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宣传月

老年人身心保健要诀有哪些


孝心宣传月




老人身心保健要诀。

1.“五保”终变宝

一是保老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既是伙伴,更是侣伴。既然是伴,就要相保。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疼爱、相互鼓励、肝胆相照,心相印、情相融、行相随。保住老伴,就不会形孤影独,而与幸福共存。

二是保老友。工作时并肩战斗过的同志,特别是在逆境中共生死同患难的战友,退休后是最有共同语言的。也是最亲近、最随便的老友,要常交往、勤勉励、多保重。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老友叙旧,畅谈朝气蓬勃的过去,将会使你年轻,忘掉年老。

三是保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余热生辉的本钱,更是长寿的基础。保重身体,关键在自己。养生之道、健康之法、长寿之诀、灵妙之药,有其方,但无其神。自认为感觉轻松、舒适、满足为佳。

四是保生活。吃饭是第一需要。老年人再为生活奔忙的确是件憾事。因此,要自己安排好自己,要为自己留一点儿“老本”。现在,有些特困企业的离退休老人,因领不到退休费使生活无着落。

五是保晚节。人的一生短暂而平常,但坦荡磊落的一生总是受人尊敬和和崇拜。人老了,晚节很重要,它关系到晚年的幸福,儿女们的尊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因而,要保持良好的晚节,要做到麻将不赌、受贿不要、行贿不做、经商守法。

2.做“四有”老人

一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情操是长期陶冶锻炼出来的。老年人更需要进一步的陶冶和锻炼,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如养花、钓鱼、练功、健身、书法、绘画、写作、吟诗等等,甚至自由自在漫无目的散步都是一种自我充实、一种锻炼,可以使心情得到调节和愉悦。

二有学习的习惯。周总理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但是知识更新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休息和娱乐的需要。何况改革开放的形势、市场经济的繁荣、民主与法制的各种知识与新闻,更需要我们学习才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三是有所作为。许多老人唉声叹气:“老了,不中用了!”不得不承认是老了,但我们的心、我们的情还未老,许多老同志拥有炉火纯青的一技之长,我们每一个人为社会都还有所作为。

四是有所乐趣。老人精神好,关键在自娱自乐。乐趣还在于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和老伴下下棋、跳跳舞、逛逛公园、和小孙子逗逗乐,就是散散步、练练书画、种点花草都是乐趣。

3.“三要”做到不会老

一要看得惯。说看得惯,是指要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即使是某些消极影响,也是社会进步中不可避免的。

二要想得开。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不是不能比,而是要想得开。建国前后参加工作,一日之差便有离休与退休之分,同日参加工作职务相去甚远,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很大,这些我们应该想得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不能太不满足。只要生活过得去,身体尚好,就要笑口常开。

三要会处事。人老话多、病多、脾气大,很多人难与老伴、家人、邻居,甚至原工作单位相处,经常吵吵闹闹、斤斤计较,不仅难于处事,而且严重伤身,实在有害无益。一定要学会正确处事,这也是学习。人虽老,会处事,心情好,病就少,受人尊,不怕老。

4.“二少”做得到

一是少烦恼。烦恼人皆有之,尤其是老年人易自寻烦恼,这是大忌,因此,要学会减少烦恼。

二是少烟酒。戒烟酒不必强求,少烟酒是可以做到的。烟酒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总的说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满足为适宜。少量喝酒,活活气血,少量吸点烟,提提精神,感到清爽舒畅,这也是身体健康表现。但切忌贪嗜。

5.“一多”很重要

“一多”,就是要多活动。活动,一是指健身性的运动;二是指社会活动;三是指大脑的活动;四是指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老年人最忌懒惰,最忌长时间泡麻将桌。健身的运动项目十分多,任选一二项自己喜欢的即可,也可以自编运动项目。社会活动非常必要,既健心又健身,能结交朋友、开阔视野、增强活力。常动脑,将使你思维敏捷、增长知识、增强记忆力。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也是理想的锻炼方式。如做饭、洗碗、扫地、收拾房间、养花种草美化环境,上街买菜等等,既是一项劳动,也是一种乐趣。

