省、部诸司到州、县,官印已一体简化为鼻钮。

二、唐代印章的艺术风格

唐代已经进入楷书的全盛时期。在久已失去汉摹印篆记忆的背景下需要立即确立印文新规范,只能引入北朝墓志碑额一路小篆演化而来的体态。显然,对称、匀整的秦汉篆书结体规则为不衫不履、自由率意的风格所代替,方与圆的转换有时具有出人意外的随机性。同时,章法的疏密展缩也往往突破人们从汉晋印章中获得的平衡宁静的视觉习惯。初唐篆印官显然还 难以迅速捉摸到新印制的设计规律。稚拙的书风正是这一时期 制作者尚未适应印文构图所需要的篆法规范的表现。约在中唐时期,印文笔形的圆转化形成定势,流动活泼而又比较贯气的书写节奏开始呈现。不过结构上的自由疏散与章法上的漫不经意、随势而变仍然是基本的作风。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北宋 东关县新铸印

三、两宋官印制度及其示范意义

北宋建立后,鉴于唐末藩镇跋扈的历史教训,大力强化中央集权,调整权力分配,重建统一制度,对机构亦有所改革。同时五代十国的纷杂印制也需要加以整肃。在乾德三年(965),宋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入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宋史·舆 服志》)。这是史籍记载的宋初重建印制秩序的背景与状况, 同时对本朝的官印规格也确定了具体标准。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北宋 新浦县新铸印

北宋皇帝即位,自制了“受命宝”。初年还使用过“天下合同之印”“御前之印”“书诏之印”三种印章。作为历代相沿的定制,“镇国宝”“受命宝”和仿汉制六玺作为正式的“八 宝”。宋代御宝也没有实物留存,对其各种情况的推断也是基于文献和现存的押印。

两宋承隋唐制度,县署官印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宋史·职官志》记少府监有“铸印篆文官二人”。由于有专人篆写印文,制作标准明确,因而印文、印形矩度较唐代严密,印面大小、印体厚薄及钮式也比较统一、稳定。

无孔橛钮是北宋官印的典型形制,其特征是钮身较厚,前后两边垂直,顶端削去两棱,实际上是半圆形鼻钮在工艺上的简化。至南宋,钮体更为宽厚,晚期尤甚,顶部斜削棱角的形态已不明显,基本上呈平顶状,这是区别两宋之间钮式风格的参考标准。北宋印文空腔较深,故相应的印台较厚,在 1.5—1.9 厘米之间。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南宋 建炎西子县酒税之印

南宋印制一仍旧贯。《宋史·舆服志》记宋廷南迁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然欺伪犹未能革。”遂在乾道二年(1166),礼部收回各印,更铸新印。存世南宋建炎年间颁铸的官印有“建炎谏官之印”“建炎宿州州院朱记”等,说明重铸官印确在南渡初已经开始。印文中含有年号,即为当时区别旧印的举措。现存官印背款刻有的年号有建炎、绍兴、开禧、 嘉定、淳祐、景定、德祐等,说明南宋一朝官印的铸作始终是延续的。

四、印风格局的多元演化——辽、西夏、金时期印 制的创立及其汉化

辽、西夏、金创制了民族文字,并力求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朝的历史、地理条件有所不同,在印章中反映出来的 各族文字使用状况也并不一样。但在整个民族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印章制度与规范同样呈现出与汉族传统相融合的特点,而各 族文化发展的程度与特征也充分体现其中。各族政权印制的创设及其遗存至今的实物,丰富了中国古代玺印体系的历史内涵。

辽代官印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南宋 宜州管下羁縻宾州安福县印

辽的制度,仿效唐代因素是主要方面,在长期与北宋对峙 的过程中,又受到宋朝典制的影响。因此,其所制作的汉字官 印具有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因素。在创制本族文字以前,契丹族已使用汉字官印,《辽史·仪卫志·符印》记载:“约尼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伊兰汗乃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这是受印于回鹘与唐。在辽太祖主政后,开始自行颁发印信。

