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出口,不日本

无出口,不日本

1543 年,葡萄牙人不小心漂流到了日本。日本政府因惧怕基督教对统治带来的威胁,于是连续发布禁令,除荷兰人以外的欧洲人,通通赶出日本。

荷兰人并不在意日本消灭基督教,因为他们既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葡萄牙的老乡。1641 年,德川幕府命令荷兰人把他们的交易所(商管),搬到长崎旁的人口岛,一个叫出岛的地方,有点类似广州的十三行。

幕府倒台,天皇“张罗”对外扩张

天皇、将军、大名和武士,是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阶级。从12世纪末幕府政治确立开始,天皇就只是名义上最高的统治者,实际掌权者是幕府将军。大名从属于将军,相当于一方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拥有军事、行政和税收的权利。将军和大名都有自己的家臣(武士)。两次侵朝失败的丰臣秀吉于1598年去世,德川家康成为最后的赢家,日本战国时期结束。在总结对手失败经验时,德川家康认为丰臣秀吉失败的原因是对外入侵,引来了大明和日本的交战。所以1635年起,日本放弃了对外入侵,开始闭关锁国。长崎是当时日本唯一的通商口岸,咖啡、啤酒、威士忌这样洋货,甚至皮鞋,都是从这进口日本的。

1853年美国将军柏利率领三艘军舰到达江户(幕府“政厅”所在地),他以开空炮的恫吓手段,迫使幕府政府屈服(史称“黒船事件”)。德川幕府领导人震惊了,愤怒了,惧怕了,更又无奈,于1854年和1858年,两次同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一系列港口,给予最恵国待遇,国家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均告丧失。随后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条约,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的廉价商品大批涌入,手工业和商业遭受摧残,米价飞涨,大两白银外流,市民和下级武士生活艰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幕府政府的软弱无能。

无出口,不日本

1858年,长州藩一些不满幕府腐败统治的中下级武士,组成了“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1867年,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乘机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统治,成立新政府。1868年1月,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率军向京都进发。西乡隆盛指挥的倒幕派武装,以少胜多击败了幕府军队,进而占领江户,并以天皇名义改称为东京。

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在京都紫宸殿率领公家、大名、百官,以向天地神明宣誓的形式,发表明治政权的基本方针。日本自古以来就在东亚文化圈的哺育下成长、发展。九世纪的一场“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全面学习、推行中国的大唐文化,迅速完成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明治政府建立后,在维新思想的主导下,1871年11月,政府派出了一个庞大的赴美欧考察团,遍访美、英、德、法、俄、意等美欧12个先进国家,考察了西方近代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否定了美、法共和革命模式;肯定了英、俄、德的君主立宪模式。代表团特别欣赏德国的近代化道路,尤其是对俾斯麦首相的“铁血政策”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定努力充实内政,先行改革,按照德国模式来经营日本。

受“闭关锁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整个日本社会仍存在着强烈的排外思潮。在此背景下,1875年,福泽谕吉发表了《文明论概略》,提出:“文明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明总要压制落后文明”,力主日本走西洋文明的道路;1885年又发表《脱亚论》,鼓吹日本应脱离亚洲行列,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他认为朝鲜与中国都是“不思改进之道”的国家,是日本的“坏朋友”。“脱亚入欧”的核心是“入欧”,全盘西化,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到19世纪90年代,日本率先在轻工业部门中完成工业化。1890年,日本的棉纺织品国内产量首次超过了输入量。1901年设立官营八幡制铁厂,随后日本制钢厂、釜石制铁厂等民营铁厂相继设立,作为重工业基础的钢铁产业基本创立;1905年池贝铁工厂成功制造了第一台美式车床,机械加工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造船技术亦向世界水平靠拢;1910年以后,工厂的动力也逐步实现电力化。

“脱亚入欧”,既促成日本完成“近代工业化”;同时又让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成为近代朝鲜、中国等亚洲邻国的祸源。1868年3月明治天皇睦仁颁布的《御笔信》,明确宣布:要向外扩张。1889年,日本颁布《帝国宪法》,把天皇直接统率陆、海军的体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明治政府一直以中国为假想敌,不断地扩充军备。裕仁天皇亲自带头,“缩衣节食”,捐出30万元充实国库,还令文武官员在6年内捐纳其俸禄的十分之一,以弥补建造军舰费用之不足。

军国铁蹄,害人害己

1895年甲午日中战争,日本战胜了中国,通过割地、赔款,极大地增强了国力;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再打败俄国;1910年又一口呑并了朝鲜,正式跨入了帝国主义国家行列。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密切结合的。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摇旗呐喊。

占领朝鲜全境后,日本又发动对华战争,为霸占中国东北80多万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日本政府制订了20年内向东北移民500万人的庞大计划。把日本农村作为“母村”,以村、乡为单位,从中分出农户组成一个个开拓团,移居到中国东北。日军用火烧、殴打等方式驱赶东北农民。截至1944年9月,居住于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开拓团民)达166.2万余人。