抖空竹,扭秧歌,夕阳无限好,我们还年轻. 最美不过夕阳红~~~~~~

摘要:当代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老龄化以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孤独心理尤其突出,是老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本文对老年孤独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加以陈述,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切实做好老年人孤独心理防治工作,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年人;孤独心理;心理健康;防治;对策

  老龄指进入老年期的年龄,国际上一般将60岁作为统一划分老年人口的界限。《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2011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这一数字表明,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研究预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会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跨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致病因素的感受能力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在获得完善感、体验智慧实现的同时,亦会产生避免失望、厌倦、孤独感的倾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许多老龄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中,孤独心理所占比例高于50%。因此,解决老年人孤独心理的问题迫在眉睫。

  老年孤独心理是指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因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

  老年孤独心理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孤独心理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例如,一个老人可能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能在众人环绕中仍深感孤独;第二,孤独体验是消极的,令人心理难以承受的:第三,孤独感源自于社会交往不足或人际关系的缺陷。

  孤独心理会严重损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因此,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孤独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心理体验,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老年孤独心理的表现

  存在孤独心理的老年人,他们的认知往往是扭曲的,情绪是消极的,行为是异常的,思维是缺乏逻辑性的。

  在认知上,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和记忆、思维能力的衰减,老年人的无用感越来越强烈,他们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微小的问题过于敏感,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都较为消极,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常加以歪曲或曲解,对生活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在情感上,有孤独心理的老人常常精神萎靡不振,内心十分脆弱,情绪往往持续低落或容易激动。睹物思旧,多愁善感的现象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他们总感到自己是孤立的、无望的、不幸福的。

  在行为交往上,存在孤独心理的老人交际比较被动,在交往中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控制。他们对周围事物兴趣索然、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严重者连户外活动也不愿进行。他们在朋友身上花费的时间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

  在思维上,存在孤独心理的老人对非言语信号的理解性变差,在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非理性信念,有些老年心理孤独者甚至会把消除孤独建立在给别人制造麻烦上,思维缺乏逻辑性。

  二、老年孤独心理的危害

  人到老年,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由外部工作状态转变为家庭生活状态;由社会主导角色转变为社会从属角色。他们逐渐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像以往那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转变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之生理功能的衰退、疾病的频扰,很容易引发孤独失落感。而老年孤独心理又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1.孤独心理引发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英国医学家詹姆士等人对7000名美国居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倍。另一项对老年人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孤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热衷于社会交往者的2倍。心理健康状况必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而孤独心理是老年人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它会降低人的抵抗力,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从而引发和加速各种生理疾病的产生。

  2.孤独心理危及心理健康,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发现,老年孤独心理和老年抑郁心理呈显著正相关。也有研究表明,严重剥夺、同特定情境相关联的剥夺感、失掉伙伴这三个孤独量表的分量表与SCL-90诸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生活中由于丧失或剥夺带来的孤独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心理上的孤独、冷寂,很容易造成老人在心理上的失落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理空虚感,甚至产生厌世的念头,或出现忧郁症。如果长时间任其处在孤独的心理状态,将会加重其心理的抑郁程度,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疾病。

  3.孤独心理减弱人际关系,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和谐

  存在孤独心理的老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评价极端消极。他们由于认知的扭曲,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爱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结果越比越泄气,便渐渐与人疏远了。有些存在孤独心理的老人不能接受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不愿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为了引起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惹是生非,享受作为众人焦点的快乐。殊不知这种行为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而使孤独感更加严重,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老年孤独心理的成因

  导致老年人产生孤独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老年孤独心理的产生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密不可分。具体来说,老年孤独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

