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人类起初对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毫无办法,只能膜拜、供奉,在相对于它的“依赖”与“独立”需求相互转化着满足的过程中,与之建立了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

这种关系应生到人类群体,领袖与群众、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子女……都形成了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群落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逐级细分,家族的管理与被管理地位逐层细化,渐成体系。

与此同时,人类相对于客观环境中的阳光、空气,尤其饮食对象的“封闭”与“开放”需求相互转化地满足,加剧了人类对大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与面对大自然不同,人群对于采摘、渔猎的饮食对象,以及其他个人和群体,具有旗鼓相当的主观能动性。饥渴难耐又采摘不到食物的时候,人群会攻击、杀戮其它动物,以及其他人群及个人;也会被对方侵犯、劫掠。

水源通常充足,饥饿随时袭来。它的内驱力,远比人类对适宜的“生存空间”的渴望,发作得更猛烈而频繁。个人只有合群,才能共同捕获食物,抵御豺蛇猛禽走兽,以及他人、敌人侵掠,存活下去。

待到个人及其家庭普遍营造了居所,配备了家居用品,其居所与家居用品也和食物一样,成为可以被其他人劫掠的对象。由此,适宜的“生存空间”,加上饮食、夫妇和炊烟,成为人类最早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族为聚居单位的“生活空间”;再扩大就是聚落、部落形式的,宜活的“生活空间”,以及地域范围内,包含了日月、星辰、阳光、空气的,宜生的“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及其中的具体需求对象(既有和新创造的),即是人与人合作、竞争甚至争夺的对象。个别群体由部落发展为诸侯国、王国,其中相对独立且共生的人群以领地、村落、封邑等形式存在。

在人与人依附且被依附的群体范围内和外,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竞争、争夺持续深化,相应攻击、防御的态势也不断升级,其张力笼罩所有人的身心。而个人相对于他人的“封闭”与“开放”需求满足的形式、心理及其变化,不断超越共事与敌对,升格到智谋和权变。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个人与他人沟通、交流,其“开放需求”的对象是可交换、可共创的“生活空间”,及其中具体的需求对象,具体包括衣、食、住、行及锻炼身体相关的居所、家居用品、器具、设施,以及研发、生产它们的经验、工具(器械、设备)、工艺、配方等。

当这些都可通过货币交换,或资源互换,个人与他人沟通、交流,其“开放需求”的对象即是“货币”、“资源”(二者的合并即“资本”)。如果个人不是为了“等价”交换、合作共赢,而是直接瞄准他人的“生活空间”及其中具体的需求对象,那是盘算巧取豪夺了。

正因为有此种风险存在,所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通常不会完全敞开心扉,彼此互有保留,这是双方“封闭需求”的满足形式之一。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在彼此的“生活空间”相对适宜、互无侵犯的条件下,个人相对于他人的“开放”与“封闭”需求的满足自由转化。但其中潜藏着不自主的可能,即一方被迫,或被对方牵制,表达了不能说的密秘。这或可成为对方立即发作、延时发作,巧取豪夺其“生活空间”并其中具体需求对象的“武器”。

如果双方的“生活空间”都很恶劣,便须互相堤防;如果一方的“生活空间”很恶劣,另一方的很优越,那后者就更该堤防了。因为理论上看,“需求”具有蛮力,会驱动任何人很冲动地攫取任何需求对象。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越恶劣,急于改善甚至摆脱之,劫掠他人的冲动越强烈。

在遭受侵犯的情况下,个人相对于他人的“开放”与“封闭”需求的满足便不自由了。他或者主动出击,暴露实力,倾向完全“开放需求”的满足;或严防死守,全力防御,倾向完全“封闭需求”的满足。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这是个人相对于他人的“开放”与“封闭”需求的满足及两种需求的相互转化,侧重于心理而非身体。落实到作为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合作、竞争、攻击、防御。另有情况是双方互相请吃、住,其“开放”与“封闭”需求的满足及转化侧重的即是身体,而非心理。

个人相对于他人“开放”与“封闭”,只是社交的一类表现形式,不能等同于社交,因为其需求对象针对的主要是“生活空间”及其中具体需求对象。单纯以休闲、娱乐或者寻安慰、找对象为目的的社交也相当普遍,但个人在其中寻求的是其它更高层级需求的满足,而且涉及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及条件也不一样。

“生活空间”及其中具体需求对象,是财产、财富中满足个人“依赖”与“独立”、“封闭”与“开放”需求的那部分,不能等同于财产、财富。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方便阐释“封闭”与“开放”需求,把它们与人类其它层级需求及其需求对象区分开来。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如前所述,人类的“依赖”与“独立”、“封闭”与“开放”需求都追求“信息级”无限满足,及“宇宙级”无限扩张。

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一个客观事实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即个别人、少数人越来越精细并膨胀的衣食住行及锻炼提升的需求,必须他人、多数人共同劳动才能满足。同时,个别人、少数人需求满足的“感性体验”与相应需求对象融合得越紧密,越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向他人、多数人索取更多。

