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即便时代到了今天,世人大多忘不了对“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美好婚姻的憧憬,因而古今中外每个时期的文坛都少不了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伤逝》是著名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一生中唯一一部叙述关于爱情的作品,创作于1925年。


《伤逝》区别于传统风格的爱情小说,它既不歌颂爱情至上的信仰,也不渲染一丝殉情的悲壮,它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忏悔录。小说以故事男主的视角进行忏悔讲述,开篇第一句便交代了作品的写作意图——“我要写下我的悲哀与悔恨,为子君,为自己”,如此充满自责的言语向人们传递出了其中的悲剧情怀。


追求思想新解放,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

故事中这份爱情开始于“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带领着当时的青年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积极投身于追求思想新解放的潮流中。彼时的中国,诉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公意,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是当时社会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主人公涓生(男)和子君(女)便是这个时期狂热追求自由、渴望摆脱封建束缚的两位青年。


认识之初,涓生是饱读诗书且受“五四”新思潮洗礼得彻底的青年,某种民主主义思想在涓生的认知中早已成熟,子君是从小在封建家族势力群体中长大且深受封建思想束缚、渴望逃离的女性,个性解放思想在她的意识里才崭露头角。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涓生的住所是间清贫的茅草小屋,房间内被整齐的书和书架占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间草屋便是两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的“陋室”。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涓生对新思潮的追求果敢且坚毅,也影响着子君为追求自己的解放/积极思考并勇敢地行动着。她十分享受与涓生在一起交流和探讨新思想的时光,并经常庄严地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不可否认,涓生的思想与态度对子君的启蒙意义是巨大的。


涓生与子君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随着两人思想交谈的深入,日久生情。一日,仍旧是在“陋室”之中。涓生大胆地向子君表白了自己的心,子君虽然面容上略显出难为情的样子,却掩盖不了她内心早已按捺不住的那份对恋爱自由的狂热追求,他们在一起了。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这条路是他们在新思想的指引下所做选择的,两人都非常坚定,他们的爱热烈且纯真。当街上的行人对涓生投以讥笑、轻蔑的眼光时,涓生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自己,为了追求心中的光明,他还不惜跟朋友绝交。


面临同样的讥笑和轻蔑,子君“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也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毅然决然地和涓生开启了纯粹的自由恋爱并决定换个地方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


高晓松曾在一档节目中提到过,好的爱情是两个自由的灵魂相爱,并因此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在这段感情里,不必掩饰自己的喜爱与厌恶,不会牵强附会身边的人。在彼此面前可以做一个坦坦荡荡纯真的自己,诚恳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如此看来,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无疑称得上的好的爱情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多少人能够理解TA?

涓生在一处公家机关做代笔工作,每月薪水稳定,俩人奔波几日,在一个恰当的位置租了房、安了家,像极了如今刚从校园毕业初入社会的情侣,一同经历找房、租房、而后同居,生活充满了自由与恋爱的甜蜜。


他们一起去逛集市,还带回来几只萌宠:小狗阿随和4只小油鸡仔。子君在涓生的爱情中找到了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以为自己已然摆脱了封建的桎梏,达到了人生的目标,她的生活主调开始从与涓生讨论书籍、讨论新思想转而成了和涓生讨论两人幸福生活的点滴回忆,这让涓生对子君有了厌烦情绪,他的回应中会偶然流露出一丝冷淡的态度,子君也察觉到了,两人也不再像刚搬出来那般亲密。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子君早已不再读书,不再思考,她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做菜、喂鸡喂狗,她的手变得粗糙起来,性格也怯弱了许多。涓生不满于子君的碌碌无为,他清醒地感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并认为“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如今的生活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爱情美好的样子,涓生尽显无奈,但是却别无他法。


