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故事与孔张两家的“世代恩亲”

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在位之时。元代剧作家纪君祥从《左传》《史记》等史籍取材,并据历代流传的程婴保存赵孤的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写成了《赵氏孤儿大报仇》。 该剧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编写的,但在情节和人物安排上,无疑作了一些比较大的改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杂剧中一部优秀的历史剧,是一部十分有代表性、有很大影响力的悲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并在欧洲产生过一定影响,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在1775年翻译了《赵氏孤儿大报仇》,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也曾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在英国文化界引起反响。

该剧主要讲述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赵氏孤儿的》故事与孔张两家的“世代恩亲”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其中的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的桥段可谓气壮山河影响深远,但是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可见《史记》其实并没有记载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而被杀的记载,这个桥段显然是纪君祥的艺术加工,为救赵氏孤儿及全城婴儿牺牲自己的孩子,故事跨越亲情的藩篱走向崇高,将忠义文化推展到一个新境界,这对于现实生活中面临相似人生选择的人们也具有一定导向意义。

据载元顺帝时的昔班帖木儿与妻子在部落谋叛中为保育赵王,竟以自己的孩子观音奴代替赵王而死;宋代“侯延广在襁褓时,遭璟崇之难,乳母刘氏以己子代延广死”为救他子,牺牲己子,两件事虽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今天读来却与历史故事惊人地相似,俨然就是赵氏孤儿故事的现实翻版。这两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真实性尚待考证,但是历史上竟然真的出现过类似的真实事件,这不得不归功于传统文化的“忠义教化”的强大渗透。这个真实事件据考证就是孔张两家“世代恩亲”故事,其中也不能排除纪君祥的这段艺术加工受到历史上孔张两家“世代恩亲”的故事的影响。

历史记载的孔张两家的“世代恩亲”故事如下:

五代后唐时期,孔氏传至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当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光嗣仅靠做泗水令支撑门面。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进府当差后称孔末(那时,孔府规定,外姓人进入孔府当差都要改姓孔,明朝以后,此规定已破,不许孔姓当差为奴)。

孔末为人歹毒,见时局动荡,便起了篡夺孔家掌门人权位的野心。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一天夜里,孔末拿着斧子暗中摸进孔光嗣的卧室,将正在熟睡中的孔光嗣杀害。为了斩草除根,孔末又准备去追杀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恰好那天孔仁玉被乳娘张妈带回家去,晚上没有回来。孔末得知孔仁玉在乳娘家时,连夜追到离孔家不远的张羊村,找到了张妈家。正好张妈家有一个儿子和孔仁玉的年龄差不多,也和孔仁玉一样剃着光头。张妈听说孔末追杀孔仁玉来了,二话没说,就急忙将孔仁玉的衣服脱下,给儿子穿上冒充孔仁玉。孔末以为她的儿子就是孔仁玉,就将其杀害。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当时正处乱世年代,孔氏族人都敢怒不敢言。

孔仁玉在张妈家中,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以母子相称。十几年里,发愤读书。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大学士。这时,孔仁玉向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官员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将其吊于南城外杆子上,刮骨熬油点天灯。明宗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袭爵。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在他死后,孔府里还为他盖了祠堂叫“报名堂”,在孔庙的崇圣祠里也有中兴祖孔仁玉的牌位。

 由于乳母张妈妈对孔子后裔有舍子救命养育之恩,孔仁玉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如有招待不周之处,就是触犯家规祖例。从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称张妈妈为“姥姥”,“姥姥”成为张妈妈的官称。孔仁玉还赐给张妈妈一柄楷木制的龙头拐杖,可以用来管教孔府的一品夫人。孔仁玉规定,张妈妈死后,“姥姥”的管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媳妇继承,世代相传。此后,孔府每有重大节日,都请张妈妈家的人参加而且都要坐首席。为了纪念张妈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附近封了五个小片树林,叫“张家林”,专门埋葬张氏后裔。另外,在孔林里历代衍圣公都要给张妈妈立“报恩碑”,每逢祭孔仁玉时,都要张家嫡孙二人来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替衍圣公去孔林扫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晋国   孤儿   世代   忠义   公孙   曲阜   杵臼   史记   孔子   当差   孔府   故事   后裔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