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这是首写玉米的诗。玉米秋天收获,北方种植的多。

玉米的名字有很多:苞米、苞谷、玉蜀黍、玉茭、棒子、六谷、珍珠米……

再加上方言叫法就更多了。

玉米是舶来品,原产在墨西哥、秘鲁那一带。差不多有七千年的种植史了,由麦哲伦带到了欧洲,到明朝的时候传入我国。

现在,北方种植较多,已经取代小麦、水稻成了种植最多的农作物。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玉米是个好东西啊。简单说,它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增强记忆力、明目、降血压……

总之吧,水水地总结,很好。

小科普下:我们吃煮玉米的时候总是把上面的细毛毛给择的干干净净的,其实不知道的是那毛毛学名啊,玉米须,降血压的效果那是刚刚的。

玉米,嫩的时候大多煮着吃,甜甜的,也有营养。

熟了以后呢,就是脱籽了,叫玉米粒。

玉米粒呢,打成面儿,叫玉米面儿,可以用来熬玉米糊糊,做贴饼子,做玉米面儿窝头,等等吧,各地都有各种吃法,不赘言了。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还有就是不打彻底的,打成颗粒状,有粗的和细的之分,叫玉米糁。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那也可做很多吃的啊,最出名儿的就数东北的大碴子粥了,主料就是玉米糁儿。

说这么多,就是想介绍家乡的一种吃法。

家乡,林州。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在林州,夏收麦子,秋天收的大多就是玉米了。

玉米在林州也有很多吃法儿,就介绍林州用玉米糁儿熬的粥吧。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在林州,早上或晚上的时候,熟人见面了,打招呼,好问:吃的啥?有回答:喝嘞饭。

没看错,对,喝饭,饭不是吃的吗?怎么还喝上了?

其实啊,在林州,一说“饭”,指的是稀饭。奇怪吧,没办法,土语方言嘛。

稀饭,大众的有两种,小米稀饭,玉米糁儿稀饭。

在林州,玉米的名字是玉黍。

于是对话:吃嘞啥?饭。啥饭?小米饭。玉黍糁儿饭。

但是,林州的玉米糁儿稀饭与别处不同,它不单单是玉米糁,还掺杂了玉米面儿。

所以,熬稀了就是稀饭,熬稠了就跟糊糊一样了。

林州人熬玉米糁儿稀饭跟各家的习惯分不开。有的人家熬的稠到插筷子都不倒的。

最简单的,水开了,把玉米糁下进去,一熬就完事了。

插一个,在林州熬玉米糁儿稀饭还是个技术活儿。怎么说呢,因为它还掺杂着玉米面啊,所以啊,下锅的时候没点儿技术的话,它就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疙瘩,影响口感。

那怎么做呢,一般啊,一手拿勺子,勺子里是按量放的玉米糁儿,一个手呢,拿双筷子,哪个手拿看习惯了,拿勺儿这手呢,稍微倾斜在锅上方,以一定的频率啊摆动,另一只拿筷子的手呢,则在锅中不停搅拌。

就这样才不会有疙瘩。怎么样,复杂吧。

稍讲究些的,在稀饭熬好的时候,打个蛋花儿。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还有呢,在稀饭里煮些东西,那多了,黄豆、大枣、红薯、山药、萝卜条儿……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因各家习惯。

说的是,在林州,各家还有腌咸菜的,各种各样啊。

其中,有腌的,我们这儿叫酸好菜,其实是萝卜缨子腌的(各家做法不同)。哎,别说,剁碎了放稀饭里又是一种风味儿。

还有就是放菜,菠菜、白菜、生菜、包菜…也是跟各家习惯,但放菜了,最后出锅要放盐,所以就成了咸稀饭。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再就是见过,熬的特稠,插筷子那种,淡的,炒个菜,放那稠稀饭上,跟盖浇饭似的,也是特别。

最后,说说俺家的习惯做法吧。

黄豆提前泡好。

水开下玉米糁儿,下黄豆,熬个半个小时吧,下切碎的菠菜,临出锅甩个蛋花儿,加勺儿盐。

成品,黄的稀饭,黄的蛋花儿,绿的菜叶儿,一捞,还有香香的豆儿,美了。

品上一口,玉米的香,蛋花儿的香,青菜的香,豆的豆香,回味,还略微有点儿咸香,美的喝了还想……

犹记玉米那份儿香

#林州美食之——玉米糁儿稀饭#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麦哲伦   颗粒状   玉茭   林州   玉米   玉米面   份儿   吃法   勺子   黄豆   菠菜   稀饭   疙瘩   筷子   花儿   习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