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冰:“双减”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晋派名师

以下文章来源于水寒说语文 ,作者水寒

于晓冰:“双减”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水寒说语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语文学习理念与方法。

于晓冰:“双减”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双减”如火如荼进行中。


“减”之前,家长非常焦虑,觉得孩子每天作业太多,学业任务太重,休息不好,没有时间锻炼,眼睛近视了,身体肥胖了,情绪低落了……为了催促孩子完成作业,家里每天鸡飞狗跳。


“减”之后,家长依然非常焦虑,如果作业变少了,学习的内容能落实吗?如果不让补课,一旦孩子学不好,怎么办?如果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家长。


但是,我却不同,不管是“双减”前,还是“双减”后,作为老师,我一点都不焦虑;作为家长,我也一点都不焦虑。因为“双减”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不是什么刚出台的新政,而是始终如一的教育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教育实践。


我儿子在刚满周岁时,忽然有一天腹泻呕吐,我就急得不得了,马上找一个熟悉的儿科医生家长帮忙,家长亲自帮忙看了之后,对我说:“老师您不用担心,没什么大事儿,就是有一点儿积食着凉,稍稍调理一下就好。”她说得很轻松,但我依然很焦虑。


等给孩子看完病,聊起她家的孩子,说起孩子虽然读书不少,但语文成绩总是不大好,这让她很着急。我对她说:“不用担心,没什么大事儿,孩子阅读积累不错,只是应试上弱一些,到初三,老师系统讲应试的基本技巧,成绩很容易提高上来。”我说得很轻松,但她却依然很焦虑。


你看,转瞬之间,我们的角色就发生变化了。她当儿科医生,对孩子的疾病一清二楚,所以一点儿也不焦虑;我当语文老师,对孩子的语文学习也了如指掌,所以一点儿也不焦虑。但换了个未知的领域,我们就都焦虑了。


那次经历之后,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对所要面对事物的“未知”,甚至是“无知”。


可怜天下父母心,“双减”之前焦虑,“双减”之后更焦虑。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教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得不够。


下面就这次“双减”过程中家长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从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出发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说第一个问题,真的作业布置得少,就一定学不好吗?


我教学生,有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三不”政策,即: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不仅仅初一、初二这么做,到初三也这么做。这非常符合现在的“双减”精神,甚至比“双减”更进一步。但在早前,我的“三不”政策,却一直是“非主流”的存在,受到很多质疑。这么干,能教好学生吗?事实是,在这“三不”政策之下,往往初一、初二阶段,学生考试成绩看起来不很理想,但到了初三,面对中考,却能奇迹般地实现逆袭。


为什么?


因为我从不做机械训练,更不会要求学生穷尽式地刷题,而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课堂上会主要讲方法和思路,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短期看,这样做节奏很慢,效果也不太理想,但长期看,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良好的方法,就是在“厚积”,总有一天可以“薄发”。一旦做好了“利其器”的工作,自然就可以很容易“善其事”。


反之,如果大量地做各种机械作业,虽然短期看效果可能不错,但长期看则是得不偿失,因为大量的机械作业,严重消耗了孩子的学习热情。看看今天有多少孩子考上了大学,甚至读完了博士,然后就把书本一丢,再也不读书了呢。拼命压榨出来的成绩,最终只会让他们更加厌倦学习。在厌学的孩子那里,终身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他们只是吃老本,最终连“老本”都没有的时候,就真的完蛋了。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如果不进行课外辅导,就一定学不好吗?


课外辅导,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常常针对性特别强,就专门讲考试。短期看,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看,因为专注于考试,专注于套路,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常常会被套路套住,就像顶在了玻璃天花板上了,明明看到上面还有很大空间,但再想往上走却没有任何可能。很多人特别相信应试套路,所谓“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然而就学习而言,实在没有什么终南捷径,有些看起来好像是捷径,好像可以做到立竿见影,实际上却更可能是饮鸩止渴。


我平时上课,尤其是初一、初二阶段,根本就不会讲什么考试。更不会反复强调这个考试要考,那个考试要考,这样的“威胁”听多了,学生也就麻木了,“狼来了”说多了就不管用了。


七、八年前,我教的班上,有一个男生,学习认真极了,但也功利极了,经常质疑我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和考试没有关系,要求我必须要讲考试。我就对他说,如果觉得我讲的哪个内容和考试没关系,可以立刻指出来。


课下,我拿着历年的中考真题,慢吞吞地翻到某年的某一道题,告诉他,你看,这道题与我今天所讲的方法和能力密切相关,我只不过是没有讲那个题而已,我是“有意”为之,但你们并不知道我的“有意”,你们只要“无意”听之就好。语文课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把素养提升了,能力掌握了就好,干嘛非要那么急功近利,弄得苦哈哈的,没有一点趣味呢?几次下来,他就不太敢轻易质疑我所讲的和考试没关系,批评我在胡说八道了。