“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观念无疑是正确的,”爱情中,如果有一方一味守着曾经的感动,不继续去创造更多的感动美好,不继续去寻找更多共同点,那么结局必然走向灭亡,不幸的是,子君正是一味守着回忆的这一方。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这年冬天,涓生的职业生涯迎来一纸解聘,顿时切断了他与子君生活开支的来源,失业来袭,子君当即鼓励涓生换新的职业,然而话语说出口时,语气却是浮浮的。子君不再是那个勇敢的子君了,她对俩人未来的生活寄予着盲目的希望,她还像以前一样终日沉浸在柴米油盐、喂鸡喂狗的生活,甚至为油鸡和房东太太在院儿里多次明争暗斗,愈加彻底地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时的涓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很长一段时间,他努力地向周围的大社会谋求生计,整日待在房间看书,虽笔耕不辍,勤劳地翻译着一本又一本书籍,但工作启示杳无音讯;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另一边,子君早已不再拉着涓生探讨曾经的回忆了,她的双手忙碌于碗碟和鸡狗喂食之间,碗碟的叮咣与动物们叽叽喳喳的声响时常干扰着涓生的思考,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涓生想要寻求新的生路,可这路却毫无线索。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迫于生计,他们宰吃了子君所饲养的油鸡,也放掉了小狗阿随,此时的涓生不仅早已没有了对子君的喜欢。他们的生活已经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以至在严寒的冬天家里生不起火炉,外面的图书馆是涓生发现的唯一一片净土。那里十分安静,满屋净坐着和他一样为生活所迫故而渴望在书中得到慰藉与启发的穷困人们,重要的是图书馆里每天还有燃烧着的微微温暖的炉火。


涓生每日到书舍一边看书,一边继续寻求着新的生路。直到一天,他豁然开朗:唯有分离,才有出路。涓生坚定着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向子君表达自己的想法。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没有了甜蜜的爱情和婚姻,没有了阿随,也没有了油鸡作陪的子君更陷入了无聊与颓唐之中。生活积蓄早已所剩无几,她的灵魂也麻木起来,终究还是没能彻底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甚至是彻底回归了传统的状态去。


涓生的一切旁敲侧击并没有迎来子君的赞成,最终他还是直截了当地向子君说出了那句“我不爱你了”,子君出乎意料地并未有过多的反应,平静且沉默地接受着来自涓生的分手宣言。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就这样,他们因困窘不堪的生活而离异,子君很快便被老家的父亲接回到了她曾十分厌恶的封建旧家庭。命运是残酷的,子君终在父亲烈日般的威严下、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中,在充满无爱的人间,待了不到一年便寂寞地死去了。


而涓生的几篇译本书籍并未带领他走上新的生路,稿费甚至还不如他邮寄作品的成本高,他再次回到没有子君的房间时,内心感受到的是无尽的空虚,即便没有子君,他对于新的生路依然感到迷茫,依然不知所措,他开始懊悔自己的做法,开始疯狂地思念子君。

鲁迅《伤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进步

涓生向故人打探子君回到老家后的消息,这才知道子君早已抑郁而死,他更加追悔莫及。涓生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与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小说取《伤逝》一名,大概也暗含了主人公一伤一逝的悲惨结局。


命运的悲剧不过是疲困的宛转的呻吟

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评价《伤逝》说:主人公命运的恶化,主要原因都是经济压迫,但是我们听到的,不是被压迫者的引吭的绝叫,而是疲困的宛转的呻吟;思想解放的道路艰难曲折,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无疑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但是不论放在哪个时代,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不应该去为了爱情而放弃一切,好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进步,是两人各有各的爱好和事情做,而不是每时每刻必须都黏在一起;好的爱情是两人相互给予鼓励和支持,共同奋斗追逐梦想,而不是要为了爱情放弃朋友和事业;好的爱情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不是只看对方,而是一起看前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疲困   油鸡   鲁迅   小家庭   对子   生路   封建   主人公   陋室   新思想   婚姻   恋爱   思想   自由   作品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