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过够了因朝中贪官污吏过多,朝廷腐败导致的苦日子。他认为,反腐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出路,也是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的最佳方式。因此,在他心中,朝廷是正儿八经为百姓服务的机构。也许正是这点认知,让他制定了历代俸禄制度中,最低的标准。

较之汉朝、唐朝、宋朝,明清时候的官场福利可谓是大打折扣,也被后世人成为中国公务员的“低薪时代”。明朝官员的工资是正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下最低的,不仅俸禄少,其他补贴也只是挂个名,不发挥任何作用。然而,本以为这样的制度,可以让朝廷百官有作为官员的自觉,公正清廉,殊不知这却成为了官场中贪污腐败现象最严重的时期。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一、公田归为国家所有,官员领取俸米

1.根据发放俸米,实物支付薪酬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朝廷废除了前几个朝代已有的官员补贴制度中的职田补贴,而是将所有土地划为国家所有,对朝中官员每年发放俸米。只有极少数政绩特别突出的明清官员享受过皇帝赐田的荣耀,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没有田地。

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没有田地意味着什么,自不用多说。这一点的实行,原本就已经让不少朝官不爽了,紧接着皇帝又公布了他们的俸禄数目,这就更让人暴跳如雷了。

洪武四年,朱元璋制定了朝官的俸禄标准,按照如今的官员行政级别来换算,省部一级干部工资为900石。这在当时的生活水平看来,连一般的富农都不如,朝官怨声哀道,消极工作,也许是怨言太大,也许是为了彰显天子的仁慈大度大方。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十年之后,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终于大开尊口,大发慈悲给朝官涨了工资,然而当所有人看到涨薪的幅度后,就知道所谓涨薪,不过是涨了个寂寞。

2. 涨薪幅度极小

正一品的官员,仅仅只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十分之一的工资,也就是1000石。而底层的官员,所增加的幅度就更小了,从八品官员从原有的65石,增加到70石。说是涨薪,只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的表面功夫罢了。想要在朱元璋的制度之下,实现三年清水衙,万两雪花银的目标显然是痴人说梦。

3.各种名义“罚俸”

不仅和现在一些公司要求员工“996”外,还会以各种名头扣钱,也就是“罚俸”制度。凡是表现不好、未完成工作任务、或是请了病假的朝官,都会得到相应的俸禄处罚。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很多人,有此疑问,为何明朝官员的工资这么低,却还有不少人削尖了脑袋,也想要进仕途呢?朝官是否还有其他补贴呢?

二、公务员享受的特殊福利

虽说明朝官员的俸禄低,但他们实际到手的钱财也不是特别少,因为他们还有一些其他补贴制度。比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体系中,朱元璋除了按照地位等级适当地增加了俸禄以外,还增加了不同数额的“俸钞补贴”,这一项制度的出台主要是为了照顾低级官员。

但这条制度并没有能永久地解决官员低薪的问题,洪武年间制定的俸禄待遇“永制”,到了明朝自成、弘之后,这套俸禄待遇制度也不适用了,原因在于明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物价水平早已不是洪武年间的状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俸禄却并没有与时俱进,这也就造成了诸多矛盾。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到了永乐时期,因收入低造成的矛盾就更为突出了,尤其是俸禄分为“本色”“折色”之后。原本,明朝初期俸禄都以米粮作为直接实物支付,然而这中间却发生了靖难之役,掏空了国库,粮储问题就成为了成祖皇帝登基时的第一大难题。于是,鉴于国家的实际情况,朝廷不得不下令,“天下仓粮,宜撙节以备国用。各处都司官俸,旧全支米者,宜米钞中半……”。自此,“本色”“折色”就成为一种新的俸禄支付手段。

三、本色与折色

何谓“本色”?本色就是维持用米粮实物支付俸禄,再辅助以布匹等物。何谓“折色”?将俸禄的一部分折算成白银和宝钞。

朝廷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改变了俸禄支付的方式罢了,但问题错就错在了“折色”上,原本白银在明初就并不常见,加之后来的宝钞出事,问题就严重了起来。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建文四年,朝廷就折色多少、规格为何,做了详细的阐述。粮食的价格自古以来就是浮动的,哪怕涨幅并不大,但终究是上涨的趋势,然而朝廷并没有将其考虑其中;到了正嘉之后,米价犹如游戏开挂般,更是一路飙升,货币出现了眼中贬值,俸禄也跟着缩水。最严重的还是宝钞的发行是极其典型的失败案例,很快就成为了废纸一堆,毫无任何价值。

