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解密16:两界山非指阴阳,实是身心。修行应从身行、转至心行


西游解密16:两界山非指阴阳,实是身心。修行应从身行、转至心行

唐僧行至巩州地界,到了两界山。在这里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可以说是眼花缭乱。先是早起赶路遇上妖怪,然后被太白金星相救。接着遇到刘太保,在两界山上,听到石猴大叫“师父”。收了行者悟空后,路遇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这一番番故事,在整个西游记中,也是少见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两界山到底是什么由头?安排如此多的故事是想表达什么?

此山原名五行山,是佛祖收伏石猴时看押之地。然后借由刘太保之嘴得知,大唐时期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山的东半为大唐,西半为它国地界。小说里为何要将五行山改为两界山?应该是有原因埋伏在里面的。

从传统文化中,“五行”化“两界”,当然的观点就是“阴阳”。这是能够说的通的。然后从阴阳中跳出心猿“悟空”,表达了“阴阳”育“一心”,也符合小说的本意。但从前后故事情节看,绝对不仅仅如此。

容我细细梳理。

从大唐出发带有随行二“从者”,到两界山下收服一“行者”,虽然都是跟班,但名字不同,意思肯定不同。“从者”有二,从而随之,必定是前边有人,后边跟着。意思是说:跟着他人学。而一“行者”,简单明了:自己前往。从这里可以看出,唐僧取经(即修行),已经从“求他”,改为“求己”。

路遇三妖: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借此三妖的嘴巴讲出了一个道理:取经(即修行)须守素,随时。唐僧在行动上是积极的。但是这种行动上的积极,往往会有欲速则不达的后果。随其住处恒安乐,守住那颗平常心,才算是修行的开始。因此,唐僧后来看到前有老虎、旁有毒蛇时,才“放下身心,听天由命”,就是这个意思。

西游解密16:两界山非指阴阳,实是身心。修行应从身行、转至心行

回头再看这三个妖怪。忽然而来,忽然而去,不着痕迹。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吃掉了“二从者”,二是告诉了唐僧“守素、随时”。吃掉了从者,就是断绝了身外的牵挂。“守素、随时”,就是引导了唐僧学会内求。由外而内,指点了一个正确的修行路径。

两界山上,唐僧从东山来,是上升的。向西山去,就是下。从这里看,是可以用阴阳来说事的。但是,细细想来,两界山实是指一个人的身体。悟空这颗“心”,是在身内。此时尚被约束在体内。小说里先后用了太保打虎与悟空打虎做了一个鲜明的比较:太保打虎,时间久,很费劲;悟空打虎,只一棒。说明了一个根本的问题:脱离了自心去打虎(即除恶),很难;当此心脱了困,打虎(除恶)就简单了。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往往是手中屠刀易放,心中屠刀难除。难除的原因在于此心困于“无明”,就是愚昧、贪婪、自私等等。一旦此心解了困,破了无明,打虎就变得简单了。

下了两界山,便是开始了内求。那么,就必然要除掉眼、耳、鼻、舌、身、意的妄想颠倒。所以,悟空在西行路上必然要除掉这六贼。这一点我在以前的“心解西游”中有过解读。

从以上种种方面,因而可以知道,“两界山”实是指人的身体。将五行山化名两界山,吴承恩先生如此安排,用意颇深。但不管用意多深,说到底也不过如此:

西行乃心行,如来在心中。

离心向外求,劳碌一场空。

一沙一世界,一心万法同。

此身实虚妄,劝君莫入瓮。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界山   无明   知本   阴阳   西行   唐僧   大唐   西游   地界   屠刀   太保   用意   妖怪   行者   悟空   身心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