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因为厌倦世界的虚幻不实,就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一个人只有出离、厌倦尘世的一切,才可能生起一种无伪的信心。他不会再去渴求那物质化的东西,也不会渴求欲望的满足,他想要得到的,仅仅是智慧的觉悟,仅仅是执著的破除。他会在这种巨大的虔诚当中,忘记了自己的得失,甚至忘记了自己。他慢慢就会明白,所谓的“我”,也是幻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个性,没有一成不变的想法,没有始终如一的躯体,也不会有生无死。既然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许多东西,房子是空的,票子是空的,小车是空的,一切诱惑都是空的。只有一个东西不是空的,那就是真理,就是彻底觉悟的心。

一旦破除了我执,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想要走到这一步,仍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至少你要慢慢地尝试,即便在作意的行善当中,也要渐渐忘记自己的得失。当我们忘记自己的时候,心里才装得下别人。当然,首先装下的,必定是那些跟你关系最为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母、亲人、好友等,你要像对待佛陀一样对待他们。与此同时,你还要学着将周围的人也当成你的父母、 亲人、好友,对他们也怀有一份由衷的善意与关怀。就像我在一次网络访谈中所说的:“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别人,像爱情人那样爱世界。”然后,你慢慢把这份爱波及更广泛的人群,直至遍及整个世界。一开始这或许是作意的,你甚至可以把他们都观想为佛陀,但是这种信息会渐渐渗入你的生命,形成你的习 惯,清净你灵魂的污垢。当你的心灵越来越干净的时候, 你本有的那种清净无染的爱就会慢慢被唤醒。你渐渐能感受到他人的心跳,你的眼里渐渐能看见他人的痛苦,他人的眼泪滴在你的心里,也能溅起一点一滴的水花,只是这水花不会在你的心湖当中留下半点痕迹,它无法影响你内心的宁静。你像珍惜绝世珍宝一样,珍惜你身边的人,享受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甚至每一个嬉笑怒骂的瞬间。


你知道,所有的瞬间都将飞快地逝去,都会飞快地成为记忆。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争的,还有什么好怒的?何不品味每个当下,在每个当下都给自己与他人一份好心情?我说过,每个当下都有一份好心情的话,你的人生就会非常幸福。幸福,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觉受,在保证了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它与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好多东西,破除好多执著。需要注意的是,你在热爱世界的同时,也不能丢掉你的出离心。我说过,菩提心是热爱人类,出离心是远离人群。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修出定力智慧;但没有菩提心,你又不可能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

我举个例子,一个人问我,多愁善感好不好?我对他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是多愁善感的。但后来,我极力保持平静心态。作家不多愁善感不行,太多愁善感也不行。没有感情,就成了木头人,写不出真情实感;太有感情,就整天谈感情去了,忍受不了寂寞,也写不出好东西。所以,作家既要心灵丰富,又要耐得住寂寞、能享受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作家需要多愁善感,需要孤独,更需要平静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要跳出自己的生存环境。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也是如此。

你不能因为厌倦世界的虚幻不实,就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否则,你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石头是不可能见性成佛的;但你也不能因为热爱这个世界,就想把它牢牢抓住不放,否则它就会变成无数条铁链,牢牢束缚住你的心灵,让你失去心灵的自由与自主。所以,修行也罢,生活也罢,我们常常强调要寻找一个中道,断不能变得偏激。偏激也是因为执著于某种东西,无论这种东西是什么,最终你都必须要破除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选自《活在喧嚣之外》

雪漠XUEMO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世界   漠不关心   佛陀   偏激   清净   菩提   多愁善感   得失   虚幻   执著   亲人   孤独   作家   父母   感情   心灵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