  老年人之所以会产生孤独心理,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气质的影响。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它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较多由生物遗传因素所决定。心理学上通常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与粘液质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粘液质的老人安静、沉默,情绪不易外露,外部动作少而缓慢,做事不够灵活,不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抑郁质的老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非常敏感、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因此,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老年人情感内向,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容易产生孤独心理。

  2.家庭因素

  人到老年,个性一般都由外倾型逐渐转向内倾型,由原来的追求外部财富、爱社交变成现在的比较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追求精神财富,需要得到心灵的关怀和慰藉。而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小型化,空巢老人和随子女漂在异乡的老人越来越多。加上子女工作压力比较大,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亲缘关系互动越来越少。此外,单元化的居住形式,使邻里交往相比以前大幅降低。在这种需要倾诉但缺乏倾听,需要关爱但缺乏亲情,需要了解外部事物但无人陪伴的情况下,老人想要追求的精神慰藉和支持常得不到满足,孤独心理更易产生。

  3.职业因素

  个体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在发展任务、心理与行为或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舒帕曾将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老年人属于最后一个阶段――衰退与脱离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老人,由于生理与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工作到逐渐隐退。同时,在这一阶段,个体已到退休年龄,开始逐渐淡化职业角色,脱离工作岗位。这一脱离工作的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已有职业的认同感。个体越是认同已有职业,脱离过程也就越难。而一旦脱离,有些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一时转变不过来,无法适应退休之后无所事事的“真空”状态,时常感到内心空虚。退休之前的受人关注到退休后的乏人问津形成巨大落差,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便由然而生。

  4.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西方文化思想的爆炸式涌入,年轻一代接受的信息、学习的知识远远超过老年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形成的价值观也与老年人大不相同,这就使得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例如:很多年轻人不懂京剧的魅力、国画的博深,而多数老年人却不懂时尚的精彩、网络的便利;很多年轻人婚后不愿与父母居住,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老年人在传统的家庭观的影响下,常希望能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在文化的影响之下,年轻人的很多思想和老年人都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年轻人和老年人有交流沟通的机会,但由于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交流越来越少,面对这种情况,年轻人尚有工作、朋友来弥补这种交流的不足,但老年人随着退休的到来和朋友的逐渐减少,没有什么其他方法来弥补与子女、儿孙交流的减少,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因此造成内心巨大的孤独感。此外,归因方式、人际信任、福利保障、城乡差异、丧偶、自尊等因素也会导致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产生和加剧。

  四、老年孤独心理的防治对策

  作为一个存在于老年群体中的普遍问题,孤独心理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年孤独心理的表现和危害,正确对待,针对老年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应对这一问题。对老年孤独心理的产生及时预防,对已经存在孤独心理的老年人加以调节和帮助。

  1.建立合理信念

  正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所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要缓解老年人的孤独心理问题,根本还是在老年人自己身上。首先,老年人要学会树立正确的认知,建立合理的信念。

  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认为,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情绪和反应,而不合理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反应,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着直接联系。因此,要缓解老年人的孤独心理问题,必须要让老年心理孤独者认识到,其实很多其他老年人和自己一样,也有孤独感,自己并不是特殊的。这样可以减轻他们对孤独的恐惧,使他们能直面孤独,增加老年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对于空巢问题,老年人也要有合理的认知。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青年人的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陪伴自己是正常的,子女有自己的事业,还有哺育后代的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老人,应该为子女能够独立、成熟而感到高兴。

  2.坚持自己的兴趣,广泛参与社会活动

  在缺乏亲人的陪伴,又无事可做的情况下,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心理。退休之后,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充实生活的事情。例如,老年人可以做年轻时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或看以前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下象棋、看京剧、写作等活动既可以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叉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何乐而不为?当然,社会也要为老年人的兴趣、交往提供一些机会。老年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常举办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供一个平台。同时,老年人要主动走出家门,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加强人际交往,相互学习,增进交流。

