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持续与深入(2000——2010)

2000年,第五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会议暨热河生物群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古生物学家聚会一堂,交流古鸟类以及热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年丰宁原羽鸟的发现,提供了鸟类羽毛从爬行动物鳞片演化而来的直接证据。

同年沈炎彬研究员发现并研究淡水小龙虾(奇异环足虾化石)蜕皮化石,这是发现并研究的世界第一个小龙虾蜕皮化石,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并不常见,但经过研究奇异环足虾是现生小龙虾的祖先。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01年,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主编的热河生物群中文版出版,该书全面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这个举世瞩目地生物群,两年后该书英文版面世。

同年三燕丽蟾等古蛙类的研究,为无尾两栖类的系统演化提出新的假说。

同年辽西哺乳动物头骨中骨化的麦氏软骨的发现,对中耳的起源提出新的假说。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02年对宁城热河翼龙这具世界上保存“毛”和翼膜最好的翼龙标本的研究表明,翼龙很可能是热血动物。宁城热河翼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发育有原始羽毛的翼龙。为“比恐龙更原始的翼龙类动物可能是热血动物”这一假说提供了重要佐证。

同年戈氏切齿龙的发现,显示该食植性恐龙特殊的牙齿分布形式。

同年通过对原始热河鸟的研究证实,这种食种子的古鸟类是世界除始祖鸟之外最原始的鸟类。

同年攀援始祖兽的研究,表明它可能代表世界已知最原始的真兽类。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说,中美科学家近段时间在中国辽宁发现了(当时认为)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很可能是包括人在内的胎生哺乳动物1.3亿年前的祖先或近亲。

同年中国与美国科学家共同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种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开花植物化石,并命名为中华古果。其学名为拉丁文,意思是在中国发现的古代果实。这一重大发现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03年顾氏小盗龙——这种“四翼恐龙”的发现与研究,表明恐龙很可能是从爬树演化出鸟类的飞行能力,也说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比我们一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同年周忠和等科学家提出热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类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摇篮,且生物群具有明显的辐射演化的特征。同年十字中华古果,这种较为进步的被子植物的发现,提供了热河生物群被子植物存在的确凿证据。

同年辽宁朝阳凌源市新发现一种动物化石中国袋兽,把有袋类动物的历史追溯到1.25亿年前,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袋动物化石。化石显示,东亚热河生物群有可能是早期哺乳动物分化的中心。

2004年,寐龙的研究显示,该恐龙具有与现生鸟类一样的睡眠和休息方式,从而在行为学上支持鸟类从恐龙起源的假说。同年世界首枚含胚胎的翼龙蛋化石的发现,证实了翼龙的卵生习性。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美国《科学》杂志也报道了这一重要发现。

2005年,巨爬兽和强壮爬兽研究论文的发表,改变了人们过去的传统观念,证实中生代大型哺乳动物有吃恐龙的食肉习性。为哺乳动物最终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同年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两类新的翼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对热河生物群已知翼龙的分析,显示我国辽西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龙化石产地。汪筱林提出该地区翼龙动物群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可能是白垩世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

同年热河生物群的河北丰宁县发现“华美金凤鸟”,季强研究发现它略微原始于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06年,河北省丰宁地区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一件早期哺乳动物化石—阿氏燕兽。这一重大发现首次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模式提供了中间环节的化石证据。

同年年被誉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热河生物群的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引起了全世界古生物学的极大关注。

同年,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内蒙古宁城发现了一枚带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英国 《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报道了这项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一种中生代滑翔哺乳动物》的论文。

同年,研究发现獭形狸尾兽是世界上最早会游泳哺乳动物的化石,该化石从中国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燕辽生物群侏罗世地层中出土。《科学》以封面文章报道了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

2007年,“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项目获得当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家通过近十年的工作,在鸟类及其飞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龙、翼龙、早期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的进化,地层学以及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0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河北丰宁早白垩世大北沟组发现新的鸟类化石,将其命名为郑氏始孔子鸟。孔子鸟类群是现今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牙齿退化的原始鸟类,该化石是孔子鸟类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约1.31亿万年,这一发现使孔子鸟类群成为早白垩纪早期鸟类中生活历史最长的一个类群。

同年2月1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周忠研究员和巴西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亚历山大·凯尔勒、戴奥真尼斯·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论文。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一种新的翼龙化石隐居森林翼龙。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小成年个体的翼龙化石之一。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09年,中巴两国学者在《巴西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个全新的翼龙分类单元——悟空翼龙科,它同时具有喙嘴龙类和翼手龙类两大翼龙类群的骨骼特征,这一全新的翼龙类群,为研究翼龙从原始的喙嘴龙类向高级的翼手龙类进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化石证据,填补了翼龙进化史上重要的“缺失一环”。

同年朝阳喀左县发现了当时最大的早白垩纪霸王龙化石——喀左中国暴龙。

同年,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该化石距今约1.6亿年,较之以往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约2000万~3000万年,较之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鸟类要早约几百万至1000万年。此研究成果代表着鸟类起源研究的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该发现刊登在同年10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化石发现与研究大事记(三)

2010年,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团队在辽宁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含胚胎的恐龙化石,提出了潜龙为卵胎生的新认识,为此命名了白台沟潜龙,相关成果在德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科学》发表,对认识离龙类爬行动物的生殖行为和方式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摘自《化石记一一热河生物群与燕辽生物群古生物发现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热河   生物群   宁城   化石   被子植物   孔子   发现   白垩   古生物   哺乳动物   鸟类   大事记   中国   起源   同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