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就在中国神舟十三号飞船准备发射之际,俄罗斯联盟MS-19飞船已将36岁的美女演员尤利娅送到国际空间站拍摄电影,而美国宇航局和SpaceX只能将原定于9月的发射任务推迟到10月23日之前进行,因为Crew-1将要送4名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必须要等电影拍完。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这个10月将是人类载人航天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事,中国、美国、俄罗斯都将发射载人飞船,美国没想到一直封锁中国航天,却眼看着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不断强大,30年来不断创造奇迹。

那么究竟中国航天经历了什么,可以突破封锁成就梦想呢?载人航天发展背后,中国技术的优势如何?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在封锁里成长,独立拥有空间站的中国航天不断刷新记录

三个国家同时发射载人飞船,意味着人类航天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去天空拍电影,到太空去“装修”,搭载其他国家人员进入国际空间站,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着太空探索活动。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和美国、俄罗斯的方式不同,中国载人航天从一开始就是在封锁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从“921”工程立项近30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载人航天就是在封锁里成长,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不断创新的过程。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伟人就曾说:“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我们什么都有了!”

2021年6月,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回忆说:“中国航天是在美国封锁中长大的,可以很自豪地说,就运载火箭来讲,美国卡不死我们!”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不单火箭,载人航天的七大系统: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都是在封锁中不断成长的。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里,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在医院食堂里召开的这场大会意义非常,中国人开始了独立自主的航空、航天工业。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外国人能搞,中国人就不能搞?”钱学森坚信中国人一定能搞成航空航天,钱老一边自编教材,一边培养航天人才。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人造卫星,震撼了全世界。我们想搞卫星,但是运载工具都没有,计划只能搁浅。

欧美听说中国要搞航天,就立即进行了封锁,企图将中国航天扼杀在摇篮里,正常的资料无法获得,科学家们自己自己演算,原创性的解决所有难题。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随着我国“东风一号”的成功发射,卫星的发射工具逐渐解决,到了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在地面我们“看得见、听得着”,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这是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人民骄傲的仰望星空,仔细寻找那颗属于中国的卫星,运行了51年至今还在太空中遨游。中国用实际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依然能做到。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921”工程启动,自此中国航天走上了快速路,仅仅在1996年10月到1998年底的2年多时间里,中国航天就拿下了宇航型号发射的13连胜,长征型号系列火箭对外的商业发射也渐入渐境。

美国人坐不住了,1999年,无中生有地炮制了臭名昭著的《考克斯报告》,700多页的内容写满了荒唐,指责“中国窃取了美国有关核弹头的秘密情报”,还将正常的学术交流,视为情报工作。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这一报告直接让我们的商业卫星发射业务备受打击,美国的卫星受此报告影响,不能使用中国火箭发射,其他国家的卫星哪怕含有美国技术或零件也不能用中国火箭发射,中美的航天交流就此停滞。

龙乐豪回忆说:“(美国)从1999年的5月25日,立了个法律,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允许美国的航天部门和中国的任何航天部门打交道,是这种政治歧视,倒逼我们中国人提前将自己的卫星和运载火箭配套出口。”

“921工程”的“三步走”确定了我国独立自主,稳妥高效地实现自己的载人航天发展模式,1998年美国、俄罗斯主导建立“国际空间站”,但是不让中国参与,当时国际上也很多媒体评价:“没有中国参与,还能使用'国际'来命名吗?”。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好在,我们很快就打破了这个僵局,1999年,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了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顺利出发,实现了空间往返的重大突破。

但是美国为了进一步封锁我国航天事业,2011年又炮制了“沃尔夫条款”,别说学术会议交流,就是正常参观NASA都不被允许。

这个“沃尔夫条款”可以说是将封锁全面化,禁止中方参观、不允许接待中方航天人员,甚至在国际交流会议上耍手段。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2019年10月21日,世界宇航大会在美国召开,美国使用拒发代表团签证的手段,阻止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现场1000多名观众愤怒的责问:“中国(航天局)去哪儿了?”。

就在美国不断加大封锁力度的同时,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阶段性突破: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了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200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成功升空,中国开启深空探索的重要一步;

