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世人热爱香料,香料改变世界。香料直接与战争,贸易线路,美洲的发现,教皇的法令,医学治疗,化妆品制作和宗教仪式有关,与烹饪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缺少香料的历史是乏味的。

在现代工业文明诞生之前,天然香料取自某些动物或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以及树皮。前者主要提供的是挥发性芳香物质,助人提神、醒脑、催情、壮阳,比如沉香木、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丁香、肉桂、桂皮、豆蔻、没药、沉香、木香、乳香、藏红花、樟脑等,通常单一或混合使用,“药食同源”有病治病没病强身。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孔子那个时代,阿拉伯世界与印度之间就存在香料贸易了。位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的香料港口,香料贸易异常火爆,交易的香料品种有:小豆蔻(cardamon),生姜,姜黄,胡椒,芝麻(sesame)和孜然芹果(cumin)。

香料可以拿来“炫”

阿拉伯是极讲究洁净的民族,使用香料洁净身体或环境就成为生活的一门“必修课”。无论是家添人丁、老人去世、姑娘出嫁、贵客临门,都会使用香料,甚至有人遇到不幸受惊昏晕,也是用香料让其苏醒。乳香就是其中之一,原产于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是由一种橄榄科植物乳香木产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过去骆驼商队常从阿曼南部出发,经也门,沿阿拉伯半岛西侧北上,直到圣地耶路撒冷,将乳香送到罗马帝国、波斯,以及东方的印度乃至中国。这条古老的贸易道路,又被称为“乳香之路”(The Frankincense Trail)。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乳香的香气弥漫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佛教最钟情的是檀香,同时也有使用乳香的习惯)。传说,圣子耶稣诞生,被东方的三位圣人知晓,他们骑着骆驼、爬高山、越沙漠、穿平原,沿着星星的指引,往伯利恒方向而来。圣人也是有礼数的,不可能空着手串门,带来了“吉祥三宝”:黄金(代表了尊贵)、没药(代表了牺牲)、乳香(代表了使命)。故事有待考证,但宗教上确实使用熏香来提供神界的香气,焚烧香料作为献给诸神的供品。香料也被用作涂敷死者身体的防腐剂,使他们能顺利进入来世。在梵蒂冈,天主教常见的宗教仪式中,仍会在香炉中燃烧乳香,使香气弥漫于整个教堂。在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礼拜和日常生活中,乳香也是被大量使用。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西方世界当时很相信香料的药用价值,14世纪黑死病肆虐,造成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当时的医生认为这是由污浊的空气所致,提倡病人在家中焚烧香木,喷洒玫瑰水,或随身携带由胡椒、玫瑰花瓣等制成的混合香囊。在中药里,有些药香至今沿用阿拉伯文的命名,如没药(murr)、葫芦巴(hulban)等。一些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缓解慢性疼痛的药物中都有乳香、没药的成分。

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吞并了埃及,为进一步控制香料贸易,占领了几处阿拉伯半岛的港口。公元一世纪初,每年有120艘船只往返印度,带回大量黑胡椒、广木香和甘松香,还有阿富汗的青金石 (lapis)、中国的丝绸(Silk),麝香、大黄(Rhubarb)和甘草(Licorice)。作为交换,罗马人则提供铜、锡、铅、玻璃制品和葡萄酒。

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导致巨大的贸易逆差,罗马每年对东方的贸易赤字达10吨黄金,其中香料占比过半。香料作为昂贵的进口商品,又进一步提高了它们的吸引力。购买消费香料,成为个人一种展示财富、权力和慷慨的“凡尔赛”。

香料可以拿来“吃”

在中世纪的烹饪书中,香料出现在至少半数、有时达3/的食谱上。鱼、肉被端上餐桌时,佐以富含香料的酱汁,包括丁香、肉豆蔻核仁(nutmeg)、肉桂、胡椒和肉豆蔻膜衣(mace)的各种组合。富人们享用着用大量香料调味的食物,其用大量香料调味的食物,其大量香料调味的食物,其品位真是名副其实的高“贵”。

这也难怪,那时候没有冷冻设备,肉和鱼容易腐烂变质,特别是在夏天。香料可以遮盖令人不悦的味道,增香提鲜。而且在冬季的几个月中鲜肉难得,因为一旦霜冻到来、牧草枯萎,大部分牲畜就要被屠宰。吃不了的肉就需要腌起来,隔年餐桌上就只能吃到,咸而不易嚼,需要浸泡和长时间炖煮的肉干。所以越是地位尊贵,香料的需求量越大。

