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的巨大铁芯从何而来?


水星的巨大铁芯从何而来?

水星的结构示意图。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在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中,水星与其他天体的碰撞使其大部分岩石地幔都消失了,留下了内部巨大、致密的金属核心。《地球与行星科学进展》杂志当地时间7月2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地质学教授William McDonough和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Takashi Yoshizaki建立了一种新模型。模型显示,实际上,岩石行星内核的密度、质量和铁含量受其与太阳磁场距离的影响。“太阳系的四颗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由不同比例的金属和岩石构成的。”McDonough教授说,“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内核中的金属含量越低。我们通过展示早期太阳系中太阳磁场控制下的行星材料的分布,解释了这种梯度的产生机制。”

新模型显示,在太阳系的早期形成过程中,年轻的太阳被一团旋转的尘埃和气体所包围,铁颗粒被太阳磁场吸引到中心。当尘埃和气体团块开始构成行星时,距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内核中吸收的铁,比距离太阳较远的行星更多。研究人员强调,在岩石行星核心中,铁的密度和比例与行星形成过程中围绕太阳的磁场强度有关。因此,在未来描述岩石行星(包括太阳系外的行星)的组成时,不能忽略磁场因素。

行星内核的组成对于维持生命非常重要。例如,对地球而言,熔化的铁芯创造了磁层,保护地球免受致命宇宙射线的伤害。此外,地核中还含有大量磷,而磷是延续碳基生命的重要营养物质。

McDonough教授将太阳产生的磁场考虑在内,计算出了磁场吸引铁穿越尘埃和气体云的方式。当早期的太阳系开始冷却时,没有被吸向太阳的尘埃和气体逐渐汇聚在一起,距离太阳更近的团块暴露在更强的磁场中,因此含铁量更高。当这些团块合并并冷却为行星时,引力作用将铁吸入了它们的内核。

McDonough将模型纳入行星形成计算之中,结果与科学家对太阳系行星的认知完全相符——水星的金属内核质量约占其质量的四分之三;地球和金星的内核质量只占总质量的三分之一;而最外层的火星的内核质量,仅占其质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有关磁性在行星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新发现,对系外行星研究造成了困扰,因为科学家目前还无法从地球上观测并确定恒星磁性。不过,他们能根据太阳辐射光谱推断出系外行星的组成。McDonough说:“我们不能再说,‘哦,这颗恒星的组成是这样的,那么它周围的行星一定是那样的。’现在,考虑到太阳系早期恒星的磁性,我们必须承认,每颗行星都或多或少含有铁。”

编译:德克斯特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地球与行星科学进展》

期刊编号:2197-4284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7-mercury-big-iron-core-magnetism.html

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水星   团块   太阳系   磁场   恒星   行星   岩石   内核   气体   尘埃   模型   地球   距离   太阳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