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的生活并不是田园诗

读新疆作家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散文,心里突然涌出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一段诗文:“你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这个地方。你和那最没有朋友的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作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那是泰戈尔歌咏他心中之神的诗句。

李娟就是在新疆最偏远的戈壁与草原上,穿着敝衣,踽踽独行于最普通最底层的哈萨克人中的一个精灵。

李娟的出现,就像黯淡的文学天空突然挂出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将漠漠的夜色一下子点亮了。

读到李娟的散文,真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好久没这么愉快地读一个人了,好久没这么愉快地读书了,好久没在读书时如此心动了。这么有魅力的文字,这样让人欣喜的作家,真是多年没见了。

十几年前,当另一个同是新疆人的乡土作家刘亮程出现时,我心里也这么一亮过。但那似乎已是久远的事了。

我不知道世上这些可人作家的出现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但一定是老天事先曾朝这个世界随意撒过一把这类作家的种子。平日里,这些种子只是静静沉睡在某个角落里、某片土地之下,机遇一到,或因风荡,或因云催,或因细雨滋润,或经无名之因感发,他们突然冲土而出,爬藤,开花,结出鲜艳的果子,把你的心一下子照亮。

李娟,就是这样一位合我脾胃的作家,她在我面前打开的,正是一扇朝向新疆西北部哈萨克人那陌生世界的窗户。

读了李娟的书我才知道,牧民的生活并不是田园诗,并不是扬起鞭儿轻轻摇、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浪漫悠然,而是一直与艰难、劳累、贫困、匮乏、寂寞、无聊……相伴。

李娟属于“七○后”,她一二十岁的时候,靠着和母亲开杂货店、裁缝店生活,居无定所,在阿勒泰地区四处漂泊。牧民逐水草而居,她们则逐牧民而居,惨淡地经营着自家的小生意,通过这生意维持着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她常坐快要散架的破车到县城和镇上进货,吃住在篷布搭成的简陋的小店中,忍受狂风肆虐、暴雨摧折。在冬牧场,她和牧民一起背雪化水煮饭,放羊赶牛追骆驼,住地窝子清羊圈;在春牧场,她拖着编织袋四处拾牛粪;在夏牧场,她和哈萨克孩子一块到沼泽里挑水……

但是,即使生活如此艰辛,从她的文字中你却看不出因生活困苦而生出的绝望情绪,在她看来,在她周围的哈萨克人看来,生活自古如此,没有什么可忧心的。财富,似乎并不重要;地位,似乎并不重要。财富和地位,也似乎都不能成为影响生活乐与忧的砝码。一坨硬硬的奶酪,就可维持牧羊人一天的生活;一块塑料布,就可以让进入深山采木耳的游民度过寒冷的夜晚;几个月不洗澡,可以在用干羊粪搭起的地窝子里过完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冬;一毛钱三块的糖果,可以换来一个哈萨克小孩儿无限的快乐——既然这样都可以宁静地生活下去,谁又会去惦念那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的横财呢?千百年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哈萨克人、汉人,似乎一直卑微地活着,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又死命抗争。生活中充满艰难,但生命中满溢着希望;生活中充满单调和重复,但眼睛和心灵总能发现欢乐与幸福。这些希望和欢乐,维系了天高地远之处的人们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日子。李娟,写出的其实是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在中国的西北隅生活的哈萨克人,好像除了牧群转场,并没有急迫要做的事情,一个六七岁的小娃娃,可以在一块石头上一坐一下午;参加弹唱会的哈萨克人,可以在院子里整夜唱歌跳舞狂欢;男人们,可以喝酒喝到天亮;出来寻找走失骆驼的人,可以走到路过的哈萨克人的地窝子里一喝茶就是一两个小时;进入李娟杂货店里的陌生人,可以不吭不哈地在柜台边一站一下午;李娟,则可以爬到山上找个草丛一睡一整天。时间,对这里的人来说,并不是珍贵的东西。这,对于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当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陌生而全新的生存方式,哪怕事实上这已经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了。

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曾经斥责他的秘书,为什么给他安排的日程中竟然有一个小时没有事做。我想,如果让像李开复这样一天到晚上满发条运转的企业家到哈萨克人的草原上住几个月的话,也许他们对这个世界会生出完全不同的理解,甚至也许会使他们避免患上淋巴癌这样的命运。

李娟的文字明朗睿智,清新自然,活泼而富有情趣,轻灵而意蕴深刻,且极富洞察力与穿透力。她把自身置于极低处,完全融入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却能像站在高处一样俯视并细致入微地描摹中国西北那处天高地阔的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她写狗写猫写牛羊,写云写风写雨雪,写草原写森林写戈壁,写自己写母亲写外婆,写酒鬼写赖皮写她补鞋的笨拙叔叔,写用装羊粪的破旧铝盆揉面烤馕的小姑娘,写把榔头当枪用、把酸奶槌当马骑的顽皮可爱的小男孩,笔到之处,无不曲尽其致。她用敏锐的眼睛细致入微地观察到的,用敏感的心灵静静地感悟到的,用身体、用青春慢慢地体验到的,是哈萨克人和她自己艰难而多彩的生命过程。

如今网上并不缺少过着衣食丰足的生活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女博主,但是鲜有李娟这样真实记录与体味生活的、发出天籁声音的高含金量的女作家。李娟并非在单纯地描绘哈萨克人的现实生活,她也是在实录哈萨克人的历史,而哈萨克人目前这种游牧方式,很快将随着社会变革洪流的涌动、随着牧民定居工程推进而消失,所以,她实录的哈萨克人的这种原始生存状态就变得非常珍贵。从这一点来说,李娟少女时代的艰难,其实是上天赐给她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李娟十七八岁中学辍学,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更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但她似乎生来就能把文字把玩得如此顺手,这真让人感到惊奇。

在作家中,有些人的步幅特别大,像沈从文,好像从小学生一步就跨到了知名作家和学者那个台阶上。李娟,好像也是这么从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平凡小姑娘,一步就跨进了新疆乃至全国知名作家的行列。

我读的这几本书分别是《我的阿勒泰》《冬牧场》《羊道•春牧场》《羊道•夏牧场》。

读完这四本书,看到哈萨克人游牧的艰辛,我想,以后真不该对生活中的烦恼再生抱怨了……

放牧的生活并不是田园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阿勒泰   哈萨克   羊道   泰戈尔   田园诗   牧民   新疆   千百年来   戈壁   这个世界   牧场   艰难   作家   文字   财富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