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者?

南京大学有个叫丁帆的,据说是搞文学的。从他的良心,良知,灵魂,启蒙者,人性,价值观,这些名词的运用,好像有点什么学问似的。这些西方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专有名词,丁帆用的娴熟。 这些过时的老古董,成了丁帆观察所有事物的世界观。在疫情面前,当我们看到丁凡借用哈姆雷特打人时,人们不仅哑言失笑,丁帆读懂哈姆雷特了吗?读懂莎士比亚了吗?

方方的日记刚出现,丁帆急不可耐,仿佛自己是什么人物似的,立刻跳出来用他的"人性"论,大加赞扬,其溢美之词看出丁帆的兴奋。丁帆是这样评论的,“在一个世界级大灾难面前,一个作家,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哈姆雷特的生死叩问。”方方日记,“只是表达一个智者的良知,为普通人的心理疾病开一剂良方而已,这是启蒙者的职责所在,从中我们望见人性的微光,人类不亡,启蒙不死"。

在世界级大灾难面前,一个作家传达什么样的世界观?问得好,问得太好了。丁帆你说说应该传达什么样的世界观?是惶恐,无助,抱怨,仇恨,不是天灾是人祸,是体制造成的;还是传达英雄逆行,抢救生命,全民抗疫,八方支援,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同样,这是不是体制造成的?请问丁帆,在这两种世界观面前,你应该传达哪一种世界观?在灾难面前,是接受约稿,写给美国人看的日记,还是同人民在一起,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果断参与,用不同方式共同战胜疫情。丁帆你觉得哪个对呢?

在世界级大灾难面前,一个作家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哈姆雷特的生死叩问″。一个世界级大灾难,怎么同哈姆雷特的生死叩问能联系在一起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情。这不是搞笑吗?这是学者,尤其是文学学者说的话吗?

疫情成了哈姆雷特叩问,哈姆雷特的生死叩问是什么?《哈》剧思考的就是如何对待死亡。怎样对待死亡?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展现的是从恐惧死亡到超越死亡的精神变化过程,是宣扬基督教,依托基督教生死观而具有的生死观变奏曲。基督教认为人有两种生命,身体的生命和灵魂的生命,同时人也有两种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灵魂的死亡。身体的死亡不过是臭皮囊,人的灵魂永生才是真实的。基督教认为,原罪一赎罪一死亡一永生,这种宗教观渗入了生命意识,从旧约的原罪意识,到新约把死亡当做一种希望,标志着永生的开始。莎剧最重要的突出变化是死亡作为悲剧目的和重要事实出现。死亡已经成为悲惨标志和核心,也成为人们终极性思考对象。

在整个《哈》剧中,丝毫没有哈姆雷特理想的描述。哈姆雷特在个体心性气质上并不是革命者,而是一个想确认生命价值何在的思想者。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什么人文主义者,而是一个基督教宣扬者。

哈姆雷特不愿意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静”的时候报仇,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的杀人事件,而是把它看作了价值事件。他所要的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的肉体,在于克劳狄斯弑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罪本身。哈姆雷特的复仇要否定的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的罪的价值。

他内心怀有“最终审判”的思想,他所想的是要在克劳狄斯的肉身与罪合一时消灭他,达到勾销罪本身的目的,使克劳狄斯的灵魂“象地狱一样的漆黑,直滚进地狱”。在面对杀与不杀的问题时,强烈的价值感驱使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的肉身与其弑兄、乱伦的罪本身加以了剥离,而正在忏悔之中的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并没有负载着罪,他举起的复仇之剑便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

《哈姆雷特》反映的所谓人文主义思想,丁帆没有思考,鹦鹉学舌西方的观点,认为哈姆雷特是革命者,是人文主义者,让人耻笑啊!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这样一部宣扬基督教精神的作品,怎么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人物呢?中世纪人被淹没在神的阴影之下,神性代替了人性,人称为神的奴仆,14世纪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人从封建神学专制下,束缚解放出来个人。启蒙思想家指出,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于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兴起。而整个文艺复兴过程,其实并没有复兴,最后还是投降了神论,基督教仍然是人民的精神枷锁,一切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权贵们掠夺屠杀他族的自由。

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从来没有抽象的人性的。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西方是把人性定为恶的。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登,对有对人性的。他们大致都认为人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演变。人性善,人性恶一直是东西方文化分歧的焦点。如果把莎剧作为学术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讨论。丁帆如果有兴趣可以出来讨论,看看你的人性是什么?是抽象的人性还是具体的人性?但是,把哈姆雷特的生死叩问,拿来比喻这场大灾难,比喻方方的日记, 怎么联想也联想不到一起呀?这是不是把中国人当做愚昧者,以为中国人谁都不懂,唯有你丁帆懂莎士比亚。丁帆进行蒙唬诈,一只眼猫瞎唬,人们真的怀疑,丁帆是真学者还是假学者,丁帆读懂莎士比亚吗?

丁帆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者?

