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208)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208)

三十八、基督教(1)


宗教是人类针对自身遭遇的境况所作出的应对,因为生存境况往往会引发痛苦、不安等的负面情绪。人的意识暂时无法提供任何理性的帮助,而宗教通过想象出一些超现实的事物有效地解决了人的情绪问题。当人类面对变化多端、时好时坏的自然环境时,既会产生喜悦、兴奋的心情,也会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人类初期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他们还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并不清楚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也无法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人类的意识还不能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只能求助于祈祷和自我安慰,寻求神秘力量的帮助。人类甘愿臣服于大自然背后的某种神秘力量,并对此加以膜拜,围绕这些想法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字解释和祭拜仪式。此时的宗教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背后的神秘力量进行交流。由于人类自身过于弱小,他们希望能得到这种力量的保佑。宗教祭司便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他们强调要对无形的权威绝对地顺从,同时也是对祭司手中权力的服从。这种逻辑被统治者扩展到政治范畴,久而久之形成对人性的压抑和对人权的剥夺。早期的宗教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宗教的影响力经常超过政治权威,有时也会被政治力量所削弱,两者常常互不相让。政治是在世俗生活中建立的统治,宗教则是在精神方面树立的权威,前者偏向于利用强制性的做法,后者则偏向于在群体中建立广泛的共识,并将这些共识转变为手中的权力。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政治和宗教对人的压制和迫害时常存在。宗教和政治一样,当少数人掌握了大众赋予的权力以后,便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敛财而失去了原有的信仰和初衷。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仅在物质上会变得困苦,精神上也会因为失去寄托而感到迷茫。有些信徒反对如此忽略信仰而放纵私欲的做法,干脆独自一人离群索居,隐退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在祈祷和沉思中苦修,以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他们鄙视奢侈以及一切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希望通过禁欲摆脱世俗的诱惑,消除痛苦的根源,获得精神上永久的快乐。他们采取严酷的方式自我磨练,抵制一切欲望和冲动,以苦为乐,成为“苦行修道者”。“总而言之,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共三百年间,宗教开始脱离对许多传统‘小’神的多神教信仰,实现了转向内心的伟大转变,重点放在了人自身、他的心里、他的道德意识和良心、他的直觉和他的个体性。……这不仅是同过去的重大分裂,标志着近古与远古的分离,而且标志着未来几个世纪将要出现的第一次东方与西方的分裂。”(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佛教的出现是对禁欲主义的一种反叛,它认为苦行的方式无法带来觉悟,无法获得超乎人性的智慧。佛陀看透了生命和宇宙,认为人生来就要受苦,生老病死就是生命的旋律;同时,人生又充满了自私和欲望,这些妨碍了人摆脱烦恼、获得自由。实际上,佛陀首先关注到了人性,他提出的思想不是冷冰冰的教条,以及对不守规矩的人的责罚,而是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佛教超越其它宗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以及对超自然权威的顺从,甚至它不去谈论人格化的神灵,而更多关注的是宇宙和人,以及人在宇宙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对待和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它关注人性甚于关注神性,关注自我修行甚于宗教仪式,关注人现实的苦痛甚于形而上学的教条。可以说,佛教是宗教体系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也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首先问世的宗教。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中最古老的宗教,是犹太民族的信仰。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犹太教以希伯来圣经为根本,根据《圣经》的描述,希伯来人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巴比伦王国的乌尔附近,是一个游牧部落,可能和当地农业民族发生矛盾,向西跨越幼发拉底河迁徙到巴勒斯坦。后来又迁徙到埃及,成为古代埃及的附庸和奴隶。公元前15世纪,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当时,犹太人的宗教开始有了一些闪光之处。“当人类只能被迫依赖自身获取社会公正的时候,以色列的宗教越来越成为一种良知宗教。……男人和女人必须摒弃把追求财富当做人生主要目标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来自良知的‘微小的声音’,这使得犹太教与众不同。……他们能想到的最接近灵魂的就是良知。”(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这个观点成为以后西方宗教思想的灵魂。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吞并了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征服犹太王国,贵族、祭司、商贾、工匠一律作为俘虏被掳往巴比伦,被称为“巴比伦之囚”。亡国的犹太人也纷纷逃离到其它城市。“他们靠勤俭发家,引起本地人的注意。由于他们的富裕和宗教信仰不同,本地人在转移内部矛盾时,……把外来的犹太人作为代罪羔羊。”(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犹太人期望一个特有的救世主——弥赛亚来拯救人类,他们坚信自己是神的“特选子民”。出于对圣经的坚信,犹太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召唤,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和他们的使命,但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全世界信仰犹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犹太人内部。但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当犹太人国家在公元79年被罗马帝国摧毁后,一部分犹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混居,他们的宗教也影响到了阿拉伯人,犹太教的教义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来自同一祖先,后来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容纳了大部分犹太教的教义和传说。与希腊人不同的是,犹太人人数不多,文化也不高,但是他们的宗教组织团结紧密。他们只接受神的管辖,而不相信政治,他们视政治为失去上帝恩宠的堕落,这就造成了犹太社会宗教势力强大,而政治力量薄弱。犹太人十分重视犹太教义和仪式,并敌视外邦人。犹太人两千多年一直流散在世界各地,就是凭借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散居在基督教世界的犹太人,靠着严格而细致的道德准则,保证他们的连续性以及内部的和平,几乎不需要从国家和法律中获得帮助。”(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历史上,犹太人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迫害,他们免遭彻底毁灭的原因就是依靠犹太人的团结一致。这也许是因为犹太人执拗的性格所引发的政治困境使他们经常处于流亡之中,他们缺少独立而稳定的立足之地,因而难以形成强大的政治组织。宗教则成为了政治的替代品,它产生的社会凝聚力保持了流动中的犹太社会的完整。同时,犹太社会经常受到外族的侵犯,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意识,这是他们寻求独立的心理反应。人类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必然需要依靠某些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当人们失去了其中一个,他们必然会更加地依赖另一些,他们所缺失的正是他们获得力量的来源。有时候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人类群体便会产生某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或者精神力量。“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间,由于宣扬后期希腊文化的统治者和后来罗马统治的压迫,使忠诚的犹太人再次渴望一位救世主的来临,……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人们都传言‘时代的末日来临’,罪人赶快悔改,以便迎接一个新天地。……他们急切地需要一个人:一个弥赛亚,让他们的宗教恢复原始的纯洁。他们找到了拿撒勒人耶稣。”(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犹太教   巴比伦   彼得   犹太   佛教   埃及   王国   上卷   教义   犹太人   公元前   宗教   人类   力量   自然   政治   结构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