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家生活琐记

乡土散文:老家生活琐记

乡土散文:老家生活琐记

文:杨晓光

  现在回到老家所在地昌黎县晒甲坨,沿着穿村而过的玉带般的沥青公路,我依然能凭着记忆从村东的小卖部(如今叫“秦娟超市”)挨家往西数,一直数到徐金章大伯家的门口。徐大伯的院心,那棵我小时候栽的核桃树,已有40多年的树龄,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鸡蛋大的核桃,攀着胳膊粗的虬枝,红杏般地探出墙外。

  那时的四村后庄,始于村东的米面加工厂,至村西不带门楼的徐大伯家,七个门楼、两个豁子门,拢共九个院套。不折不扣的袖珍版村庄。每户的房前屋后,建猪羊舍很普遍。我和奶奶住的院心里,朝南正房屋前院,右边是大妈家的猪圈,左侧坐落着二妈家猪圈;坐北的正房屋后院,右为大妈的羊圈,左手边新盖了老婶家的猪圈。奶奶养的一口半大肥猪,和大妈养的猪搭伙住在一个圈里,吃食的时候,我把自家的猪放出猪圈门子,它便像宠物猪一般乖乖地跟着我回家,奶奶把热乎乎的猪食搭兑好了,食盆放到外屋地上,迎接“宠物”前来呱嗒呱嗒地拱食。农户饲养鸡鸭鹅,基本采用溜达的散养模式,早早地放出去,晚上回家进罩,除了不太着道的母鸡偶尔跑到人家鸡窝下个蛋,不用担心家中被盗现象的发生。

  如今回老家看看逛逛,开上车走228国道,也可走205国道,再拐上110乡村道路,一路坦荡如砥,直达老家所在村落。村庄已是今非昔比,面积增加了好几倍。不仅拉长了街[gāi]基,后村由一条街道扩展到三条;前村的房屋街道变化更大,由两趟街扩充到六趟。路面也都平整宽绰了许多,路旁栽种着与城里行道树相同的法桐,设置了与城里小区同一品牌的直饮水机。现在的铁庄(原四村),完全呈现出一个大村的气派。

乡土散文:老家生活琐记

乡土散文:老家生活琐记

  原先回老家远远没有这样的便利。一次大雨过后,父母亲骑着自行车从秦皇岛出发,前往老家去看望奶奶和我,当他们骑行到边封台村南贾河漫水桥边,眼看就到家了,却一下傻眼了。哪还能见到漫水桥啊,浑黄的河水汹涌而过,翻卷的水面漂浮着树枝、杂物,还有淹死的家畜载沉载浮。老家近在咫尺,父母却只能望而却步,原道返回。即便不下大多的雨,这段河湾路平时也泥泞难行,被人们称之为“鸭拔浆”。直到1974年拆除了已冲毁的漫水桥,修筑起沟通贾河两岸的水泥拱桥,这里的路况才有了明显改善。那时村里的路况更是糟糕,一条土路,大车小辆常年碾压,下雨走的是“水泥路”,天晴走的是“扬灰路”。至于真正的油漆路,对于乡亲们而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农村各种设施也很落后,公社虽说在各村架通了农用电,但我们村农户用上电灯,却是1975年以后的事情了。在那之前一直用着传统的煤油灯。一个雷雨天气,村东的变压器因雷击而损坏,我不顾奶奶的阻拦跑去看热闹,当时正紧绷着阶级斗争这根弦,烧变压器事故上升到“事件”的高度,已经有人值守在现场,看热闹的闲杂人等一律不得靠近。架在电线杆中段的“典”型变压器由于冷却油泄露,被烧得通体黢黑,连接变压器的电线也已碳化。我虽然没能近前看个清晰,但还是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回到家在自家的墙上,用铁钉钉上中药盒充当变压器,用盛药丸的圆纸盒作为磁护,将奶奶的缝衣线充电线,在“电线”接头处,还煞有介事地裹上包装纸烟盒的锡纸,借着煤油灯的光亮,“修好”了模拟的变压器,接通电源“送上”了电。我的“发明创造”,得到了奶奶的称许。

  当年人们的娱乐活动称得上一片空白,有时候能够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心里都开满了幸运星。听说佐近哪个村要演电影,便充满遐想地开始期待,看完电影之后,还要对电影内容和精彩片段津津乐道好几天。电影的巡回放映员骑着黑色的加重自行车,载着放映机,来到村子的打麦场等空地上,由大队派人架杆子挂银幕,做好放映准备。演电影当天,生产队早早收工,人们草草地吃了晚饭,屡屡行行地朝着放映场地快步走去。孩子们兴奋地早早跑去等着,给家人占个好位置。当影片开始放映,银幕上出现了活动的人影,大家一片欢呼。在观影现场,有人带了小板凳,有人搬块土坯坐着,有人干脆席地而坐,那些来晚的人,只好在旁边站着看,或者站到银幕背面去观看“左撇子”电影。

  当时可供人们观看的影片屈指可数,除了作为加片放映的《新闻简报》有些新内容,循环放映的不外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作战》等几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电影故事的影响下,我们一帮孩子十分迷恋战斗游戏,时常要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用木枪“开火”,还不忘了自己配音“哒哒哒”地机枪连续击发的音效。生产队烧白薯炕的坑道,成了我们玩战斗游戏的“地道”,在里面跑来跑去,边跑边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天早晨迎着一轮朝阳背起书包去学校,一路上聆听着俊俏的女同学银铃般地歌唱:“太阳出来照四方,太阳照得人身暖哎,照得咱心里亮堂堂。”

  如今我们这代60后,已经逐渐迈入了老年的门槛。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过不富足却满足的生活,我们拥有纯真的童年和快乐无忧的少年时代。虽说受过一些苦,经历了一些生活的坎坷和磨难,我们作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如今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见证者及亲历者,无疑是幸运和幸福的一代。纯真、质朴、简单而快乐,是每个60后心灵最深处的记忆,最深切的怀念。而这些,难道不是如今这个年代孩子们健康成长最稀缺、最需要的钙元素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昌黎县   乡土   老家   煤油灯   生产队   门楼   大伯   猪圈   路况   大妈   银幕   变压器   散文   奶奶   房屋   时尚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