日本对外出口“革命”,无奈实力不济。侵华战争推进到1938年,日本军需物资供给出现了明显的缺口,其中武器的满足率为七成,弹药为六成,飞机不到七成,坦克不到三成,轻装甲车四成多以及防毒面具、卫生器材、兽医器材、海运器材等都有补给不足。这迫使日本从1938年4月1日至1939年3月31日,实施追加第二次军需动员计划,大力压缩一切与军需有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国民一律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对钢材、铣铁、金、银、铜等32种物资实行强制管理,就连用来教练学生的步枪都收回使用。

无出口,不日本

“西方列强”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对日本并不想过分干涉。美国资本更是乐于与日本做生意。1937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1939年日本的石油,更是90%依赖于美国供应。随着日本扩大战事“南进”,英美被迫卷入战争,美国等国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使日本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告急。当时日本海军由于资源匮乏,仅能维持两年战争。看着法国荷兰亡国,英国只剩半条命,英法控制下的东南亚地区力量薄弱,1941年苏德战争德军高歌猛进,眼红的日本孤注一掷,打响太平洋战争。日本飞机偷袭珍珠港用的航空油料,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造飞机、炸弹所需材料,多半也是来自美国。

无出口,不日本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除了给受害国士兵和人民带来巨大伤亡外,也给日本士兵与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亡。不过,日本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只是厂房和机器,战前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是大部分得以保存。

无出口,不日本

美国扶持,质量创新

《波茨坦公告》说好分区占领日本的,中国在内战,英国在重建,苏联不是不想占日本,但美国吸取了德国被分区占领的教训,坚决不与苏联妥协。美国初期对日本的政策,只是使其彻底非武装化和非军事化,对于如何复兴日本经济问题,毫无兴趣的。由于1947年“冷战”国际格局正式形成,美国从全球霸权战略出发,从1948年开始扶持日本。

无出口,不日本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助长了日本的“特需经济”繁荣。毕竟日本距离朝鲜战场近、交通方便,在日本筹措驻军物资的美国,这次直接“买”!不论是物资还是劳务,都由美国掏钱。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每年都会向日本发出几十亿美元的军事订单,日本就成了美国的军需品军工厂和后勤供应的基地。二战结束时,作为军火商的丰田公司由于军备订单骤减和工厂被摧毁,濒临破产。朝鲜战争爆发后,来自美国的军用卡车订单增加,丰田公司凭借着卡车生产才让经营状况好转起来。

日本企业纷纷恢复生产,下岗工人纷纷上岗赚钱忙,原本积压在手上的各类物资,销售一空。外贸环境改善后,资本积累了更多资金。大量的先进设备被引进回国,电力、钢铁、海运等产业部门开始了新一轮投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日本经济起死回生,并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无出口,不日本

世界重化学工业资源产量激增,原料、燃料市场相对过剩。日本政府借机大力兴建大型专用码头、专用船以及沿海铁路,再与发展沿海工业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日本进口的煤炭和石油到岸价格,甚至远远低于美国的消费地价格。有了原材料输入,再加上美国等国家忽视民需产品,重点只放在了军需、航天等少数工业,这些都无疑给了日本机会。1955-1970 年期间,日本黑白/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吸尘器、收音机等产品基本完成了国内普及,并且大幅对外出口,其中最大的出口地就是美国。

无出口,不日本

1950 年,日本 GDP 仅为 3.95 万亿日元。到了 1970 年,日本 GDP 已增长为 73.34 万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5.7%。日本成长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大国”。

无出口,不日本

上世纪70 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严重依赖石油的重工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日本政府举全国之力,发展重心向技术集中度高的电子产业转移。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日本电子企业相继兴起,并大有赶超美国,坐稳“高技术产品龙头”之势。

一开始,Made in Japan在欧美就是“垃圾货”的代名词,除了产品质量不靠谱外,日本货还特别喜欢“山寨”欧美名品。1958年,丰田汽车首次进入美国市场,整整两年,销量不过几百台。直到石油危机导致油价猛涨,许多美国普通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油费,才转而购买物美价廉低油耗的日本车。日本货从模仿起步,直到积累了经济和技术基础之后,大量投入走上研发之路。

1948年,贝尔实验室,威廉.肖克利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盛田昭夫产生了研发放进口袋的小型收音机的想法,1953年,索尼公司花费2.5万美金的巨资买了西部电气授权的半导体专利。而这笔外汇巨款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日本通产省用了半年审查才批准。索尼公司经过刻苦研发,终于开发出了能装在上衣口袋里的“walkman”。索尼将小型收音机又卖回给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出口,不日本

