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意义

刘慈欣的意义

6月24日,《三体3·死神永生》又斩获美国2017轨迹奖。

这个奖分量很重,以往获奖者有阿西莫夫、乔治·马丁、尼尔·盖曼、弗诺·文奇、丹·西蒙斯、J·K·罗琳等。《三体1》曾入围 2015 年轨迹奖最终提名名单,今天终于收入囊中,表明国际对大刘认知越来越高。轨迹奖也是雨果奖的风向标,大刘这是要横扫世界科幻界的节奏。

刘慈欣的意义

关于大刘我已经讲得够多了。这里谈几点从当年给《三体》写序以后的一些的新的想法。

首先,刘慈欣让我们重新思考科学的意义。

科学,在“文科生”眼里,从前是非黑即白、简单思维、天真乐观的同义词。用科学的语言来思考社会人文的问题,文科生就会觉得很可笑。但以前的科幻,特别是中国的科幻,确实有简单乐观的倾向。比如曾经比《三体》还畅销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畅想的未来世界,没有任何社会问题,技术解决一切,人人快乐无比。

真是图样图森破啊。

但是你再看看《三体》里的未来,就知道中国科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道路。大刘笔下的未来真是太残酷,太黑暗,太惊心动魄了。但是这种对未来的复杂和不确定性的认知,不是通过传统的哲学人文科学的话语,而是通过科学。这种科学,也不是牛顿力学和瓦特蒸汽机代表的经典科学,而是量子论、弦理论、超级人工智能、多维宇宙的“新科学”。这种新科学确实会颠覆我们的三观,刺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对世界和未来建立新的模型,成为新世纪的越来越重要话语和思维方式。

刘慈欣的意义

其次,刘慈欣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

那么你会说,既然新科学这么牛逼,我直接看霍金、彭罗斯、加来道雄他们的著作不就行了吗?不一样的。即使你能够理解他们的理论,那种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又是传统的文学的意义所在了:感受和体验。这是文学强项,但也是文学在今天遭遇危机的地方,因为传统文学的感受和体验已经被开掘得差不多了,电影和游戏在感觉和形象方面也也更加活色生香。

但是谢天谢地,我们还有科幻,我们还有大刘。

刘慈欣的意义

这里我们就说到科幻的奇妙所在了。

科幻既是科学的,又是文学的。

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

既是可视的,又是不可视。

最后这一条特别有意义。你会说,科幻电影不是可视的吗?不是视觉冲击力特别强吗?但是,请注意,如果一部科幻电影特效无比震撼,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判断它科幻性不强,甚至是伪科幻。最优秀的科幻作品,改编成电影,基本上都很失败,甚至无法改编。想想看:智子怎么展开?中微子怎么广播?二向箔怎么把宇宙二维化?这些怎么拍都是对高级文明的侮辱。所以,我们对《三体》电影不要抱任何希望,那不是导演和团队的错,换谁都不行。

刘慈欣的意义

新科学的混沌、暧昧、随机、多维......恰好也与文学有天然的接口。再强调一下,科学不是文学,科幻不是未来,但科学与文学可以联姻。从前我们说文学给科学插上翅膀,但现在也可以反过来说,新科学给文学插上翅膀!

新科学与文学都告诉我们:世界是多维的,时空是弯曲的,人性是无常的,世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个样子,没有一种简单、普世的模式能涵盖万事万物。认识到这种复杂性,才为人类走出天真提供了可能。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人们渴望走向星辰大海,认为高级的文明必然有高级的道德。但是大刘说要小心。《三体》出版于2006年,到了2010年,霍金提出了与黑暗森林几乎一模一样的理论和警告。那时候《三体》英文版还没有开始翻译,霍金几乎没有可能看到大刘的文字,这只能说明殊途同归,最前沿的超级大脑所见略同。

刘慈欣的意义

还有,刘慈欣让我们重新认识史诗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碎片的时代,一个零散化的时代,一个微博和微信的时代。这个短平快的时代其实早就开始了。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整个文革后文学的走向,就是消解宏大叙事,“躲避崇高”、“回到日常”,走进“小时代”。

但大刘却逆流而上。如果我们在大刘全部的作品中寻找核心词汇的话,“宏”必是其中之一。这不仅是字面的,比如他创造了一些独有的名词:宏电子、宏原子、宏聚变、宏纪元,“宏”更代表了一种大尺度、大视野的宏大视阈。大刘偏爱巨大的物体、复杂的结构、全息的层次、大跨度的时间。在《欢乐颂》中,大刘描写高级智慧生物,以恒星为乐器,以宇宙空间为乐堂,演奏贝多芬的《欢乐颂》。《三体》从秦始皇到文革,从太阳系的毁灭,一直写到宇宙的终点和时间的尽头,无论从时空的跨度,还是想象的恢弘,都是中国文学中最壮阔的篇章。

大刘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在读完克拉克小说后的感受:

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象离开了池溏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刘寻找的是什么,他寻找的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最缺少的东西:崇高和敬畏

如果你经历过文革,就知道这两样东西在那个年代一点也不少。何止不少,简直是铺天盖地。但如果崇高和敬畏的对象是个人,结果是灾难性的。所以,文革后回归日常,“躲避崇高”,是合乎情理的。但人类真的就从此不需要崇高和敬畏了吗?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包括道德问题,恰恰与崇高和敬畏的缺位有关。当然这又是一个可以无穷展开的话题,我就不多说了。就说一点,大刘的小说,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久违的重要元素。当我们把敬畏不再寄托于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投向自然的力量、宇宙的浩瀚、世界的无限可能,我们的心灵也就获得了净化与升华的最积极的方向。这是大刘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也是科幻文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刘慈欣的意义

我以前说“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今天我依然这样认为。不可否认,大刘以后,中国科幻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但是,恕我直言,他们的水准,与大刘还是有量级的差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刘还是“单枪匹马”。

那么大刘还会写出比《三体》更好的作品吗?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大刘对我谈过他的两部未来作品的设想,那是与《三体》完全不一样的题材和架构,从设想上来说一点都不比《三体》逊色。但是大刘后来把它们都否定了。他在创作上是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文思一点都没有枯竭,脑子里至少有几十个创意,但只要他认为别人已经有过类似的创意,甚至别人有可能有类似的创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果断放弃。我们说,你写吧,别担心会与别人撞车,你写的一定会比别人好。可他就不。他就是不想重复自己和别人已经写过的一切,一心一意要搞个大新闻。不搞则以,要搞就搞最大。换一个人,可能搭《三体》的顺风车,多少部外传都出来了。可他绝对不。我们都为此惋惜,但如果他不是这么个脾气,可能从一开始就不会有《三体》了。

但是他也说了,新作一定还会有的。我认为那至少是《三体》水准的。对于大刘,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要有耐心。

刘慈欣的意义

你要说地球上没有科幻小说可以超越《三体》了,这我是不同意的,大刘自己更不会同意。我推荐几部吧,这些都是《三体》级别的作品。分数就不打了,打分很困难。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克拉克《与拉玛相会》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

丹·西蒙斯《海伯利安》系列

卡德《安德的游戏》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弗诺·文奇《深渊上的火》

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

罗杰·泽拉兹尼《光明王》

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编年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阿西莫夫   霍金   克拉克   多维   意义   创意   科幻   敬畏   文革   崇高   中国   未来   科学   世界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