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丛生的智慧城市,要脱虚向实,呼唤实干精神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技术的发展让商业的边界正在消失。那么,从城市的维度看,随着数据和云的不断交汇,行业的边界也正在消失。而随着行业间的数据壁垒逐渐打破,应用不断地融合,这些趋势为一座城市走向智慧化提供了理论可能。

智慧的城市,其实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条路我们走过了几十年,诞生过很多个相似的形态,之所以今天这个时代,能够真正让我们感受到智慧在城市中不断衍生,实则是得益于云、数、智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

当一座城市充满智慧,数据像血液一样可以遍及每一处角落,每个应用都操作顺滑,如指臂使,这种近乎“拟人”的智慧感受,也必然要通过一个中枢来进操控,这就是数字大脑存在的意义。

“大脑”丛生的智慧城市,要脱虚向实,呼唤实干精神

最近几年,业界各种模式的“大脑”频频涌现,概念层出不穷。随着信创产业的飞速崛起,基于信创安全和创新的双重内核,中国系统的信创数字大脑来了。

以脑之名,以城为本

必须承认,数字大脑并不只是概念,而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交汇而生的真实逻辑。

中国系统副总裁常慧锋认为,“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云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所有的技术都能打包到云里。而数字大脑是一个最直接的阐述,直切痛点,通过数据以及智能化的能力去赋能城市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把这种能力集,抽象出来统称为数字大脑。”

“大脑”丛生的智慧城市,要脱虚向实,呼唤实干精神

确如此言,在每一个数字大脑的背后,都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所驱动的,数字大脑的理念升级,本质上就代表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

我国的智慧城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由技术驱动的项目模式,主要以政府单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主,但并不注重数据的横向打通和共享,解决的问题,也偏重于单点式,缺乏整体设计。

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成熟,数据得以汇聚并走向融合。例如“互联网+”政务就是这个阶段典型的产物,它打通了多个委办局的业务数据,将多个业务部门负责的事务集合到一个场景中进行解决,这个阶段的智慧城市已初具雏形。

第三个阶段,城市治理也上升到决策层,因为海量的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被实时的汇聚、共享和在线计算,从而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催生大量智慧应用,也进一步推进了智能应用创新和业务融合,智慧城市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因为大部分城市都处在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路径中,需要数据在更安全的环境下汇聚并支撑智能化的应用和运营。

可以说信创数字大脑正是因此而生,其一方面可作为基础设施,为城市沉淀数据资源、提供数据智能服务。同时,信创数字大脑可持续进化,优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激活城市运行场景创新。

信创为根,大脑为纲

很明显,信创数字大脑可以拆分为两个核心关键词:信创和数字大脑。

首先,从信创的维度,信创已成为了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当今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发展信创是为了解决本质安全的问题,本质安全也就是将其变成自己可掌控、可研究、可发展、可生产的,通过发展信创产业构建自己的IT产业标准和生态,使得IT产品和技术安全可信。

常慧锋认为,第一代的信创已经很成功了,在OA办公领域已经实现了很好的替代。而在第二阶段,信创也将要走进深水区,在行业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价值。所以信创数字大脑的本质目标,就是让自主可信、安全的基础设施能够由办公领域进入到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能够赋能给城市、能源、金融、交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

“所以,无论是现代数字城市战略还是信创数字大脑,都会遵循中国电子集团的整体战略,安全为先、需求牵引、数据赋能、迭代发展,我们依旧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基于自主可信中国架构体系而构建的安全的核心力量,作为行业的信创数字底座,而信创数字大脑的底座亦是基于这套更高安全性的信创技术来构建的。”常慧锋说。

同时,信创的安全并不代表保守,相反会更加注重协同。因为智慧城市的第三阶段,在改变城市管理者的深度治理和指挥决策,信创数字大脑恰好可以服务于这些新的需求和新的场景的构建,同时也离不开与原有业务系统的协同和对接。