美国不再是最大的债权国,就连美国本土不少地标式建筑都收归日本商人囊中。这让许多美国制造大企业、国会议员坐不住了。由于日美贸易长期逆差,美国对日政策由扶持转为遏制。1985 年,日美签订“广场协议”,其主旨就是“推高日元,贬值美元”以此来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 5%以上,日本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逐渐丧失,让气势汹汹的日本厂商收回了手里的“武士刀”,出口导向的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为了加速瓦解日本的高科技芯片行业,美国人还给日本人找了个竞争对手,同样有美国驻军的韩国。半导体一个政策的成功,要看5年或者10年。日本是外向型的经济,它的产品大部分需出口美国。贸易壁垒,强行限制交易,加大竞争,经过美国人不懈努力,到1996年,日本占全球半导体市场比例已经不足30%。日本其他的出口产品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最后只好采取与国际标准不同的产品设计标准,变向保护本国的市场,却脱离了全球产业链。

日本雁阵模式Wide-GeeseFlyingPattern

日本学者赤松要1932年,对日本明治初年棉纺产业实证研究,注意到日本产业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在图表上相似于飞行中的雁阵,故以此命名。

二战后,日本提出著名的“雁阵模式”发展策略,实施以出口扩张为主要国策,逐步向东亚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全球雁行国际分工体系。

一、日本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领导者,叫作雁头;

二、东亚、东南亚如新加坡、韩国等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以及此后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就是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如东南亚盛产的石油、橡胶、棕榈油等),是为雁体和两翼;

三、中国,以及其他东盟国家作为最低级的成员,提供原材料(如各种矿石、木材)和能源(如石油、煤炭,秦皇岛港是当时对日本出口煤炭的主要港口),以及技术含量最低的工业品(如纺织品),是为雁尾。

在中日建交前,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心情忐忑。作为亲华派,他深感日本在华所犯的罪孽深重,认为中国人理应赔偿。出乎意外的是,中国在田中访华期间主动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的宽容和大度让日本惊叹,这一消息同样也震惊了全世界。日本人感慨之余,迅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无出口,不日本

中国当时外汇储备非常少,每年节衣缩食也没多少外汇,可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技术和设备。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在华期间,日本和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援助协议。在大平正芳的推动下,从1980年起,日本正式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1981年,日本开始向中国提供无偿援助。这些援助主要是用来修建码头和促进中国铁路的电气化,例如秦皇岛煤炭码头和石臼港就是靠日本资金所建的。"六五"到"九五"期间,国家在制订经济计划时,中国都会把日本援建的资金,纳入国家重点项目使用。

从1978年起到2001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就是这样,靠卖资源、能源和苦力,一点一点艰难地积攒起来的,24年才攒了2121.65亿美元 。日本先后对中国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在70年代,转移产业主要为纺织业;第二次在90年代,转移产业为电子制造业与机械制造业,重点在第二次产业转移。

依托日本的技术出口,中国先后在电子制造业 、重型化工设备、运输机械、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商用钢铁、电子通讯、电气设备、家电等多个行业取得快速突破!比如钢铁产业。在宝钢、攀钢等大型钢厂引进日本钢铁制造设备后,中国钢铁产量暴涨十倍。2006年,中国钢铁以4.18亿吨的产量登鼎世界第一,全球占比高达33.97%。

不管是出于对自身战争罪行的愧疚,还是表达对中国放弃战争赔款的善意感谢,或是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日本援助的确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国市场数十年间所积累的利润,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可以说中日合作是双赢的。

第二个“隐形”日本

泡沫危机对日本企业的打击很大。我们熟悉的日本家电、电子企业,如松下、索尼等,迅速败退,早无身影。但是,它们并没有消失。日本企业放弃终端,逐渐向上游及核心领域转型升级。经过20多年深耕,日本企业在大型核电、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电力电网、医疗技术、能源存储技术、光学技术、半导体原料、生物科技、机器人研发及基础科学领域大有斩获。日本制造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工业前沿的十几个领域稳居前三名,在科技界连续十八年每年都有诺贝尔奖得主。

如今,日本经济不景气,更多不是外部环境影响的,而是内部因素左右。日本年轻一代对明天不再抱有希望,也不再谈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甚至已懒得结婚生孩子。少子化、老龄化、失去上进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无出口,不日本

人口老龄化现象已造成日本国内市场萎缩、经济下滑、创新停滞,日本经济发展滞缓,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资金长期在金融系统空转,资产泡沫和政府负债不断膨胀。

无出口,不日本

2000年后,日本企业开启第二次全球化大潮,大规模向海外扩张。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经济规模的75%;海外净资产1.5万亿美元。2011年,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相当于日本本土的1.8倍。

日本政府对基础科学的长时间投入,以及转型的企业在上游核心技术的积累,将是日本未来最大的底气和王牌。

无出口,不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日本   明治   东亚   朝鲜   幕府   索尼   天皇   美国   日元   中国   战争   国家   经济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