  3.活到老,学到老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使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轻一代较之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的新变化、新知识及时接触并作出反应。现实中,老年人往往还固守着原来的思想,而年轻人却在不断与时俱进。这种思想、知识的差异越来越大,会导致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老年人的孤独感不断加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反向社会化。

  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老年人不能总认为自己阅历丰富,对年轻人加以说教,其实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此意。人老了,并不意味着智力倒退了。相反,老年人的晶体智力还处于上升阶段,他们应该发现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利用现有信息工具掌握与了解现代信息,接受新的知识。老年人可从报纸、杂志、新闻广播中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活跃新思维。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与年轻人思想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又可以在精神上做到永远不老。

  4.设立老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城市社区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开展社区老年保健、健康指导活动,以适应老年人群心理卫生的需要,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老年人采用科学的、建设性的生活方式,促进其身心健康。此外,对老年人开展心理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及时发现存在孤独心理的老年人,对他们给予咨询、帮助,使他们走出孤独。

  5.倡导鼓励家庭养老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在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的同时,应大力鼓励提倡家庭养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子女对老年人不仅要确保物质赡养,更需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对预防或降低老年人孤独感具有重要意义。

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欢聚一堂、共度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丰富社区老年朋友的文化娱乐生活, 10月17日下午,县社区党工委利民社区党支部举办“敬老爱老,情暖重阳”九九重阳节主题联欢会,为辖区内老人重阳节献礼。 辖区内近30名老人应邀来到社区活动室参加联欢会。  

活动中,社区党支部精心编排了以“感恩父母,思念家乡”为主题的《孝敬父母》《记得咱的家》歌曲演唱、老人喜闻乐见的国粹京剧《红灯记》选段、太极扇表演、敬老经典诵读等精彩节目,还穿插进行了老人互动游戏和谜语竞猜等环节,老人参与的热情及精彩表现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在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对预防老年痴呆的手指操进行现场示范讲解。  

欢乐的气氛感染带动了现场的老年朋友,纷纷即兴发挥、登台献艺,风韵的底气、扎实的唱功,将联欢会推向高潮。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时节至,这一天扫墓祭祖,缅怀故人的传统习俗从已经传承延续了2500多年,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渊源和代表性的一部分。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这种对故人寄托怀念追思之情的意识,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也是“孝道”精神显现和传承。


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出现于西周,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不仅在人格上尊重父母,在精神上给予慰藉。《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孟子也曾提出了著名的“五伦”观,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对“孝道”作了更深入的阐释。

如果说古代的孝道理论多少掺杂了封建政治的色彩,那么当代的孝道文化可以说是“去粗取精”,迎合了当下的文化氛围。


从“善事父母”出发,遵循“敬亲养亲”的孝道文化,依托于传承,可贵于践行。孝道文化虽源于亲情,但在千百年的演变更新中,孝道的内涵早已甚于亲情,更具泛化的特点。从关爱长辈、缅怀逝者到与人和善、乐观处世再到安身立命、达观天下;当代的孝道精神已经成为衡量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尺之一。


于个人而言,孝道以修身养性出发,践行孝道,尊长爱幼、孝顺父母,得以完善个人德行、提升不足;传承倡导孝道,不仅在于弘扬社会“正能量”,也能让“立德”、“立身”的优秀气质得以传播。


于家庭而言,“家和万事兴”,践行孝道,相互扶持共进、平等相处,使长幼有序,亲人之间和睦融洽,好比升华亲情的“催化剂”,让小家也能充满更多“爱”。


于国家而言,推行孝道文化传播,不但巩固和传承了中华文化精华,引发人们对孝道精神的思考和共鸣,在促进社会和谐富强之余,也能凝聚国家文化自信和向心力,将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内涵继续传递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宣传月   孝道   孝心   心理健康   老年人   消极   认知   老年   年轻人   老人   孤独   因素   精神   心理   社会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