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一、赤壁之战(5万VS20+万


实力对比:孙刘联军兵力:5万;曹军兵力:20余万(称80万)。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曾经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最终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著名的火烧赤壁: 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就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对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被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通过此战,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评价: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他将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说:"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风与侵略如火,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风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的,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赤壁之战。并说其是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认真地深思。三国赤壁一战历来被誉为经典。除战术上的可鉴之处之外,其历史意义也十分重大。



二、淝水之战(8万VS80+万)


实力对比:东晋兵力:8万;前秦兵力:80万+。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尤其是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评价:东晋军队的胜利的主要因素是: 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肥水之战是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淝水之战的结果,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三、克雷西战役(9千VS3万)



实力对比:英军兵力:9千;法军兵力:3万。克雷西之战是英法两国百年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1346年7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领9千士兵渡海侵入法国。法王腓力六世派兵三万余人迎敌。8月份,双方在克雷西决战。英军以少胜多,法军屡战屡败,英军乘胜进入诺曼底。在此次战役中,法军伤亡万余人,而英军的伤亡却不到二百人,如此以少胜多的案例堪称经典。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值得一提的是,会战也基本决定了百年战争前期英国对法国的胜利。1346年8月26日,在百年战争(1337-1453)中,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法军在克勒西(法国东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进行的一场大交战。英国人靠着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此战之中步兵作为步、骑联合兵种编队的主要成分,在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战说明了步兵在骑兵面前并不是不堪一击的。而其中英国紫杉长弓作为英国步兵中的关键力量,击败并重创了当时号称是最难对付的法国重装甲骑士。


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当的悬殊。当时的法军兵力接近4万,其中有近万名重骑兵(由骑士和普通重骑兵构成),六千左右的热那亚十字弩手,过万名轻骑兵,剩下的就是一群跟在部队的后面且缺乏纪律的所谓"公社征募兵"。而英军的部队则在一万左右,最多不会超过1.5万人。

两军的兵力差距是如此的明显,但同法军相比,英军有更为完善的组织,队形和装备。英国步兵装备有紫杉长弓,虽然无法有效伤害到全副武装的法国重装骑士,但可以打断其冲锋阵型,迫使对方陷入混战。从自由农民中招募的弓箭兵精通自己的武器。



英军阵亡2名骑士 40名重骑兵和长弓手 100多名步兵。而法军阵亡11位贵族,1513名骑士,5000多名重骑兵和10000名以上的步兵。克雷西战役可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战斗中英国长弓兵起了关键作用 (若英军没有长弓兵不知道会被法军打成什么样 ) 从此,欧洲各国均开始训练长弓兵,十字弓的时代就此完结。


评价:恩格斯曾经写道:"这种长弓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它使英国人在克勒西、普瓦提埃和阿津库尔等会战中取得了对法国人的优势。"法军约有1.5万名骑士被打死。而英军损失不大。克雷西之战的胜利使英军于1347年得以攻取加来要塞。在后来的200年期间,加来要塞一直是英军在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基地。



四、巨鹿之战(15+万VS40万)



实力对比:楚军与诸侯联军兵力:15万+;秦军兵力:40万。


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是在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在战斗整个过程中,项羽破釜沉舟,以断绝后路的勇者精神猛攻秦军,历时八个月的战斗,秦军大败。而在此次战斗中,秦军主力几乎丧失,更让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秦二世三年,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评价: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民国学者蔡东藩认为巨鹿之战是秦朝历史上第一大决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评价说:"项羽之救巨鹿,为秦史上第一大战,秦楚兴亡之关键,实本于此



五、官渡之战(2万VS11万)



实力对比:曹操军兵力:2万;袁绍兵力:11万。


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乌巢粮仓,进而又击溃袁军主力。曹操在此次官渡之战中,其实力明显不及袁绍,无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袁绍都占有着绝对性的优势,但曹操却能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取得全胜,这其中的取胜之道,值得后人学习与反思。此战后,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评价: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六、蒙特贝罗战役(6千VS1万7)


