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科学家这样读诗用诗

科学家总是以严谨的目光审视事物,包括阅读古诗词。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赞美古诗词的真和美,同时也以犀利的目光评判运用之。并从古诗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就科学事业。竺可桢就是这样读诗用诗的。


独辟蹊径:科学家这样读诗用诗

竺可桢像

竺可桢(1890-1974 )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一生著作颇丰。他在研究物候学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过程中,精心地研读了《诗经》《唐诗三百首》《杜少陵集译注》《苏东坡集》《陆放翁完全集》等许多古诗词集,并以古诗词为论据,得出许多独特的新结论。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古原草》的前四句诗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独辟蹊径:科学家这样读诗用诗

绿色草原

竺可桢研读认为,这短短20个字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一是芳草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周期循环;二是芳草生长,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因此,他认为,这是一首有价值的、真而又美的科学诗。

他在研究物候的南北差异时,运用了柳宗元、苏东坡、白居易的许多诗句,因为他们被流放到南方各地,在诗中对当地的物候都有明确记述。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年),从长安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序说:“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其中《湓浦竹》诗说: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

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

白居易是北方人,他对南方的竹子如此之多,感到惊奇。

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了竹子。他在宋嘉佑七年(1062年)自宝鸡去四川的路上写的《石鼻城》诗中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竹子多而繁茂。可见,竹子该当是南北物候不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而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柳宗元在柳州所作《二月榕叶》诗说: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中原二月春意盎然,而此时柳州的常绿榕树落叶纷飞,使人迷惑:是秋天或是春天?

苏东坡初到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述惠州物候: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

他贬至海南岛憺耳时,又作了不少关于南海的物候诗。他曾说:在岭南“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桂花即中秋。” 温带的菊花、桂花在岭南广州常年可开,不可以以日月定物候。但是即使在 热带,原地生长的植物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他的《寒食》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据传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到如今,诗中记载的海南憺耳地方的物候仍应如此。依据这些诗句,竺可桢先生推断出了岭南若干物候,与长江流域先后时序的差别。

竺先生在研究物候的高下差异规律时,用唐宋诗人的古诗更多。唐朝宋之问的《寒食陆浑别业》诗说: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白居易的《游庐山大林寺》诗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独辟蹊径:科学家这样读诗用诗

山寺桃花*开

他认为, 诗中说山上树木开花比山下要晚,这正符合物候高下差异的规律。因为大气的温度会随着山势的升高下降,平均每升高200米温度降低1°C,因此,海拔越高的地方,物候必然较迟,树木花开必晚。古诗为物候学规律提供了有力证据。

竺可桢先生一丝不苟,他还对大林寺桃花的开花时间做过考证。查阅了离大林寺不远的庐山植物园的观测记录,那里海拔1100~1200米,平均比山下要低5°C , 春天的物候比山下可能延迟20天左右。

地势高差越大,物候时差越大。在长江、黄河流域的纬度上海拔超过4000米,不但无春季,而且无夏秋了。李白的《塞下曲》诗说: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此诗,应是物候的真实写照。如川北红军走过的雪山,以及我国西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山地,都是巍峨入云的高原峻岭,其景色只能是“无花只有雪,春色未曾看”了。

在论述我国古今物候的变化中,竺先生也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作论据。

竺可桢先生用独特的眼光读诗,进而独辟蹊径,探索出一条运用古诗词论证物候学的道路,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一座巨大的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阿尔泰山   庐山   物候   天山   柳州   惠州   独辟蹊径   修竹   古诗词   论据   岭南   竹子   古诗   诗句   海拔   科学家   规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