景泰时期,为了弥补朝官的损失,皇帝再一次对俸禄制度作出调整,将折色中的宝钞换为白银发送。一直到后来嘉靖时期,所有朝官除了月米外,全部按照白银发放俸禄。总之,粮食不再作为唯一的俸禄支出。朝官的俸禄也在一次次的改革调整中,一次次的折腾中,落到手中的俸禄越来越少了。

俸禄太低,且还要养家糊口,更要上下打点官场,好升职加薪,钱从何来?不少官员开始动起了歪脑筋,而这也是为何明朝虽然有着中国历代以来最为严厉的反腐制度,但官场腐败却从未停止的原因。大多数的官员如果仅凭自己的低俸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据史书记载,不少官员的俸禄只够一家人生活十来天,这种情况下官员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方设法的搞钱。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众所周知,为官者一旦心思不在为国为民上,而在钱财利益上,势必会走上贪官的道路,毫无例外。明朝的官场腐败从明初一直贯穿明末始终,直到清朝也未停止。那么,明朝官员俸禄如此之低,为何还有人想踏入仕途呢?

四、免税特权下的常例钱

明朝俸禄低,但却有诸多特权,如赋税优免特权。工资低,朝官就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开发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敛财手段,以此作为自己额外的生活来源,如乞请与赏赐、占田收租、 逃避赋税、贪污受贿、以权经商。当然,在这之中,赏赐很少,以权经商的发生概率也不高,毕竟明朝对于贪官的惩罚是极重的,轻则丢官坐牢,重则掉脑袋诛九族。谁也不愿意轻易就被朝廷抓到把柄,被砍头。

于是,就剩下了最为主要且重要的两种敛财手段,一是以避税为支撑点的广为占田,二是常例钱。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这两项的基础是源于朝官的免税特权,也就是中进士任官之后,会有大量的富豪乡绅奉献大量的土地,这种私下的土地数量并不少,然后再将其出租收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比土地的收受,常例钱更为明目张胆,数额也更为巨大。

常例钱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朝廷,是公认的灰色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常例钱已经成为了国家机器运转中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这份钱人人拿得心安理得,人人不用担心头上的乌纱帽不保。而常例钱的来源,并不是富豪乡绅,而是民脂民膏。不合法的收入,压榨百姓的收入,到头来因为朝廷的约定俗成,成为了一种新的敛财手段。

那么,常例钱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呢?

胥吏,帝制时期最下层的政府人员。不要小看他们的存在,胥吏是常例钱实实在在地掌握运转者。这些胥吏因处于最基层的位置,且没有上升的仕途空间,升迁无望,自然就更加毫无负担的搞钱了。而与他们最为息息相关,交织最深的百姓就成为了被搜刮的直接对象。

明朝官场的“低薪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胥吏通过手中掌握的仅有权利肆意寻租,百姓稍有不从,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后果。所有搜刮的钱财,胥吏分得一部分,剩下的大头要上交给上级。原因是他们对待上级犹如狗腿子、走狗的身份存在。在百姓面前趾高气昂,到了上级面前那就是一条哈巴狗。

层层上交的常例钱成为行走官场的必备品,就这样明朝所有的官员可谓是无人幸免,少有清廉不贪污的朝官。根据史记记载,一个区区正七品知县,一年的常例钱收入就可以高达2700余两银子,是正一品年俸的几十倍之多。一个七品知县尚且如此,更何况职位更高的朝官。而最恐怖的是,这些钱财的来源全是民脂民膏,全是百姓的血汗钱。

结语

常例钱的存在,可谓是明朝贪污的罪魁祸首,但不少人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之所以明朝贪污现象最为严重,最关键的还是国家制定的俸禄制度确实太低了,那么,大家同意这种观点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明朝   官场   常例   制度   俸禄   朝廷   钱财   特权   本色   官员   皇帝   时期   工资   收入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