我们并不一味反对洋文化,但是洋鸡汤,按亚里士多德说法,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恩格斯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德文第6版第177—178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4页。国家是阶级的产物。由国家而诞生的意识形态,是由国家直接做出来的,其目里在用于巩固自己的国家,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丁帆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否定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用人性裁决一切事物,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马克思文艺基本观点必须坚持,人性论也可以存在。丁帆坚持你的人性论,但是,用莎士比亚生死叩问的基督教精神,说成是方方传达疫情世界观,这就有点搞笑了。是不是让疫情下的人们相信基督教,从而获得免疗?做为博士生导师的丁教授,你的观点怎么得出来的?中国人能接受吗?把疫情说成哈姆雷特生死叩问,丁教授你说错了。说错了,就改正过来,向全面人民道个歉,以后不要乱说了,改改不懂装懂的毛病。

莎士比亚怎么来的?是真实的莎士比亚吗?在持续两百年的文化战争中,由东方中心主义变成了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是怎样伪造历史的,并不是中国学者进行大量的揭露的,而是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揭露。在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前期是儒家启蒙,废除神权,性善博爱,中国文化西进,把他们变成了文明社会。随后到18世纪晚期,出现上帝复辟,西方中心,原罪性恶,转为西方为中心。西方从慕华,亲华,变成了惧华,仇华。他们模仿中国的体例,大量编造历史和文化。伪哥特,伪但丁,伪希腊,伪史诗和伪民俗。为什么这样?制造白人种族优越,殖民掠夺需要。这个莎士比亚,在欧美一直广受质疑,大约40%的英国人不相信他是天才。安德鲁、迪克森说,莎士比亚在中国一直发挥着殖民文化的功效,"莎士比亚剧跟着鸦片战争进入中国,第一步在租界内先英语,后华语公演。第二步进入大中城市,第三步普及开来,终于奠定了排斥国粹的现代戏基础"。最近,伦敦大学劳卡班博士调查报告称,“莎士比亚在中国大陆促使以其传统文化分裂,在中国台湾促使与中华认同分裂"。事实上,莎士比亚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戏子,他名下的著作是17到18世纪几代编辑,不断创意杜撰的结果。西方中心论出笼后,崇希腊,编伪史,假考古,辩种族,造谱系,直到意识形态全盘西化。我国学者,看到西方学者揭露伪史,大吃一惊,竟然不敢翻译,不敢向国人介绍。精神殖民已经完全直不起腰来了。

1970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断言,"重创人类与自然的西方主宰必将终结;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批判则掀起了轩然大波,激励学者重审成说。最近十余年,出现愈趋壮大的‘新正统观’″。从1970年到现在,西方揭露批判他们的伪造史,声势越来越大。我国一些学者视而不见。其实第一个揭露西方伪史的是牛顿,他说,"希腊人的古代全是虚构的″,"古希腊充满诗意的虚构,最早的证据丧失已久。现在的古籍,若非全然发明,但是错误百出"。牛顿考证出古埃及历史是范围小,历史短,很晚出,一间断垂续仅300多年的中世纪小王国。近几年大量揭露西方伪史的令人称目结舌,惊讶不已。

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麦克劳德在其所著《现代世界的恶作剧》书中评述:

“我们能确信我们所知道的和所思考的(那些知识),都是真的吗?”让·哈尔端(Jean Hardouin)就是一个例子,他相当肯定:(人们)所知道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谎言。哈尔端是个耶稣会士学者,生活于1646-1729年;他写下专著……,宣称:绝大部分的“古典”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艺术品和钱币都是伪造的。它发端于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神职学者)在修道院书室里伪造“古典文献”,……起先是由西弗勒斯(Severus Achontius)幕后操作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是真的吗?奥古斯汀的《忏悔录》是真的吗?希伯来文《旧约》是真的吗?全都是假的!这样的想法似乎反常,但哈尔端不是一个偏激的人,而是很受尊敬的杰出的古文献学者,他绝不是一个疯狂的边缘人。……哈尔端所处的时代,是从口语交流传播宗教知识,进入全面依靠文字印刷的时代(知识和来源和诚信都是失控的)……。【见正刊注】

伏尔泰说:

“以我们某个智慧之士的观察,所有的古代史都是神话,人们则信以为真。”【见正刊注】

他还说:

所有其他古代文明都是被虚构的,“都是在重申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她才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存活至今的民族!”【见正刊注】

伏尔泰是这样评价中国历史的,即:

特别令我震惊的是中国古代历史,在那儿,每一件事都是自然而然和实际可能的;我敬佩它,是因为中国历史没有被任何神怪的事所渲染。相比之下,为什么所有别的民族都采用了荒诞的起源呢?法国古代编年史,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古代,称法国人是赫克特(Hector,特洛伊王子和战神)的后代;……把罗马人溯源至弗里吉亚(Phrygian,希腊神话);……说诸神居住在埃及约1万年……。

我这里再次引用大同思想网,董并生文章。何新,边勤,诸玄识,董并生这样伟大的学者,伟大的民族志士,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引领者。他人对西方的造假文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断恢复历史真相。丁帆没有这个能力,不足奇。但是丁帆用莎士比亚唬老百姓,就不仗义了。抱住30年前的老观念不放,还是闭起门来弹唱你的哈姆雷特生死叩问吧,自己闭门你的启蒙吧。当今什么时代?80后,90后,00后,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你还在用30年前的所谓启蒙去唬他们,你能唬得住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亚里士多德   莎士比亚   基督教   马克思   学者   疫情   世界观   传达   生死   人性   面前   灵魂   社会   国家   历史   丁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