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宁可饿肚子:两个青年的故事


说两个青年人买书的故事 : 一个英国人,一个中国人。

英国作家威廉·科贝特(1762-1835),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1岁时,离开家庭,外出谋生。一天,他经过一家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斯威夫特的《一只桶的故事》,书价3便士。科贝特摸了摸口袋,里面只有3个便士了。他犹豫起来,因为买书就意味着得饿肚子。但是,书对他的吸引力太强了。于是,他走进书店,顾不得饥肠辘辘,买下了这本心爱的书,快步走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夜幕降临了,书上的字已经模糊得不能辨认了,他才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口袋,就在大树下和衣而睡。第二天,刚朦朦亮,他继续赶路,脚走在路上,心里还不停地回味着书中的人物故事。从此,《一只桶的故事 》就成了科贝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


买书,宁可饿肚子:两个青年的故事

英国作家威廉.科贝特(1762-1835)

后来,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成为了一名的作家、记者和政治活动家,成为英国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曾在英国农村旅行考察,完成了散文集《骑马乡行记》的写作,以朴实而犀利的笔触,记述农村风土人情、山光景色、淳朴民风,同时也揭露农村饥民遍地、民不聊生的萧条现实景象,抨击当局的政治腐败。

马克思称他是:“大英国最保守和最激进的人——大英国最纯粹的体现者和英国最英勇的青年创始人。”

另一个是中国的青年人。

1932年10月的一天,下着毛毛雨。上海虹口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里,走进一个23岁的青年。他叫阿累,是电车售票员,为了避雨进了书店。


买书,宁可饿肚子:两个青年的故事

阿累(1909-1987)

在书架前,他扫了一眼,然后翻看图书,翻着翻着,看到一本《毁灭》,心中惊喜。原来他早就听说过这本苏联文学名著,由鲁迅翻译,他很想买。可是,这本书的定价是一元四角,而他口袋里总共才一块来钱,还是他和另一位工友几天的饭钱。阿累翻着书,忧郁的神情流露在脸上。

此时,走来一位长者,和霭地问他:“你要买这本书吗?”


买书,宁可饿肚子:两个青年的故事

鲁迅(1881-1936)

“是的!” 阿累低声说。

那长者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铁流》,递给他说:“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阿累很诧异。接过《铁流》一看,定价是一元八角,这下更窘了。不好意思地说:“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那,一块钱你有没有呢?”长者又问。

“有!”阿累答道。

“卖给你吧,两本书一块钱!”长者说。

阿累惊讶了。哪有这样好心的卖书人呢?猛然,他觉得面前的人很眼熟。想起来了,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照片。呵——是鲁迅啊 !

“哦,您,您就是——” 阿累兴奋极了。

鲁迅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这本《铁流》因为是曹靖华先生的书,只得收你一块钱的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阿累感动极了,不知说什么好。他恭恭敬敬地对先生鞠了一躬,轻轻地把书放进了布袋,背起来走出了书店门。

后来,阿累参加了革命。他刻苦读书学习,精通英语、日语,成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散文《一面》,记述了与鲁迅一面 之交的全过程,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品格。

阿累(1909-1987),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苇、朱凡,江苏省涟水县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工人罢工被捕。解放后,曾担任湖南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务。

读一本好书,就是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使人聪慧,给人力量,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成就一生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涟水   虹口   和衣而睡   鲁迅   铁流   青年   便士   故事   如饥似渴   英国   长者   青年人   作家   两个   农村   书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