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回忆坐绿皮火车的经历

乡土散文:回忆坐绿皮火车的经历

乡土散文:回忆坐绿皮火车的经历

文:张宗龙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滕县县城,坐过的最豪华的交通工具就是蒸汽火车。记忆中最早的火车不是绿皮的,是黑色的,火车每次出发前都会像即将上套的老牛一样,发出一声沉闷且悠长的鸣笛,然后哧哧地冒出一阵白汽,才恋恋不舍地咣哧咣哧开动了。那时的火车票是2毛钱一张的硬版车票,进站前票务员要拿个小剪刀在车票上剪个口,现在的进站检票那时确实叫“剪票”,如没剪这个小口上了车,车上的列车员查出来就说你没“剪票”,是要挨罚的。那时的车座位都是木制的硬座,坐上去硌的腚疼、靠的背疼,没一点舒适度可言。从界河站上车,坐到滕县车站,中间还要停个赵辛街车站,18公里的路程,火车要走一个多小时。

说出来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信,就这么落后的交通工具,我们那时其实几年也坐不了一次。老辈人进城全靠两条腿走着,即使到滕县南的木石镇去拉氨水,也是队里的年轻后生拉着架子车走着去走着来。后来有了自行车,再进城就方便多了,但能经常进城的人我们全村也没几个。坐火车进城的经历我小时候大概也就经历了两三次吧,但幸福的感觉却至今难忘,我们那时候盼着坐蒸汽火车,比现在的孩子盼着去上海迪士尼乐园坐过山车还强烈,但还是有很多小孩子连一次也没坐过。

乡土散文:回忆坐绿皮火车的经历

乡土散文:回忆坐绿皮火车的经历

坐上绿皮火车开始“享受”远路出行的幸福时,已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了。那是我穿上军装第一次出远门,镇上的武装专干把我们送到滕县火车站,集合后坐车去枣庄,与那儿的新兵汇合后,我们便登上了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那时绿皮火车有了软皮的硬座,我们坐的是军列,有带兵干部的无微关照,加之我们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心情是兴奋的,38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竟然都没坐过瘾,或者说没欣赏够沿途的风景,便到了目的地,感觉留下了遗憾。

第二次坐长途的绿皮火车是1990年8月我去武汉上军校,我的老领导专程把我送到兰州,在兰州西站替我托运了用麻袋装好的行李,为我买好了开往武汉的绿皮火车。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48个小时的火车,过郑州后一路向南,天越来越热,车上的电扇一刻不停地吹着,上下开合的车窗全部开着,还是感觉十足的热浪扑向车内,一路汗流浃背。我除了新奇外,第一次感到了累,尝到了苦。尽管有座,但长时间坐着,两个小腿已现浮肿,脚也肿得脱了鞋子再也不好穿进去。车上有卖盒饭的,舍不得买;有卖饮料的,舍不得喝。那时车上的茶水炉还是煤炉子,车到站后先要注水,然后添煤,好长时间才能烧开,水开后列车员才打开茶水室的门,大家排队等着打水,很多人排到跟前就没有了。车到孝感站后,我实在渴得难受,咬牙买了一瓶康师傅矿泉水。你千万不要觉得我矫情,喝瓶水还要咬牙,那时一瓶康师傅要3块钱,而我一个月的津贴才23块。那是我第一次喝矿泉水,由于天热,矿泉水没有冰冻,喝起来有点像我们老家话说的乌噜水,并没有喝出想象中的矿泉水那种甘甜的、爽口的感觉。这趟两天两夜的长途绿皮火车,我第一次有了难熬的感受。

但真正难熬的坐绿皮火车的日子还在后头呢。有一年我春节休假回家过年,眼看归队的日子就要到了,却迟迟买不上返程的车票。那时买车票要到县城的车站去买,排长队不说,由于县城的车站放票是有比例的,车票较少,很多时候排队也买不上。最后托了一个战友的亲戚,答应从兖州把我们送上车。连夜我和我们村另一个战友赶到兖州,由那位亲戚把我们从后门带进车站,让我们上车再补票。进站的问题解决了,但想挤上火车又谈何容易。那时已有很多农民工开始进城务工,年后都是返城的人流,整个站台上有很多想办法混进来的无票的人等着上车。好不容易等到不知晚了多长时间的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开进了站,车上人多的却无法开门,想上的上不去,想下得下不来。幸好那时的车窗不是全封闭的,我和战友也顾不得纪律,更不得风格,发挥战士敢打敢拼的劲头,直接从车窗爬进去了。

列车开动了,晃晃悠悠、慢慢腾腾,与我们想早点归队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让人难受的是我居然一只脚着地在车厢内站着,两只脚好长时间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一落下去就踩在别人脚上了。背包从窗户塞进来后,也不知落到哪了,无从寻找。车厢仿佛凝固了,拉的好像不是一车活生生的人,只闻呼呼的喘气声,很多人却无法动弹半步,想上厕所?对不起,别说走不过去,即使你挤过去,厕所内早就坐了几个不自觉的人,他们宁愿忍受刺鼻的味道,也不想出来。那时我就在想,人的忍受极限真是可怕的,我们中国人的隐忍精神也是可贵的,我们有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后来再坐绿皮火车,我从别人那儿学到一招,就是上车前先准备一张塑料布,上车后无座便把塑料纸铺到座位下,直接把无座变成“卧铺”。唉哟,那浓浓的臭脚味扑面而来,车厢内的垃圾由于得不到及时清扫也散发着怪味,没有一定的毅力还真躺不住。但躺着总比站着强,这方法我用了好几年呢。有一次,火车开进兰州西站,由于人多无法开门,我仍然从窗户跳下来了,黑夜中,一位戴红袖箍的人挡住了我的去路,说我横穿铁轨,罚款20元。后来听别人说,那些人是假的铁路工人,是专门干这行当的。我当时听了很无语,也很无奈,坐绿皮火车遇见的糗事,很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遇不到。

现在,老式的绿皮火车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即使有,也早已换成了空调软座车,舒适度已非我们这代坐惯了绿皮火车的人所能想象的。祖国的大江南北,高铁网早已伸向了更多偏远的县城。高铁、动车,和谐号、复兴号,人们用手机购票,排队上车能精确到你站立的车厢位置,再也看不到追着火车跑、车到不开门的景象了,人们出行方便的让我们惊叹。现在再回忆坐绿皮火车的辛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绿皮火车是我们这代人痛并快乐的真切回忆,我们还是不要完全淡忘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乡土   兖州   康师傅   火车   兰州   列车员   硬座   矿泉水   战友   车窗   车票   县城   散文   车上   车站   感觉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