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华为最近的遭遇引起了半导体行业广泛的讨论,也在网络上形成热议,"我们一定要把高端的光刻机给造出来",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最近C9高校联盟齐聚华为的时候,任正非在座谈会上的一席话发人深省:"芯片问题的解决不是设计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制造设备、化学试剂等上的问题,需要在基础工业、化学产业上加大重视,产生更多的尖子人才、交叉创新人才。"

也就是说光搞定光刻机还不行,还需要在化学试剂、人才、基础科学方面下大功夫,才算真正地搞定芯片制造业。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那么明明是我们光刻机的短板限制了高端芯片的生产,为什么还要什么化学产业发展才能真正破局呢?那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实现国产化高端芯片制造呢?

浮躁让高投入、低回报、高竞争的产业无人敢碰,却是最大问题的根源

与许多行业一样,一个市场容量不大,但是技术门槛特别高的行业,更多的企业选择变现快的去做,往往不是"螺丝刀"工厂,就是"拿来主义",市场的压力和技术的难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买一整套产线,宣称几项突破,跑马圈地搞补贴,最终害了太多的关联方。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拿芯片制造业来说,虽然一套光刻机可以至少卖一个亿,但是需要几千家全球供应商支持,还有更多的技术难题需要顶尖人才集中攻关,研发成果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来算是先进的东西,人家开始降价,开始促销。网友直接指出:这不是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压根不想让你出生。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芯片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产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样材料都非常尖端,也非常难做,一方面需要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十分烧钱,同时还需要众多的配合供应商,基础工业薄弱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来。即使做出来,也面临市场容量问题,一年只能生产几台,能不能卖出去还不一定,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一台卖出天价,和投入相比还是九牛之一毛。那么在比较浮躁的产业氛围下,谁会愿意做这个设备?谁还愿意搞十分重要的辅材?下面就以光刻胶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一块半导体芯片在制造过程中一般需要进行10-50道光刻过程。其中不同的光刻过程对于光刻胶也有不一样的具体需求。光刻胶若性能不达标会对芯片成品率造成重大影响。

"例如光刻胶、研磨剂……,有些品种全世界就只有几千万美元的需求,甚至只有几百万美元。几千种化学胶、制剂,都是不怎么盈利。"

这里提到的光刻胶就是化学产业的一部分,芯片生产上被广泛使用,而这些基本被日本某些品牌占据( 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富士电子材料四家市占率高达72%),中国大陆份额不足10%。就这个份额里还有94%是PCB光刻胶。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光刻胶行业具有极高的行业壁垒,因此在全球范围其行业都呈现寡头垄断的局面,也就造成了我国芯片制造的光刻胶份额几乎空白。更要说各种稀有气体、工装夹具、检验设施了。

国产替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国产,要避免一拥而上,要从根本入手

可喜的是国产光刻胶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有这样的企业不赶风头,踏实做研究,慢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当然需要的是更多的支持,毕竟与投入相比,收益还是十分有限。说到底,芯片制造的整个流程牵涉到太多的基础材料、基础工业的问题,要想全面破局,就必须从基础科学开始,戒骄戒躁,在有利的环境下,稳步发展,才能搞定。不是一场快速的集中打擂搞比赛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而又必须脚踏实地发展的过程。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上文说的光刻胶就是化学工业的,也就是材料产业,材料就是分子、原子层面的科学。所以任总同时还提出:"国内的顶尖大学不要过度关注眼前工程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困难,要专注在基础科学研究突破上。"

这不光是说给院校听的,也是自勉。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砸钱、等时间,十分难能可贵。其实文中要要说的观点简单来说:对于中国而言,最难的并非是光刻机,而是基础工业不够扎实,无法构建完善成熟的芯片产业链。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近两年我们在芯片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看到很多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但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得要靠基础科学,诸如:数学、化学、统计学等学科,"如果简单地高喊科技创新,可能会误导改进的方向。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同时任总一贯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就是培养大量的人才,去提升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促进中国基础工业的发展。

华为任正非:搞定光刻机也没用,芯片制造还缺这些东西!很难吗?

所以面对种种难题,任总从去年开始,就提出来"天才少年计划",在全球范围招聘20-30名"天才少年",2020年就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在座谈会上一席话,不仅点醒了在座的各位高校校长,也点醒了我们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

现在"卡脖子"的问题大多数是工程科学、应用科学方面的问题。应用科学的基础理论,去国外查一下论文,回来就做了,卡不住你的脖子,基础理论现在全世界可以用的。

余音缭绕,值得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华为   光刻   芯片   基础科学   中国   过程   东西   化学   产业   基础   材料   工业   更多   人才   行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