实力对比:法军兵力:6千;奥军兵力:1万7。


在战斗过程中,法国波拿巴将军奇袭奥军补给线,从后方切断奥军,不开一枪直接攻取了米兰,派拉纳为先锋领兵万人向南,以防敌人突破。奥军将领梅拉斯派奥托指挥一支1万7千人的纵队试图突破,拉纳以6千人进攻,紧紧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配合援军击败了敌人。在这场战争中,得益于派拉纳的出色指挥,以混合序列进攻的方式十分成功,对今后的作战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评价:奥军在法军的强攻下有3000多人伤亡,另有5000人被俘,丢失了4门炮和几面战旗。拉纳的部队有500多人伤亡。蒙特贝罗战役的胜利使得梅拉斯的部队无法突破出意大利,皇帝的主力部队全部到达,在后来的马仑哥战役彻底歼灭梅拉斯的奥地利军。 8年后,拉纳被封为蒙特贝罗公爵。封爵仅1年之后,拉纳在阿斯佩恩-埃斯林被炮弹炸去双腿,6天后在皇帝的双臂中死去。皇帝写给约瑟芬最短的一封信:“蒙特贝罗公爵的死令我无法再支撑下去,完了,一切都完了!再见,我只恳请你尽你所能安慰公爵夫人。”



七、塔伯尔山战役(5千5VS2万5)



实力对比:法军兵力:5千5;奥托曼帝国兵力:2万5。


在塔伯尔山战役中,奥托曼帝国主帅找准了机会乘其不备,围攻身处那扎瑞特的法军将领朱诺,当时的朱诺以500多名法军奋勇抗战,先后等来两次救援,在人数一共5万5千的情况下,将奥托曼帝国一举击溃。


评价:此次战役规模之悬殊,法军能够胜利,得益于波拿巴将军的及时支援。天时、地利、人和,要赢得战争,不可缺一。



八、合肥之战(7千VS10万)



实力对比:曹军兵力:7千;孙军兵力:10万。


合肥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是一场孙军与曹军争夺合肥的战役,先后发生了五次。合肥一城是曹魏在江淮一带重要的战略要地,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抵御敌人寨垒;二是东吴若要北伐,合肥可作障碍点与补给点。曹魏的著名副将张辽凭着八百勇士逆袭孙权,以七千名兵力打败孙权十万大军,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张辽人生中的巅峰一战。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但大军仍驻扎于荆州北部。十二月,吴军将领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想开拓西、北两边战线。当时合肥太守为扬州(与今日之扬州市无关)刺史刘馥,孙权将军队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


曹操接到消息后,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至209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孙权想率轻骑亲自突击敌人,不过张纮进谏道:"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现今主公您恃着血气盛壮,就轻视强横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对此莫不心寒。即便可能斩杀敌将、夺取敌旗,威震敌场,但这也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将应当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贲育之勇,而怀有霸王之图谋。)"孙权便不再想突击。



合肥城经过数月的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于是守军以草和棕榈叶补上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行动以作防备。另一方面,张喜援军仍未到达,别驾蒋济便向刺史献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派主簿假扮迎接张喜,并命三个守将带信出城后装作偷入城。当中,一个成功回城,两个却被孙军擒获。孙权得信后,相信曹军会有四万人来救,便烧阵撤退,合肥之围得解。


评价: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合肥的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六次合肥之战,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



九、伊苏斯之战(4万VS13万)


实力对比:马其顿兵力:3--4万;波斯兵力:12--13万。


伊苏斯战役是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亚历山大东征中,马其顿军队(3-4万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12-13万人),在奇里乞亚(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进行的一次交战。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马其顿军队攻占了几乎整个奇里乞亚后,沿海岸向叙利亚北部,朝腓尼基进发。波斯人通过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后方,占领伊苏斯,从而断绝了马其顿军队的交通线。此举出乎亚历山大意料,但他没有惊慌,在探明消息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决定击溃大流士的军队,为此将自己的军队折向伊苏斯。两军在皮纳尔河附近(伊苏斯地域)相遇。大流士的军队排成长达4公里的两个横队。马其顿军队的战斗队形由3部分组成:右翼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指挥下的重骑兵,中央是重步兵方阵,左翼为色萨利骑兵、伯罗奔尼撒人等盟军。马其顿方阵的坚决突击决定了交战的结局,这个方阵首先击退了波斯人的左翼,尔后与色萨利骑兵协同,合围并歼灭了处于大流士军队战斗队形中央的希腊雇佣兵。波斯人逃窜。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开始追击敌人,但是过迟,因而使波斯人免遭全歼。


评价:波斯帝国的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380-330 BC)在公元前336年春天继位时,接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此时的波斯帝国内忧外患,大宦官巴古阿把持朝政,印度已经独立,埃及也局势动荡。大流士登基不久就除掉了巴古阿,稳定了埃及局势,体现了不同凡响的谋略和魄力。