在依附与被依附的人际关系普遍形成的客观条件下,“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分日益明显。两者在外表、作为、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差距拉大,鸿沟深隔,以至于前者不把后者视为同类,厌憎之如蝇臭,驱使之似牛马,杀戮之如弃履。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长期不劳而获(成长阶段乃至以后)加上需求无条件满足,令人沉溺在需求满足的“感性体验”里,其“理性意识”被牵曳着围绕适宜的“生活空间”及其中具体需求对象层层“编码”,完全体味不到他人的疾苦与艰辛,个别人、少数人因此整体趋向自私、狭隘而贪婪。

偏偏他们又物质条件得天独厚,精明算计自幼培养。于是,阶级、阶层一再分化,统治者针对被统治者的整体剥削并掠夺、欺压加凌虐,成为必然。

导师恩格斯写道:“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而人类的“依赖”与“独立”、“封闭”与“开放”,再加上尚未论述的“性爱”与“传承”需求,即是导师指责的“贪欲和权欲”的人性基础。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自然法则尊重人类的整体进化,不会任由自私、狭隘而贪婪的人长久。他们施加给社会的重担,必然促使其他人奋争。

而且,随着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积聚,越来越多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挑着“重担”前行,赢得其更高层级心理需求的满足,又必然促进社会思想文化及艺术的繁荣——人类需求的整体满足及整体素质,由此具备了螺旋上升的可能。这一螺旋上升的趋向,恰恰包含了自私、狭隘及贪婪的反面。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人与人之间依附与被依附的上下阶层关系,被圣人简洁地概况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阶层的人之间,也须禁止相互攻击,加强合作与和谐,才对群体最有益。所以圣人宣扬仁爱、互义、守信,并强调个人的行事作为合乎公道,由“智” 明辩是非,羞私恶(wù)恶(è)——它们一起成为制定“礼仪”的准则,共同成为国家级的伦理规范。

其它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的主张很多,大抵围绕人的需求满足及克制提出。比如老子主张天人和谐、小国寡民,无欲无求地过小日子。墨家除了力行与人为善之外,倾向“独立需求”的满足,过苦日子。法家倡导用严刑峻法规范人的需求满足,并且明确了个人与国家进行“价值(利益)交换”的准则,有功则赏,犯过则罚……

不过,在依附与被依附的人际关系既成事实的客观条件下,所有圣人都刻意回避“平等的价值(利益)交换”这一概念,并从未寻求“个人社会价值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统治者更着重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拎出来大肆宣扬,同时把赤裸裸逐利的商人排在士绅、农民、手工劳动者的后面,仅差一步就沦落到下九流了。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等级社会制度之下,“平等”提也没用,但是“耻谈利益”的洗脑却流毒深远。特定时间段,农民能打多少粮食,手工劳动者能做出多少成品,文艺工作者能创作多少文化出品,商人能流通多少营业额;他们该纳多少粮、缴多少税、留多少余财过日子,不难估算。

相应,当官的、为君的能带领一帮下属,或者一方百姓,创造多少价值,分配多少价值,个人应享用多少价值,也能核算清楚。

但是在“耻谈利益”的氛围下,所有价值和财富煮成一锅粥,混成糊涂账。天子做为“神”的代言,未断奶都能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朝拜、万民景仰、四方来贺;最大量财富自然向他汇聚。

官员披着忠、孝、仁、义的虎皮,拼命搜刮民财。士绅、道学家拿着朝廷的打赏,挂着朝廷的奖章到处忽悠——只有百姓傻乎乎地做牛做马,任凭宰割,暗无天日看不到头;他们还自以为有君子之风,没做小人。

数千年下来,整个伦理体系、宗法制度沦落得“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最大获利者都是那些“做着婊子立牌坊”的假人。到了物极必反的节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才一股脑扯下它的遮羞布,开国元勋们继而在它的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

“假道学”、“真小人”一锅烩的时代到了

或许前面一百年用力过猛,如今“假道学”荡然无存,“真小人”举国认同。当下流行的行为准则是:“人傻,钱多,速来”;“别和我谈感情,谈感情伤钱”——人人都以金钱标准衡量一切;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巍巍然矗立起来。

这样也好,“谈钱”恰符合人类“封闭”与“开放”需求满足的初衷。只是,圣人规范的伦理、法律体系,道德、行为准则中的“真道学”还须光大。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须重新诠释、遵行。

不管什么家境,什么处境,个人相对于他人的“封闭”与“开放”需求的满足都面临三个选择:一是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二是协作竞争,共同创造新价值、新财富,并按劳分配;三是平等的价值(利益)交换。至于直接攻击性劫掠,自有法律严惩,所以不算在其中。

这是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发展观”的选择。第一选择已经被历史一再否定了,注定长不了;二、三才是当下时代所需。只是,其中关键在于价值(利益)分配及交换的标准是否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可否精确量化。

倘若具备了这一前提,人与人之间尽可敞开心扉,充分满足各自相对于他人的“开放需求”,而不必遮掩、躲闪,令人感觉虚情假意、虚与委蛇,其“封闭需求”还在没必要地满足着。

个人如此,他人如是。归根结底,“个人社会价值”决定一生的成就。只是从前“耻谈利益”,把它糊在锅底。现在一旦拎出舒展到阳光下,或者,人类的前景就兜了个轮回,在更上一层螺旋的高点上,悄然绽亮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假道学   巧取豪夺   层级   生活空间   圣人   阶层   小人   群体   客观   对象   利益   独立   人类   需求   价值   关系   财富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