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这片子我按着快进键大致看了,题材上打破了多年以来的禁区,表现了群众最关心的反腐问题,老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这些亮点大家都知道,就不用我说了。

我想说的是,在艺术表现上,这戏本来还可以拍得更好看,更震撼,更具影响力。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宣传片,不是艺术片,也不是伦理片,如果把人物情节和性格搞得很复杂,就不利于主旨的发挥。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觉得,就是从宣传片和类型片的角度,也是有各种各样说服打动人的技巧的。其实很多美国的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是爱国主义的宣传片,他们就特别会煽情。

要煽情,就要把人物放到巨大的冲突中,面对困难的选择,承受痛苦的考验。最难忘《24小时》第6季开头,小强刚在新疆坐了两年监狱,半死不活,被美国政府赎出来卖给恐怖分子换取情报,而小强为了保护另一个反水的恐怖分子,又不得不亲手射杀了长期的亲密战友Curtis。紧接着,核弹在远方爆炸。小强望着蘑菇云,精神崩溃,绝望地瘫倒在地上……那一段真是太震撼了。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人民的名义》里主人公面对的冲突就不够激烈,反派既不够强悍,不够凶狠,也不够狡猾,甚至他们连运气都不好,几乎在每一场对决中都落下风,或者晚半拍,或者出差错。而且他们还会自乱阵脚帮倒忙,像赵公子,本来应该是反面同盟的生力军,中等大小的强悍boss,结果从头到尾是个猪队友,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人民的名义》是类型片,里面的人物是类型人物,但类型片与类型人物的塑造也是很有讲究的。关键一点,对手必须强大。Murray Roston在其美学名著《弥尔顿与巴洛克》中提出一个问题: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弥尔顿在《失乐园》中为何把撒旦被塑造得如此强大?答案是,这体现了巴洛克美学的对称法则,为了歌颂上帝荣耀,必须突出他的对立面撒旦的力量。这个法则在今天依然有效,假如鬼子像某些抗日神剧中那样不堪一击,那其实是对我方将士的矮化。

这种过度贬低对手的做法在我们的影视中是源远流长了,其实最终是削弱了斗争的严酷,反而是损害了正面人物的形象。

《人民的名义》里最惊艳的是开头两集,侯亮平与赵处长斗智,陈海与丁义珍抢时间,这正好是反派最智慧和最占上风的时刻,这之后都是被正面人物吊打。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坎贝尔有一部被视为编剧宝典的《千面英雄》,里面总结了神话/叙事作品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原型。英雄踏上征途,开启探险模式,遭遇各种妖魔鬼怪的考验,最后单挑大Boss,胜利归来。这当中有一个阶段,叫地狱/地牢/深渊。在这个阶段,英雄陷入深不见底的困境,甚至遭遇(假)死亡。想想看,是否每一个好莱坞惊险片都有这么一个阶段?那么,《人民的名义》中,英雄有没有遭遇这个地狱阶段?也算是有的,就是他被诬陷,停职反省。但这个地狱模式也太舒服了吧,吃吃喝喝,随便走动,还与各路人马轻松互动。而且他很快就被平反,这个所谓的地狱阶段也就这么轻松过去了。

整体上,里面的每一个冲突都太短,问题太容易解决,悬念太少而且绷得不够紧。比如工会主席抓进去马上就放了,欧阳菁送了一个蛋糕就招了。侯亮平去去抓欧阳,与李、季冲突,几分钟后就笑逐颜开。去山水庄园赴鸿门宴唱《智斗》毫无名堂,既缺乏智也没有斗。

里面正面人物的资源太丰厚,比如就一个靠边退休的陈岩石,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是他的“大侄子”,主管政法的常务副书记高育良是他的老部下,儿子陈海是省检察院的反贪局局长,连权势熏天的李书记都对老陈点头哈腰。英雄面临的难度小,好人阵营太强大,这就简化了反贪的难度。

英雄太高大全,还导致了一个问题,观众难以建立情感的认同。所以为了冲淡侯亮平的刻板形象,突出个性、人情,搞烹调,吹口哨,下级顶上级这些,大量的时间花在给介绍对象。这就比较表面化,属于廉价的手法。

英雄太强大,反面人物太憋屈,还导致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观众反而对反面人物祁同伟产生了同情,而这种同情本来是应该通过英雄人物的痛苦遭遇加之于英雄人物的。这样就会让观众在情感认同上产生混乱,并与宣传片的道德初衷相违。我小时候看革命战争电影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敌人太弱小,太倒霉,太失败了,有点可怜啊。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人民的名义》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几个次要人物:

季检察长,官场老手,在谨慎圆滑中保持底线,不容易。

赵东来的形象,把豪迈果毅与搞笑风骚结合,这种类型的形象以前好像还没怎么见过。

刘新建一直不屈不挠,虽然是个小反派,但却有我上面讲的大反派缺乏的坚韧和智慧。

高育良老谋深算,讲话滴水不漏,与赵对峙那一段很有戏。他不爱钱,还有残存的正义感和书生气(万历十五年),内心不愿与祁为伍,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又要保他。对小妻子是真情,也真好。很纠结,很痛苦,很真实。可以比较一下《蜗居》中的宋思明,有血有肉,内心非常丰富,人格分裂,也是痛苦纠结。顺便说一下,同是反腐剧,《蜗居》在艺术上要高很多。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部反腐作品:

张平的《十面埋伏》,发表于1999年。这部作品故事精彩,冲突激烈。里面的反派虽然没有到副国级,但办案人员面对的压力和对手的强大那是远超《人民的名义》,这才是充分体现反腐斗争的复杂和艰巨性。

莫言的《酒国》,发表于1990年,这是中国最早的反腐作品,把反腐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也是莫言想象力最恣肆汪洋的作品之一。

刘震云的《官场》,发表于1990年初。严格地说这不是反腐小说,是官场小说。要理解腐败,就要理解官场,《官场》就是中国最深刻、最真实、最生动的官场小说。其实很多人对《人民的名义》感兴趣,也是对立面的官场生态感兴趣。但要论对官场的表现,《官场》至今无法超越,比如里面的省委书记许年华,比沙书记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

怎样把《人民的名义》拍得更好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巴洛克   撒旦   名义   正面人物   省委书记   反派   官场   地狱   冲突   好看   强大   阶段   类型   英雄   人物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