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读诗:真诚地求准

科学讲究诚实,科学尊重事实。科学家也有这种品格,以至于在他们读诗时,也会表现出这种求真的精神。

前天(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使我想起了英国数学家、电脑发明人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读诗的故事。


科学家读诗:真诚地求准

电脑发明家巴贝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诗人邓尼逊写过一首诗《罪的幻影》,诗中提到了世界人口问题。他说:“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人死去,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人诞生。” 巴贝奇读了诗后,从数学角度对诗做了仔细研究,还给诗人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信上说:

先生:

你那首优美的诗中说 ,“ 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人死去,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人诞生。 ”这句话不准确。 必须指出,如果这句话属实,那么世界人口就永远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事实上,出生率比死亡率稍高。因此,我建议您在再版时,将它改为“ 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人死去, 每时每刻都有1.0625个人诞生。”严格地说,这还不够精确,因为实际数字太大,一行诗里写不下。但我认为这数字就足够精确了。

信够奇特了。它奇在巴贝奇教授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尽管他明白,诗讲究美,讲究浪漫。但他也不放过诗中0.0625的误差。


科学家读诗:真诚地求准

华罗庚像


事有巧合。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喜欢读诗,而且常常是从科学角度去研读。譬如,他对流传甚广的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就提出过疑问。诗说: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华教授质疑古人:月黑哪能看到大雁?大雪时北方哪有雁飞过?他还写了一首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方大雪时,大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看雁飞?

质疑,表达的是华罗庚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科学家读诗:真诚地求准

竺可桢像

我国气候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也有同样的求真精神。他用阅读唐、宋诗词的方法来研究古代物候,发现并指出了许多古诗中的错误。

诗人李白在《遥寄王昌龄左迁》诗中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竺可桢认为,杨絮柳絮是杨柳的果实中的种子,果实成熟后裂开,种子带有一簇雪白的长毛随风飞扬,落地后集成一团。诗人常以杨絮柳絮为杨花柳花,一直沿用,其实概念不准确。

也有诗人全凭主观想法,不顾客观事实的。比如宋和尚参廖子有《咏荷花》诗句: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竺可桢说:其实,五月的杭州荷花初开,到六月才盛开。因此,不能说“藕花无数满汀洲”。而诗人则辩解:“ 但取句美,‘六月临平山下路’,就不是好诗了。” 如此这般,他们宁愿忽视科学的“真”,也要去成全诗意的“美”。

不过,科学家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们坚持认为:“真就是美,美就是真”;“求真”是必需条件,“求美”是充分条件。作诗不真,没有达到低标准;真而不美,没有达到高标准;应该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力求美。”

巴贝奇、华罗庚和竺可桢等科学家,对诗的见解也许与诗人大相径庭,然而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审视一切的求真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华罗庚   单于   轻骑   科学家   汀洲   数学家   英国   大雁   柳絮   大雪   果实   诗人   讲究   真诚   精神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