其次,从数字大脑的角度,业界往往有个误区,认为“大脑”偏重于AI应用,所以业界很多的“大脑”都过分强调了AI能力,而忽略了整体性本身。

针对这一点,常慧锋认为,任何大脑都不是一个单点的黑科技,无论是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还是模型都不是重点。整个体系的在线化以及在线化构建的业务协同,围绕业务协同构建的流程优化和智能的研判,才是大脑的核心价值。打个比方,大脑也是收集全身神经的信号,通过数据的输入产生了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世界观、业务能力,所以数字大脑应该要重在逻辑本身,而不是谋一个简单的单点技术、单点模型。


“大脑”丛生的智慧城市,要脱虚向实,呼唤实干精神

以信创数字大脑为例,其就是以城市运营的思路,整合城市现有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共性平台+应用场景”的设计思路来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并以“生态共建、以人为本、平台赋能”为目标,以智能场景规模供给为手段,核心产业智能转型升级为价值,全面提升城市生命体的智慧能力。

以人为本,以实干为先

再回到智慧城市的原点,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人活动的场所。过去城市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提升人民幸福感将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智慧化,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照常慧锋的理解,“城市智慧转型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财物等权利体制问题,是决策、执行、反馈等机制问题。所以,城市数字化转型,必须伴随着体制机制优化,围绕其构建跨部门协同,进一步实现业务拉通,最终让应用实现以人为本。”

“大脑”丛生的智慧城市,要脱虚向实,呼唤实干精神

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市民在城市中办事所能享受到的便利体验。

在我国中部某市,中国系统“数字化政务服务中心”助力打通当地64个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企业的80套业务系统的数据,形成事件、对象、技术、统计、数据五大类共计400余个可调用的“数据资产”。目前可以解决“我要开店”、“医疗费用报销”、“企业公积金缴存点变更”等100余个主题式居民日常办事流程,从过去的“一事一流程”升级到现在的“多事一流程”。

据了解,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在该市开个药店,以前要涉及到大概30多份材料,5次线下办理,大幅降低了经营者的开店效率。如今只需要填一张表,材料数降低到14个左右,现场也只要跑一次,这种办事体验的提升,明显是指数级的。

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中心”,可以面向“一网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一窗通办”等的场景下的办事需求,提供了600+可快速搭建的标准化、场景化办事流程,助力更高效的政务服务。这背后,就是中国系统信创数字大脑所展现的应用交付能力和数字运营能力。

我们知道,中国的智慧城市在前两个阶段,经历了大量重复建设,无效建设以及部署后无法落地的窘境。归根结底,是轻运营的意识,很多项目走向了务虚。行业从业者们逐渐意识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真抓,更需要实干。

而中国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采取了“迭代发展”的联合运营模式,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合成立合资公司,长期运营智慧城市,打破了智慧城市过去重建设、轻运营的顽疾,因为城市数字化绝不能做甩手掌柜,是需要不断投入长期运营的。

中国系统的使命就是做现代数字城市的实干派,以实干精神和不懈创新向中国电子网信产业核心企业加速奔跑,并通过实干的团队和迭代运营的模式,将实干家的内涵带入到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

据了解,信创数字大脑针对城市治理、政务通办、城市安全、智慧社区、智慧交通、城市服务等城市级应用场景,已经为重庆、天津、武汉、南昌新建区、长沙县等数十个市县区各级政府沉淀数据金库、提供数智赋能服务,持续进化、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数字及资产配置。

总体而言,秉持“安全为先、需求牵引、数据赋能、迭代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国系统信创数字大脑,一方面通过信创数字底座提供自主可信的安全平台、云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自动化流程平台、数字孪生技术平台等通用技术产品,为上层各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安全驱动的技术协同;另一方面通过数智赋能平台为城市整合存量数据,开发增量数据,形成数据金库,盘活数据资产,释放数据价值,并利用AI修正政务管理和服务中的业务流程,形成最优城市经验资产,数字化沉淀到信创数字大脑上,与当前城市服务与管理的不足进行精准匹配,赋能城市的业务流程再造,快速提升当前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水平。

中国系统对城市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投入力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正在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单点   大脑   智慧   城市   中国   政务   场景   能力   精神   业务   数字   数据   行业   系统   平台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