初一、初二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多多读书,打好基础,初三阶段系统讲一讲应试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则非常容易提升起来。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要学技巧,而不从理解文本上下功夫,不从提高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则会南辕北辙。就像是练武术一样,最开始一定要练好内功,打好基础,而不是一上来就学花架子。


并不是非要上课外辅导班才能学得好。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更不要轻易被焦虑所裹挟。每教一批学生,我都会做一些调查,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现象,班级里总有几个学得特别出色的同学,他们什么辅导班都不上,就是抓住课堂,提高效率,有问题及时找老师解决。与这些同学相反,也有一些同学,一周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辅导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效果依然很差,他们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育务必要搞清楚根本是什么,千万不要舍本逐末。一门心思只是盯着成绩,一门心思之关注分数,却完全忽视其他,是当今教育领域里的最大问题。


我很少会和家长谈关于孩子成绩的问题,不但全体家长会上不谈,单独沟通时也不谈。更多谈的是成长,谈理想培养,谈发展自控力,谈规则意识,谈如何利用网络,谈如何不要把假期变学期,谈如何培养质疑精神等等。这些看似和成绩无关,但实际上却是成绩的基石,任何单独追成绩的行为,都是沙上建塔,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家长关注成绩,总是觉得成绩是敲门砖,没有这块敲门砖,就不能上一个理想的高中,不能上理想的高中,就没法上理想的大学。他们把211、985作为目标,甚至要把清北,或者国外的名校,当成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可是,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大约他们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就是人生的最高光时刻,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有些孩子虽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是心理出了问题,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可能伤及自己和家人,也可能危害了别人。一旦恶果发生,再后悔就来不及了。这些年来,作为一线老师,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理出了问题。不能心存侥幸,觉得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网上才看到的事,自己家孩子不会遇上。其实幸运与不幸,并不偶然,而是选择之后的某种必然。


消除了“减少作业”和“减少课外辅导”可能会带来的负面作用的担心,接下来家长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双减”之后,空余下来的时间,孩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我给出这样的三点建议:


一曰睡觉。我很讨厌“既然死后长眠,生前何必久睡”这样的“励志标语”贴在教室里。睡眠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与其头脑昏沉低效地延长学习时间,不如头脑清醒高效地利用时间。


二曰读书。机械做练习,各种刷题,能够接触的范围毕竟有限,而且整体效率不高。其实,阅读是最为主动,最为高效的学习方式。阅读可以扩展视野,阅读可以加深思考,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的水平决定了学习的能力,决定了学习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曰运动。运动在我们的传统中,是不被重视的。甚至可能会被扣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帽子。事实上,生命在于运动,“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有一个好身体,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热爱运动的习惯,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关于教育,问题太多太多,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逐一述及。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减法教育》一书,是我二十几年来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方面的结晶,书中对家长最为关注的多个教育问题都有深入论述。


于晓冰:“双减”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什么是“减法教育”呢?


“减法教育”就是在教育中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做加法。“减法教育”的核心是对 “快”与“慢”的深入思考,精髓是宁慢毋快,宁拙毋巧。


“快”与“慢”在教育领域存在着奇异的相对性。往往一味求快,反而欲速则不达,常常心急火燎,却急之而不得。唯有慢下来,静下来,减下来,然后才有可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今天,在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社会风气裹挟之下,我们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缺乏常识的。 “减法教育”其实就是在贯彻教育常识。我深信,唯有教育回归常识,才可能有好教育。


因此,我持续不断地谈为什么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为什么狂热追求高分既是病态也是无知,为什么教育不等于管教,为什么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为什么孩子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为什么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都要有强烈的边界意识,为什么学习要“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为什么不要轻易相信逆袭的宣传,等等。


本书虽然名之为“减法教育”,但绝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双减”这个热点,其中的文章,没有任何一篇是急就章,全部都来自我的公众号文章。中信出版社编辑在通读了全部公众号文章后,摘选了这些文章,主要关注家长的需求,回应引起家长焦虑的诸多问题。虽然只摘取了五百余篇原创文章的十分之一不到,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希望告诉诸位家长,“快是断肠草,慢是还魂丹。”减法教育,是要减去那些非必要,非重要,非紧要的学习负担,“减”的最终目的是“加”,是要达成更好的效果,让孩子成为拥有独立、完整、健全人格的人,让孩子成为拥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我希望有一天,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等词语,会成为教育领域中最为光辉的词汇。


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小卒,我愿意倾尽个人的微薄之力,能影响一个是一个,能推动一点是一点,为教育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于晓冰:“双减”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作者新著《减法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作业   减法   辅导班   课外   焦虑   新事物   家长   成绩   理想   效果   老师   孩子   基础   时间   考试   文章   于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