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我们熟读却后来发现翻车的名言佳句(三)

十、言必信,行必果


那些年,被我们熟读却后来发现翻车的名言佳句(三)


现在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是形容某人言而有信,说话做事很靠谱。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了就一定要办到。


其实这句话的出处在《论语·子路》里,是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可以称之为“士”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音坑)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只能算是固执浅薄而保守的小人,勉强算次次等的士。可见,孔子对认死理,“言必信,行必果”是不以为然的,起码认为不是上等的士之所为。


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有一次途经蒲邑,被迫和蒲邑人立誓,答应不去卫都。等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立马毁约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可见,如果孔子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话,那后来的故事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了。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而认死理以致“泓水之战”兵败而最后身亡的反面教员就是宋襄公。


当然,孔子也不是说做人要偷奸耍滑,言而无信,这句话是要看特定的环境。孔子不是一直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十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那些年,被我们熟读却后来发现翻车的名言佳句(三)


这句话的问题就出在古书里是没有标签符号的,靠读书人自己理解和断句,断句给断错了,整句话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泰伯篇》。一般现在普遍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按照这个解释,孔子就是在鼓吹愚民政策,必须要大加批判。


现在对这句话的断句,通常还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几种意思,翻译成现在的话也是大同小异,意思是老百姓自己会的话,就随他去;不会的话,就去教会他。毕竟,孔子也曾问道于老子,里面还是有些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的。


个人倾向下面两种的断句释义,因为这也符合孔子“有教无类”和“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是开办私学的教育家,而不是庙堂之上的大夫,这样解释也更符合他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本意。


十二、刑不上大夫


那些年,被我们熟读却后来发现翻车的名言佳句(三)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里,原句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现在很多人解释为对待普通老百姓用不着太礼貌,而大夫(官员)犯了法,是可以不受刑罚的。这么一解释,一个万恶的封建旧社会形象跃然纸上。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这里的礼是指周礼,周礼是比较复杂繁琐的,由于庶民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文盲居多,所以对他们不懂礼不必太过于苛刻;这里的刑,则是指古代的五刑,即墨刑(额头刺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脚)、宫刑(阉割)及大辟(死刑),士大夫们都是贵族,犯了罪可以罢官、夺爵、赐死,乃至夷族,但不要去侮辱他的人格,不要采用庶民的这些损伤肢体的明显的刑罚,以保留他们的体面。


所以,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两句合起来理解还是相对人性化的,一来针对老百姓的实际情况,对礼的遵从也没有求全责备,二来它并不是提倡贵族特权,而是为了保护尊严和人格。如果真的是士大夫犯法不受刑罚,那有何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打龙袍”呢?士大夫再大,能大过皇帝吗?


十三、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那些年,被我们熟读却后来发现翻车的名言佳句(三)


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教室内的墙壁上,教室外的走廊上,都会挂一些名言名句的画框,而且是统一格式的,一般都是一张肖像下面加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也是必挂之一,是大发明家爱迪生说的,老师当年常常拿这句话教育我们,不要有点小聪明就自以为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刻苦再刻苦,坚持再坚持,成就都是坚持不懈,勤奋苦干的结果。我们当年也一直拿这句话勉励自己,虽然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就像上次谈到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那样,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咽下了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是个天才,他认为天才也需要努力,但归根结底更灵感更重要。如果没有灵感,流再多的汗水也是毫无意义的,用中国一句俗话说,那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徒劳无功。就像写文章一样,灵光乍现后,那是下笔如有神。


十四、人是生而自由的


那些年,被我们熟读却后来发现翻车的名言佳句(三)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应该是耳熟能详。这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第一章的第一句话。这句经典名言成为很多想摆脱各种束缚的人的最好托辞。


不过你真要按照卢梭的这句名言去作为行动准则的话,现实肯定会狠狠地扇你耳光。而且,你也怪不得卢梭,因为你没看过原著全文,起码没看完这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怎么样?反转的够快吧!生而自由,无疑是一种期望或是一种理想。但是回归现实中,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约束和限制的无形“枷锁”。以为自己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了,但是欲望或者责任等,却又不无时无刻成为内心的压力和负担。


参考资料:《论语·子路》、《史记·孔子世家》、《论语·泰伯篇》、《礼记·曲礼》、《社会契约论》等

图片来源:百度、网页截图等

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周礼   卢梭   爱迪生   史记   言必信   论语   孔子   行必果   佳句   翻车   庶民   士大夫   刑罚   大夫   名言   汗水   灵感   天才   发现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