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是《道德经》对天体物质起源的基本描述

《道德经》这部书,古今中外所有的解释,都是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进行个人的解读,力图解读正确。但都带有偏见,含混不清,只能是部分的正确。这是历史的局限。因为《道德经》讲的是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和人类生存的规律。把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讲清楚,必须把宇宙组成的所有零件拆卸清楚,然后进行组装,发现其中的规律。这需要科学。目前人类科学已经达到了这一步。物理学科学经历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物理学科学的理论已经走到了尽头。杨振宁教授判断说,物理学科学不会再出现新的重大理论科学了。我们已经把宇宙物质之间的构造,探讨清楚了。在此之前,人类没有这些科学理论和成果,谈宇宙自然变化规律,当然说不清楚。例如“道”究竟是什么?老子本人都说不清,后人能说清楚吗?这并不是古今中外学者的错,只有现代科学知识出现,才能最终解开《道德经》的谜。

《道德经》包括道和德两部分,分别讲的是天道和人道。从《道德经》储存的信息量判断,《道德经》并不是老子一个人所为,而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或者说是全人类的智慧。根据考古史料,早在9000年贾湖文化时期,易经已经出现,在民间使用。礼乐教化与易经是同时出现的,也在民间使用。经过六千多年的实践,糸统 总结易经和礼乐教化,出现《老子》一书。在此书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人类生存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人道。

任何存在和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联系的,全面的,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这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类的所有文明,通通融为一炉,经过提炼,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人类的文明成果已经证明,宇宙自然史是一个运动过程,演化过程,宇宙的存在从简单到复杂,宇宙的规律从低级到高级。这种演化图告诉我们,宇宙是有起源的,它是有本体论的。这个本体论是无,无中生有,物质诞生。中国哲学的道,就是无,无就是本体论。

无中生有,是道的核心。宇宙的所有存在,所有事物,哪一个不是无中生有而诞生的?有手机吗?无中生有。有人类吗?无中生有。 有分子吗?无中生有。有中微子吗?无中生有。

《道德经》很好地解释了宇宙的起源,万物发生,发展及其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化,进化论这种思想,由中国人提出,被现代科学所证明。 自然科学根据还原论思维,运用实验实践实证方法,追问宇宙真相,发现天体物质世界,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再往下还原→原子→中子质子→夸克→中微子。自然科学实证中微子存在,同时根据证据推断,还存在暗物质,暗能量。暗物质,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尚须研究。大爆炸学说也得到了科学的证明。现代科学成果是对唯物主义最好的证明。

黑格尔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搭建了东西方文化勾通的桥梁。它把中国易经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用西方的逻辑学进行解读,理顺了辩证法。

黑格尔说他的全部辩证法,都是来自中国易经的正反合。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黑格尔领会的很透彻,他的所有哲学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黑格尔的《小逻辑》,就是对中国易经,《道德经》的具体解读。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都是对中国道的解读。

道究竟是怎样运行的?《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道运行规律。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有无相生。

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的《有论》,也就是无中生论,海德格尔说他是直接从中国抄袭来的。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无中生有论,坚信这是规律。但无中怎样生出有?黑格尔事实上是模糊的,于是他按照逻辑推理,对无中生有进行了解读。黑格尔为什么用自己发明的晦涩语言去解读?反映了日尔曼民族语言的贫乏,他们甚至在五世纪前连着文字都没有,只有一些简单的生活对话,所以反应深刻的哲学思想,找不到对应的语言,只能自己创造。康德、黑格尔皆如此。正因为他们自己创造的语言,逻辑严谨,也就成了哲学语言。黑格尔赞同中国哲学的无中生有。但中国的无中生有,是有物质载体的,而不是纯思维。黑格尔的无中生有,并没有给无,找到物质载体,只能用逻辑归纳抽象和演绎推理,证明无中生有。正因为黑格尔没有给无找到载体,才认为这是绝对精神。

黑格尔是这样用逻辑推论中国哲学无中生有:定在包含着有或无,代表着生成和消灭全过程。定在是有规定性的东西。有规定性的东西会必然有否定性。规定性的东西,叫此物,否定它的对立面是彼物。彼物是由于天然带有否定的东西。此物包含生成和消灭两个环节。凡是不包括生成和消灭的这两个环节的一切的东西,全是彼物。彼物涵盖了所有遗漏的东西。这就出现了此物和彼物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定义。用此物定彼物,又用彼物定此物,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此,就没有彼。这就形成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这样两者之间出现界限,彼和此中间会有界限。这个界限代表此物受到界限的限制。同时又受到对立物的限制,受到双重限制的东西叫有限。如果此物是有限的,那么跟他的对立物是否定性,那他当然是无限的。所以彼物是无限的,这就有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此物具有突破界限,变成彼物的一种天然的本性。所以有限性必然会发展为无限性。