2008年,神舟七号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上天空,翟志刚顺利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2020年,中国航天迎来“收官之年”,这一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迎来硕果累累。当“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从天体外采集样品返回之旅时,美国NASA希望中国可以分享样品数据。当“天问一号”直奔火星时,美国NASA希望中国能分享轨道数据。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是的,当你想要成长的时候,迎来的是封锁;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迎来的是想要分享的成果。

美国在矛盾和犹豫中看着中国航天一步步成长,他们在不断贴胶带的国际空间站上看着中国空间站一天天建立,而2025年之后,国际空间站恐怕用胶布也贴不住漏气的时候,只能看着中国成为独立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65年来,从钱学森提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份详细的书面规划《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开始,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要想这份成绩背后,到底有什么奥秘?

龙乐豪总结说:“中国航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原因很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最核心的是要爱国,爱国是每个中国人自觉的一种爱。”

合作共赢,中国铸就稳健安全的航天探索模式

这种爱伴随着中国航天的发展,从钱学森踏上归国之路起,这样的挚爱和决心就已经刻在了中国航天的骨子里。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中国航天事业的的开创者钱学森如是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老用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践行了科学救国、科技强国的理想。

当我们看到中国航天年轻人挑起了大梁,不禁想起老一辈的“传、帮、带”优秀传统,中国航天初创者:梁思礼,谢光选,钱学森;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孙家栋、王永志、戚发轫……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有太多的航天人,隐姓埋名,乐于奉献,无私地教出了“接班人”,到今天,我们激动的看到年轻的航天人在火箭发射场办起了集体婚礼,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铸就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我们忘不了,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发射失败,21秒后火箭爆炸,孙家栋和他的同伴们蹲着雪地里捡了三天的火箭残骸;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我们忘不了,2007年,当“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时,欧阳自远和孙家栋、栾恩杰两位老航天人紧紧抱在一起,激动的哭住说:“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欧阳自远说:“这只能靠中国人自己,我们只有一条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中国人只有直起腰杆、挺起胸膛,自己去克服这些难处!”

我们忘不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接下东方红一号任务时,尽管疑虑重重,但是依旧说:“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当杨利伟在太空说出:“中国的飞船真棒!”,戚发轫感慨万千,说这是一生之中收到的最好奖励。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我们忘不了,神舟七号上翟志刚执行出舱任务时,舱门打开后,轨道舱却突然响起,刺耳的火灾警报声,但是刘伯明还是冷静沉着地将国旗递给了翟志刚,实现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太空飘扬,返回后,三位航天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65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又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我们才能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航天强国的梦想。

从封锁和冷漠中走出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并不走入美国的窠臼,反而更加开放和热情地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着浩瀚宇宙。

中国探月工程启动后,就开启了共享成果之旅,“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成功后,更是邀请相关机构共同研究。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中国空间站虽然是我们独立建造的,但依旧全球邀约国外参报项目,目前已经有18个国家的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为了进入中国空间站,欧洲航天局已经有3名航天员开始学习中文了。

尽管2019年世界宇航大会,美国卡中国代表团的签证,中方缺席了这次会议,但是没能阻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宗旨。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据了解,未来中国还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等深空探测项目。张克俭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实体及国外空间科学爱好者携手,在后续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

在2021年9月27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论坛上,以“智启未来,合作共赢”为题,相关人士表示中方将在航空、航天领域会有更深层次、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这就是中国航天的底气和包容,终究不是美国可以封锁的。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中国航天员出舱的评价:“正是由于美国对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封锁,导致中国被排斥在国际空间站之外。正是因为中国航天员无法进入国际空间站,才让中国下定决心研制自己的空间站”。

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美媒:为何中国航天封不住?

同时也有美国媒体由衷地感叹:中国冲破了美国的长期限制!

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了20年,20年里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逐渐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到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很可能是人类的在外太空唯一一个空间站。


2021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谨以此文祝愿中国航天生日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神舟   中国航天   航天员   俄罗斯   空间站   美国   飞船   中国   航天   火箭   人类   中国人   我国   航天事业   国家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