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元芯片”引发的芯片危机,为何会卡住整个产业链的脖子?

此前,美国为了打压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不惜损害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而对中国三次实行打压,三次出台的芯片封锁政策一次比一次狠,从表面来看这次芯片封锁政策只是针对中国且让中国承担重大损失,但如今的芯片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善的产业链,也就是说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其中一环受到影响,其余的也会受到连环效应,中国的芯片供应被切断,个芯片制造企业失去了中国订单和中国市场,同样也造成了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美国的政策扰乱了全球的芯片秩序,整个芯片市场陷入了困境。

要想细致了解整个芯片产业为何陷入困境可以从一美元的显示驱动芯片来分析。从目前来看,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部件和零件例如显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应供应问题而在正在发酵影响着全球的产业,受芯片短缺的影响许多企业如福特、日产和大众等都已经相应减产,并产生了巨大损失,据估计今年全球汽车企业的产量损失可能会超过600亿美元,此前彭博社发表的文章指出,一美元的芯片短缺影响了整个产业链,这份报道还以1美元的显示驱动芯片为例,称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因遭遇芯片短缺而不得不缩减产量从而造成损失,在电视、笔记本电脑以及汽车、飞机和高端冰箱等行业都遇到了芯片和液晶面板等组件短缺的问题,还造成了成本增加的问题。

“1美元芯片”引发的芯片危机,为何会卡住整个产业链的脖子?高端芯片主要被高通和英特尔两家公司所垄断,而整个半导体行业除了需要高端芯片的存在还包括了较为不起眼的显示驱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的主要作用是驱动屏幕的显示,而高端芯片则主要是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其造价在100美元甚至是1000美元以上。虽然显示驱动芯片的价值无法与高端芯片媲美,但在许多制造业显示驱动芯片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现在就有许多科技公司以及汽车制造业因为缺少显示驱动芯片而陷入了困境,供应满足不了需求这就导致了其价格飞速翻涨,导致了笔记本电脑、汽车以及冰箱等价格上涨。

“1美元芯片”引发的芯片危机,为何会卡住整个产业链的脖子?

对于整个产品来说,即使拥有了一切但没有显示驱动芯片这个产品就无法完成组建。而往往祸不单行,美国德州一场的冬季风暴,让恩智浦、英飞凌、三星的工厂停工,而随后位于日本瑞萨一家汽车芯片制造大厂发生了火灾,致使其工厂将关闭一个月,这对于当下的状况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三星电子也发出警告称当前的半导体行业正处于供求严重失衡中,台积电方面也称,即使工厂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但其生产出的产品还是不能满足当下严重短缺的需求。

“1美元芯片”引发的芯片危机,为何会卡住整个产业链的脖子?

制造显示驱动芯片的奇景光电(Himax Technologies Co.)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炳昇(Jordan Wu)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自公司成立20年以来,我还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每个行业都面临缺少芯片的问题。芯片短缺是从新冠病毒暴发之后发生的,许多企业对于市场发生了误判,许多企业都认为届时的市场将会萎缩,而停工停业的民众也会削减开支,从而减少了产量。但需求是具有弹性法则的,居家隔离的防护措施,让许多上班族和学生党不得不在家办公和学习,而为此对更高端的设备需求就产生,人们开始购买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显示屏以此用来进行远程工作和视频办公,许多民众还购买了能提高隔离生活质量的奶泡、空气炸锅和浸入式搅拌机、4k电视以及游戏机等等。

“1美元芯片”引发的芯片危机,为何会卡住整个产业链的脖子?

无独有偶,汽车等交通行业的制造商们也有着同样的想法,认为疫情下人们将会减少出行根本不会对汽车产生更大的需求,于是纷纷关闭工厂缩减产量,停止了零部件以及对汽车有重要作用的芯片的供应,而当市场开始回暖时,汽车制造商面临无芯可用的局面,而其剩余的芯片早已被更早恢复消费的电子市场所占据。新冠病毒推动了电子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像台积电和联电的晶圆芯片制造厂商那里来制造显示驱动太“大材小用”了,他们成熟的工艺与显示驱动芯片制造的工艺并不适用,甚至落后了好几代,而建立新的芯片制造生产线时间和成本都非常大,显示驱动芯片不足芯片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

一美元的芯片陷入短缺状态,芯片行业早已形成产业链,显示驱动芯片的短缺才会影响整个芯片行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三星   产业链   芯片   美元   美国   短缺   半导体   中国   困境   脖子   产量   工厂   危机   需求   全球   行业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