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罗马不停地对外扩张、征服、掠夺,为后来的蛮族入侵,西罗马灭国埋下隐患。公元408年,哥特(Goths)国王阿拉里克(Alaric)包围罗马城时,勒索条件里除了金银珠宝外还包括3000磅胡椒,可见香料的地位和价值之高。

西罗马既灭,罗马的辉煌只得靠拜占庭帝国继承。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间,西征意大利恢复故土,东抗强敌萨珊王朝(Sasanian Dynasty),实力爆棚全仰仗辖区内的商路支撑。君士坦丁堡,地处亚欧大陆分界,陆海交织商贾云集处。拜占庭商人常年奔波于欧、亚、非,转运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波罗的海的干鱼、斯拉夫的毛皮等商品。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公元610年穆圣受到“天启”,创立伊斯兰教。其后的100年间,经四任哈里发(Rashidun Caliphate),至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已是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庞大阿拉伯帝国。作为对穆斯林的反击,718年开始,欧洲的基督徒先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展开了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在西线,西班牙、葡萄牙致力于将穆斯林赶出欧洲;在东线,教皇征召的十字军幻想着夺回圣地耶路撒冷(Jerusalem)。

阿拉伯世界仍然控制着香料的贸易,拥有商品定价权。12世纪初,为了寻找通往远东的新路线,以便绕过阿拉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从威尼斯出发。当他25年后返回时,他从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那里带回了多得惊人的钱财和珠宝,当然也带回了香料。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打仗归打仗,香料贸易并没有中断。威尼斯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协定依然有效,使得香料的价格人为地昂贵,威尼斯人大量聚敛。欧洲人无法打破垄断的局面,试图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葡萄牙在中世纪最虚弱的时候,仅北部地区尚未沦陷,不仅要对抗穆斯林势力,还要防备西边卡斯蒂利亚王国(Kingdom of Castile)的吞并。被称为“航海家亨利”的葡萄牙王子,资助了一支远征探险队,环绕着非欧洲航行探险。1497年11月,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率领舰队经风暴角成功驶入印度洋,并借由以为熟悉西印度洋季风规律的穆斯林领航员的帮助,于1498年5月20日,终于抵达了印度古里(Kalicut)。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彼时,一个并无名气地受雇于西班牙的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宣称,他能赶在葡萄牙人前面到达印度。他不绕道非洲,而是向西直接进入西边的一片未知海域(大西洋)。哥伦布于1492年出发,三个月后到达了西印度群岛。哥伦布十分失望,他本想找到印度,而到达的却是美洲。他从西印度群岛带回了众香子(allspice),从墨西哥带回了红辣椒,从中美洲带回了香草。

为了寻觅到达摩鹿加群岛(Moluccas)和班达斯岛(the Island of Bandaas)的另一条航线,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五只船和200多名水手向西进发。他们争论着是否应由西向东航行,这样就可以留在他们的影响范围之内,而不会让教皇生气,也可以获得丁香(clove)和肉豆蔻(nutmeg)的市场。麦哲伦没有改变航行的方向,一直向东,但他的一条船和一些船员,却沿着南美洲的海岸线航行了一圈。

随后,英国和荷兰开始大规模地进军香料市场。荷兰人创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East India Company),直接和印度做起了香料生意。而英国则资助弗朗西斯.德瑞克(FrancisDrake)航行,找到了另一条通往中国的航线。为了争夺贸易路线,英国和西班牙爆发了战争。西班牙舰队战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却越做越大。18世纪末,英国人把荷兰人驱出印度,伦敦一度成为世界香料贸易的中心。

新航路开辟,各种口味调剂的蔬菜出现,取代了香料的部分功能。如美洲红辣椒,取代了胡椒的地位。16、17世纪烟草风靡全球,而后是咖啡和茶,这些商品都比香料利润高,后来都翻身成了大宗商品。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随着香料在基督教世界,代表的象征意义淡化和消费主义的发展,欧洲贵族们彰显地位的消费品转向首饰、音乐、服装、住房、艺术和交通工具。香料不再被认为是医学中的奇迹,餐桌上的必需品,而是回归商品本质,为生活平添一股香气,为食物附加一份滋味。

往期文章:

21年内拿下19个,到2050年前,日本能完成30个诺贝尔奖的指标吗?

香料史话,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阿拉伯半岛   香料   哥伦布   伊斯兰教   穆斯林   阿拉伯   美洲   乳香   没药   罗马   西班牙   史话   印度   欧洲   英国   味觉   嗅觉   盛宴   视觉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