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美国面面观:没有残疾的孩子:学历与收入水平+改革之路(下)

(思进注:最近,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有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储被捕某“财经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强势美国面面观:没有残疾的孩子:学历与收入水平+改革之路(下)

3-4-8 改革之路

(接上)2010年3月15日,奥巴马政府宣布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对布什政府制定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大动手术。

奥巴马发誓要修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个未曾兑现的法案。他的教改方案废除了上述科目熟练程度的目标,保留了中小学校每年举行阅读与数学测试的要求;但在评价学生学术成就或学校水平时,降低了考试成绩的比重,而将出勤率、毕业率和学习氛围等列入评价标准;并提出在2020年前美国高中毕业生应进一步做好深造及工作的准备。

据报道,美国十万所公立学校中 大约有三分之一未达到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评价标准,面临联邦经费减少的惩罚。奥巴马的教改方案弱化了对不合格学校的惩罚,而突出对学校的奖励。该教改方案对表现最好的学校实施奖励,并减少政府对表现合格学校的干涉。对于占全部公立学校总数5%排名靠后的学校,奥巴马教改方案要求各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些学校实施整改。

值此“改也难”的时刻,美国耶鲁大学的菲律宾华裔女法律教授蔡美儿,2011年初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2011---,作者生肖属虎,自称“虎妈”)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不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琴练不好不准吃饭,不得在练琴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公共场合骂自己的女儿是“垃圾”……以求得突破等经历。作者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恰当执行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产生了一种轰动。大量异议显示,尽管贴上耶鲁大学教授的标签,“棍棒教育”等“垃圾价值观”仍然不获青睐。《时代》杂志做了封面报道,追问“是严苛育儿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吗”;经过严密论证,作者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有美国读者评论说,蔡美儿的做法是虐待儿童,进而引申到亚洲人没有创造力就是这种育儿方式的后果。但也有一些美国家长表示,西方人应当借鉴这种严格的管教方式,并坦承自己也是“虎爸虎妈”。还有很多亚裔父母表示,这篇书摘让西方社会对亚裔学生和家庭的误解更加严重。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位教育学女专家梅克教授指出了教育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应该让人去适应教育,还是让教育适应人!” (引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遭遇美国教育》,《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下同。)

她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我想,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应该能够看到每一个生命拥有的价值了。”

梅克教授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她确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这不只是教育学家的理想追求,而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

她认为:“可能传统教育理念太强大了。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们去适应教育提出的标准,而不是让教育去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这个观念不改变,教育就难以走出自己的误区。

“以往人们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

今天,梅克教授的想法,反映了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念:不仅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的差异: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的丰富多彩的创造力的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潜能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自己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正是这样的理念,不断推动着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于这种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人们才能注意在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人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让每个人从事属于他们自己的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

这不只是教育学家的理想追求,而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

2011年08月写于纽约哈德逊河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美国   巴马   孩子   亚裔   教改   短处   法案   创造力   潜能   残疾   强势   差异   观念   学历   教授   方案   学校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