在这里,有包含着无,无包含着有,有无对立统一按正反合转化。黑格尔描述的大致是中国的太极图。黑格尔对立的循环,一切事物都是从他里面相反的东西生成的。这是黑格尔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

如果用黑格尔这种逻辑学对立统一论,去分析费米子系列的中微子,夸克,电子,怎样无中生有的?显然不可能。黑格尔并没有从实质上回答无是怎样生有的。黑格尔的逻辑学缺乏什么?缺乏物质载体。必须把无中生有的物质载体找出来。才能解释宇宙本体论。

但是黑格尔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已经从物质载体中抽象出来,变成一种纯思维的普世价值科学。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中国学去的,用西方的逻辑思维进行了解读,他这种解读,就没有中国人自己解读的更科学,更深刻。更深入的理解辩证法的精髓,就是哲学家毛主席。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对辩证法的解读,比黑格尔高超多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辩证法精神的精髓,是对辩证法最伟大的贡献。事物的质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联系科学的精髓。包含着宇宙的普遍规律同性排斥,异性吸引这种事物联系的的最深刻的核心。《实践论》是运动科学的核心,是认识论的科学解读。毛主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超过黑格尔的辩证法几条街。

无中生有,是中国哲学对宇宙起源深刻表达。现在,我们讨论中国哲学“无”。这个“无”就是“道”。道生一,就是“无”生一。“无”究竟是什么?“无”不是空空无也。中国哲学,“气生万物”,无是“气”。“气”又是什么?现在,我们探讨“气”。

有质量的物质诞生后,也就是中微子诞生后,所有的物质存在,中微子,夸克,中子质子,原子,分子乃至星云,星系,恒星,整个天体物质世界,每个存在或事物中,都同时拥有引力和斥力。所有存在中的引力和斥力,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

物质包含着引力和斥力,中微子的前身是什么?中徴子从这个前身中诞生出来,继承这个前身的基因。中微子有引力和斥力,中微子的前身一定也存在引力和斥力。从中微子始,存在有了质量,中微子的 前身是没有质量的。前身→诞生中微子(有质量),出现物质。那么,我们就研究质量的诞生。 前身→中微子,这中间是什么动力,用什么规律诞生质量的。量子力学科学家把前身假设为希格斯场。对这种假设没有疑义。希格斯场→诞生中微子,我们把它想象为中国哲学的气。气→诞生中微子。黑格尔哲学的《有论》,无中生有,没有这种物质载体,是一种逻辑推理,并且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不必考虑黑格尔哲学。

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思维,就是宇宙是生生灭灭的过程,表现为相生相克。中国的道就是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国的道,就是无,无就是无极。无极就是气。作为宇宙天体规律,道,在天体物质世界诞生后,表现为引力,斥力。在天体物质世界诞生前,表现吸引力和离心力。吸引力(引力)和离心力(斥力)之间的相生相克过程,是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

希格斯场(科学假设),没有质量,不是物质,但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怎样运行的呢?同性排斥异性吸引。在希格斯场中的希格斯玻色子,怎样实现同性排斥异性吸引?

希格斯场有吸引力(引力),离心力(斥力),二者的吸引,湮灭,转化过程,诞生物质。吸引力虚粒子有两种,吸引力虚粒子、反吸引力虚粒子。离心力虚粒子也有两种,离心力虚粒子、反离心力虚粒子。同性相斥,异性吸引。吸引力虚粒子与离心力反虚粒子,吸引煙灭,转化为费米子中微子。吸引虚粒子与离心力虚粒子,排斥堙灭,转化为费米子反中微子。吸引力反虚粒子与离心力虚粒子,吸引煙灭,转化为玻色子,吸引力反虚粒子与离心力反虚粒子,排斥煙灭,转化为反玻色子,物质世界(引力场),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道德经》对天体物质起源的基本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道德经   无中生有   黑格尔   易经   斥力   中微子   物质   离心力   辩证法   天体   引力   粒子   中国   起源   宇宙   规律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