在契丹字官印中,也发现了文字不加曲叠的契丹大字官印, 其印体、钮式也是仿五代、北宋风格。这类官印为辽早期制作。

金灭辽后,契丹大、小字又与汉字及金代创制的女真字一 度并行于金朝境内。明昌二年(1191),金废契丹字,契丹字 在明代遂成难以释读的死文字。目前仅能利用其与汉字、女真 字的对译,释出一些零星的文字和年号。

西夏官印

党项族元昊1038年建夏,在此之前由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宝义二年(1227)西夏被蒙古所灭,但至元代,西夏文仍在部分地区使用。目前所发现官印最早者为大庆元年 (1036),时在其建国前二年。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西夏 首领

西夏官制并不繁复。见于官印则大部分仅铸“首领”二字, 少数为四字、六字的官印,其内容有“某地粮官专印”“工监专印”等,有的官名前或后并附有姓名。西夏官印性质仍为职官印,这也体现出西夏官印体制的滞后性。当时党项族正由氏族社会 向封建制发展,印章中亦保留着部落制的某些痕迹。其官印大多凿有西夏文背款,基本格式是:右行为年号,钮顶刻“上”字,左行为受印者姓名。此种格式与宋官印有所不同,但背款采用正体而不加篆化,又反映了其仿照宋制的基本方面。

金代官印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辽—金 松山州商税务之印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继辽而起,天会五年(1127)金灭北宋后、与迁都临安的南宋对峙,长期统治北方。女真族早期没有自己的文字,曾以在征战过程中获得的北宋、辽官印为凭信。金太祖灭辽、北宋,也使用旧朝的御宝。

女真字也是以契丹字为基础拼写女真语言而形成的,女真字、契丹字和汉字并行较长时期, 故其早期铸行的本朝官印,一部分使用契丹字。在金取得北方大片地区后,为了对汉族官民实行管理,铸行的大多是汉字官印。这是金代官印的一个特点。

五、两宋时期印章的艺术风格

两宋是印文走向精熟的时代。在我们领略了古玺中某些精 巧的类型和汉印中表现机智和功力的作品之后,再来审视如“齐王国司印”“金山县印”一类风格,无疑是一种轻松的视野转换。空灵、率意、质朴的气息,使人感到清新可喜。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北宋 驰防指挥使记

北宋中后期,官印文字渐增盘曲,如熙宁三年(1070)“平定县印”、元丰四年(1081)“东南路第十二副将之印”、元祐五年(1090)“雄节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等,笔画都见互相串联,为充盈印面而增加叠笔的现象渐为明显。官印边栏加粗成为时代推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比南宋和金朝,北宋印文重复曲叠的笔画尚不甚多,笔 势仍具圆活的韵味,笔画在匀整中而富有流动的节奏,没有明 显的字与字之间的刻板界限,所谓“九叠文”的沉闷格局在此 期尚未形成。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北宋 永定关税新记

两宋时期私印的风格取向是多源的,无论是受到当时官印 风格的浸润,还是承接唐代印法遗韵,抑或远追秦汉,都表明士大夫文人对于印章审美产生了自觉的个性化追求,而不仅仅关注印文的内容及其实际功用。这是整个社会用印风气转盛态势下的必然现象。民间使用的凭信,则终究要寻求简便而易于 普遍接受的样式,这是与自觉的艺术创作不同之处。

中国玺印的艺术风格在主观选择中孕育变革。中国印章史已经走到了文人艺术家独立创作时代的前夜。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林夏瑜——身无半亩忧天下(图片来源于聚镁Art0X)


两宋印章的渊源与走向

曹心源——沧浪之水(图片来源于聚镁Art0X)


内容选自“聚镁Art0X”社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宋史   女真   印章   契丹   官印   汉字   年号   西夏   隋唐   南宋   北宋   渊源   唐代   走向   风格   文字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