大流士知人善任,在格拉尼克斯战役以后任命蒙农为小亚细亚战区司令长官,给予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持,并对身边的希腊雇佣军将领非常器重。大流士的局限性,其实源于波斯帝国政权构架的弊病。此时的波斯帝国,皇家卫队早已不堪使用,战争动员必须依赖各省总督实施,波斯王能够直接调动的资源大概只有数量庞大的黄金储备。但此时各省总督掌握军政大权,割据局面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对波斯王政令、军令的贯彻多有折扣。大流士继位时间不长,还在巩固权力的阶段,因此不得不忍受波斯权贵的挚肘,并不能完全实施自己的战略思路。


伊苏斯战役波斯军队的惨败,主要原因是部队的组织和素质同马其顿军队差距太大。卡尔达克步兵作为波斯帝国军事改革的主要成果,战斗效能仍然无法同马其顿步兵相提并论。波斯左翼阵线过早崩溃,使大流士的战役构想成为泡影。波斯铁甲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亚于特萨利骑兵,唯一的差距在于组织纪律性。另外波斯军队缺乏步骑协同,骑兵打开局面以后得不到步兵的支持,无法巩固战果,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可见武器装备的提升,并不能弥补战术思想的差距。至于大流士的临阵脱逃,在当时的情况下无可厚非。波斯左翼阵线崩溃以后败局已定,大流士遭到马其顿骑兵的围攻,继续留在战场上只怕凶多吉少。对大流士来说,波斯帝国的战争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保住一条性命就有机会东山再起。事实上大流士回到巴比伦又重新组建一支更加庞大的军队,而两年以后双方重逢高加米拉,亚力山大面临的险境一点也不亚于伊苏斯战役。



十、萨拉米斯海战(400艘VS800艘)


实力对比:希腊兵力:战舰400艘;波斯兵力:战舰800艘。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领10万大军、战舰800艘,经由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进军希腊。而当时的希腊联军只有数万陆军,400艘战舰,并且被封于萨拉米斯海湾内。作战过程中,希腊舰队分两线队形进攻,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胜波斯军队。萨拉米斯海战不但痛击了强大的波斯军队,更是奠定了雅典海上帝国的基础。


世界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点评)


在萨拉米斯海战以前,希腊各城邦都不是海上强国。当时地中海的航海大国是腓尼基和迦太基,他们在历次希波战争中都站在波斯一边。雅典拥有当时希腊最强大的海军,也不过只有300~370艘三桨座战舰(Trireme)和50余艘单层桨战船。


波斯本来没有海军,但在征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和埃及以后,将他们庞大的舰队编成波斯海军,建立了海上霸权。萨拉米斯海战前,薛西斯一世的波斯远征军约有800艘(至少650艘三层战船,一些希腊学者们主张船只数量超出1000艘)三桨座战舰(Trireme)。在希波战争初期,波斯海军有战舰1200余艘,而雅典海军根本无力和波斯争夺爱琴海的制海权。


评价: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是如下描述这场战斗的:"决定性战斗是在希腊左翼方面打的。在那一方面的雅典人和爱吉拉人,沿着海岸向前划行,就在薛西斯的面前经过(他本人正站在皮拉斯河北的一个山丘上面,想在那里展望希腊舰队的投降)。然后转到腓尼基舰队的右面,把他们向波斯阵线的中央压迫,但希腊的右翼已经进展得太快,在那里看来好像腓尼基人已经受到了侧面的攻击。等到雅典人和爱吉拉人对于波斯中央部分的迂回,已经使波斯左翼又受到后方攻击的威胁时,胜利的波浪才逐渐向希腊的左翼传到右翼方面。于是伊奥尼亚人开始撤退,而他的撤退遂使这个已经苦斗了七八个小时的战斗告一结束。"


利德尔·哈特在其《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表示了对阿提米西亚的肯定,他如下写道:"在波斯阵营里,只有一个人反对薛西斯关于立即发起战役的决定。这就来自哈利卡纳索斯的阿提米西亚。她建议放弃这次战役,而采取另外一个计划,使波斯舰队与陆军部队协同作战去进攻伯罗奔尼撒。她预料这样可以迫使伯罗奔尼撒联军的舰队面临威胁而逃回自己的港口,从而瓦解整个希腊舰队。她的建议看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这一点也正是德米斯托克利所担心的"。


萨拉米斯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桨船队之间的较量,也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萨拉米斯海战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海军战略家和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著名论断:"交通线支配着战争。"历史也更清楚地证明了这个事实。陆军离开本国去作战,如果没有坚强的补给线,那就是一支脆弱的陆军,它是不能生存的。那时补给就必须依靠水上交通,而只有海上战斗的胜利才能为取得陆地上的胜利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巨鹿   马其顿   项羽   战役   赤壁   波斯   前秦   希腊   东晋   合肥   帝国   兵力   骑兵   英军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