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2017年3月,考古队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发现了张献忠的宝藏。几百年来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张献忠江口沉银”得到了证实。


大西国大顺三年三月(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朝参将杨展迅速崛起,清朝派肃亲王豪格进军四川,刚刚建立两年的大西国内外交困。加之遭遇严重的粮荒,大西国皇帝张献忠不得不另谋出路、再图发展。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现场

当年7月,张献忠率大西军携带搜刮的大量金银财宝,进入岷江主河道顺江而下,逃离成都。数千艘战船,浩浩荡荡,绵延十几里。据记载,战船上装不下大量的金银,于是张献忠找来工匠制作木头夹槽,将银锭放入其中。再让木头夹槽随船漂流,打算在长江下游水流狭窄地段再打捞上来。当战船到达彭山江口镇水域,遭到杨展部的伏击,以装载易燃物的小舟冲向大西军的船队,张献忠的大西军大败,损失惨重。关于这场战争,彭遵泗在《蜀碧·杨展传》中进行了记载:“展起兵逆之,战于彭山……贼舟尽焚,士卒糜烂几尽。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张献忠藏银的木头夹槽

混战之中,张献忠的船队陷入火海,巨额金银沉入江底,士兵纷纷逃生。《蜀碧》记载,张献忠逃回成都后,出人意料地令人截断锦江,在江底挖了几个数丈深的大坑用来藏宝,“穿穴数仞实之。因尽杀凿工,下土石掩盖。然后决堤放流,使后来者不得发。名曰‘锢金’。”埋藏好宝藏之后,张献忠逃向川北,最终被在西充的凤凰山中箭身亡。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铁火铳,铁蒺藜

从那时起,江口沉银与锦江埋宝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藏宝悬案。与之相关的寻银诀更是众说纷纭。最为熟悉的有江口版的“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锦江版的则略微不同:“石龙对石虎”变成了“石牛对石鼓”,这也被民间认作是张献忠藏宝的重要暗号。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时间和江水让原本雪白的银锭失去了光泽



在各种版本的寻宝口诀中,几乎都有相同的一句“金银万万五”。那么,张献忠到底有多少财富?查阅史料,语焉不详:《蜀难纪实》中描述“累亿万,载盈百艘”;《明史》记载“金宝亿万计”。

自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率领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后,起义军一直在长江流域包括中西部地区转战,由于军队并无特别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只有通过沿途劫掠富豪,才能维持军队物资的运转。张献忠曾先后五度攻入四川,从各省一路掠夺而来,搜刮藩王、地主财富,缴清官府银库,其钱财数量惊人。进入成都后,张献忠拥有的财富更是一度达到峰值。

根据史籍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攻占武昌后,将楚王朱华奎投江溺毙,随后“尽取王宫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在武昌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张献忠率部攻入成都,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认为蜀王“富厚甲于诸王,以一省税银皆供蜀府,不输天储也”。张献忠在蜀王死后获得了他富可敌国的财富。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这是已知明代金锭中的最大锭型

在出水的大量文物中,除了大批金银财宝,还有许多老百姓日常物件。如耳环、簪子、手镯、戒指,甚至还有衣服上的金属纽扣。当时张献忠不仅抢劫官府,还大量搜刮民产,禁止百姓私藏金银:“藏一两者斩,十两剥皮。”同时还鼓励告发,若奴仆告发主人藏银,即可占有主人的妻妾和马匹,“于是豪奴悍婢,争讼其主焉”。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考古现场的金饰品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以来,出水的明朝银锭在数量上超过了目前存世明代赋税银锭藏品的总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张献忠敛财之多。这些银锭的来源地则包括了当时河南、湖广、四川、江西、两广等多个省份。将产地相连,与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几乎相同,一幅张献忠敛财的轨迹图清晰可见。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银锭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西王赏功”金币

西王赏功钱(勋章)为大西王张献忠赏功之用。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泉界大珍。有金、银、铜三种材质。

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质、银质西王赏功各一,金质成交价格230万元,银质以55.2万元成交。金银铜三品仍然为珍品,根据出水情况,银质稍多,金和铜均罕。根据品相成交价维持在数十万元不等。从此之后西王赏功的市场价值便以成倍翻涨,在2012年、2013年的深圳海拍分别以500万元和150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西王赏功钱币。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永昌大元帅印”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永昌大元帅印”

此金印在出水时已分成两部分,上为虎钮,下为印章。从图上见到虎钮侧面照和印文照,该印金质、虎钮、方形,印面为九叠篆文“永昌大元帅印”,印背左右分刻“永昌大元帅印” 和“癸未年仲冬吉日造”。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蜀世子宝”

此金印为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字。印台边长10厘米,厚3厘米,含金量高达95%。“蜀”字证明这枚金印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为明代亲王嫡长子。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蜀世子宝”

从印文可知,这枚金印为明代蜀王世子所拥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历代世子传用之珍宝。“蜀世子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世子金宝实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张献忠和他的宝藏

蜀王金印

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实物。在《明史·舆服志》中有关于金宝制度的记载:皇太子为储君,金宝,龟纽,篆书“皇太子宝”,其制与皇后宝同。亲王亦授金宝,龟纽,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为“某王之宝”。这枚金宝出现在江口沉银遗址,可能就是张献忠洗劫蜀王府后得到的财富之一。

根据明史记载,册封亲王时往往会用到金册或金宝。不过每一代藩王都会有自己的金册,而每个王府拥有的金宝则只有惟一一枚,作为明代亲王在藩地发布政令、与中央书信往来的信鉴,每个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宝在分封时就代代传袭。因其数量稀少,因此较金册显得更为稀少和珍贵。



目前发现的指是张献忠宝藏的一部分,沉睡在江底的宝藏将随着下一次考古挖掘变得更加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西王   崇祯   江口   永昌   金宝   锦江   明朝   银锭   帅印   世子   亲王   成都   明代   王府   宝藏   金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