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原标题:Ins的Stories、小红书的视频笔记,短视频真能成就内容商业化变现?)

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这个春节,照例是互联网各大产品争抢用户注意力的黄金时段,除了百度APP狂撒红包,最惹眼的当属短视频领域的各类营销活动了。抖音堂而皇之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进行了一场全民短视频互动,快手的“走心”拜年视频+红包一条龙,连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微视也强势发力,撒了5亿红包。

此外,那些以短视频为“非主营业务”的产品也动作频频,内容分享社区小红书在营销中力推短视频,以独家视频合作伙伴的身份联名人民日报推出《中国福》系列微视频,登陆四大地方卫视春晚,并在站内撒了1个亿红包。

看起来,短视频不仅仅是短视频玩家的游戏,也成了非短视频玩家尤其是内容社区增强生态厚度,或者提升商业化能力的新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麻烦缠身的Facebook正凭借短视频属性的Stories扳回一城,“养子”Instagram更是显露出运用Stories的卓然天赋,给Facebook带来新的强势增长机会。

短视频,成了内容社区商业化变现的香饽饽,小红书与Ins应用短视频有共同的理由、做法和难处,但战略走向上也不尽相同。

收养的儿子养家,Facebook押注Instagram

Facebook在2018麻烦缠身,数据和隐私丑闻,扎克伯格不太令人满意的辩论,欧盟的“处处针对”,都让这个内容社交巨头在公众眼中“日子很不好过”。

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但是,财报数据似乎不这么认为。

发布不久的Q4财报显示,Facebook Q4营收为169.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9.72亿美元增长30%;净利润为68.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净利润42.68亿美元增长61%。

财报发布几天后,Facebook的股价就已经从4000亿美元升至4800亿美元,并稳定下来。看起来,内忧外患、口碑掉落的Facebook至少在做生意这件事上日子过得还不错,资本市场也重拾了信心。

让Facebook在风暴中实现强劲增长的,是Facebook在旗下各产品上推出的Stories(一种让用户整理生活记录并分享的短视频功能),而在2012年4月收购的“养子”,则以其内容增长最大程度承载了该形态产品的商业化变现。

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这从财报后的分析师电话会上,Facebook三巨头的一致表态中可以看出。

CEO扎克伯克:“增加Instagram……的商业活动在我看来是……最令人兴奋的产品机遇,同时也是个很大的业务机遇。”

COO桑德伯格:“成功之处在于为广告商转战到移动领域提供了便利……我们已经帮助2万多个广告商进驻Instagram Stories功能……将广告转递给能达到效果最大化的受众。”

CFO 韦纳:“2018年见证了常规内容和Stories功能上的稳定增长,而2019年会更依赖于Stories功能的增长。”

目前,Ins用户量达到了10亿,估值从5亿美元飙升至千亿美元。一方面,Stories为Facebook全系产品提供了强劲的变现新通路,另一方面,内容社交与社区产品Ins又凭借自身的优势把Stories玩到了极致。

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 预估Ins在2018光是美国市场就能驱动54.8亿美元的广告营收,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成长了70%;据统计光是Ins就贡献了Facebook行动广告营收的28.2%。

按彭博商业周刊的说法,Ins可能左右Facebook未来的发展。收养的儿子养家,看起来是命中注定了。

去电商化的小红书,要做出中国版Stories?

一直被认为是“小众”、“跨境电商”的小红书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联合创始人瞿芳曾经公开表示小红书不是一家电商公司,要做一个UGC内容分享社区,现在,小红书的也已经换成了“标记我的生活”。

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各类APP以非主营业务姿态上马的短视频已经是时髦了,但小红书这类“内容分享社区”要做短视频,可能更符合现实的、客观的需要。

从产品形态看,小红书上大量的UGC用户笔记呈现碎片化、轻量级的特点,这与短视频的产品形态契合。而小红书自己到处强调的“真实”在短视频上相对更容易保障,毕竟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做假成本都变得更高。

从用户体验看,小红书一贯宣称自己在帮助用户寻找所谓“新的好物与生活方式”,因而多元化的内容获取是其必要,短视频能丰富内容形式,增加抵达用户的触点,优化体验的同时降低时间成本。

从用户表达看,图文笔记是用户对物品使用后体验的分享,而捕捉生活的短视频也具备笔记的属性,在短视频APP们激烈搏杀的用户熏陶下,小红书搭了市场教育的便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了更低的用户表达门槛,能够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使用与分享。

适合做短视频还不够,还得选择形式,小红书的短视频形式需求与Ins实现了一致:对外标榜记录生活的内容社区,做短视频无非有两种走向:Youtube的Vlog和以Ins为代表的Stories,前者在中国刚刚火起来,而小红书过去图文笔记的视频化,在UGC鼓励、真实内容创造、制作门槛等方面,更贴近Stories的形态。

不止于此,在短视频这件事上,Ins与小红书的相通之处还有更多。

1、用户价值沉淀的一致性——年轻化群体

2、为短视频商业化进行相同的商业化路径铺设

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也让内容社区面临抉择

为什么短视频的营销颇得品牌商和广告主青睐,能帮Facebook获得亮眼的营收业绩,原因其实也在“Story”中——在当前的营销环境中,“故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Ins与小红书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内容变现之路还远吗?

维秘把模特走秀搬上短视频,BEN&JERRY’S公开冰淇淋制作过程,植入《碟中谍4》的“杀手包”……这些品牌与产品营销都获得极佳的宣传效果,影像故事的营销潜力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电视广告中,除了洗脑式的重复,一些有故事的广告(受限于电视排期和价格,长度一般很短,其实就是短视频)也早已显露出品牌深度价值,百岁山广告中的老头和美女时常为人津津乐道,数学家的故事被深度挖掘。

在Ins上,护肤品牌丝塔芙(Cetaphil)通过Instagram Stories、Instagram常规内容和Facebook面向25到54岁的加拿大女性投放广告,监测销量时发现6.9%的销售增量大多数来自于Stories功能。

这些都表明,短视频恰恰是“小故事”的最佳载体,通过有细节、有镜头感和调动情绪的内容,品牌方不仅能提升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能与用户产生情感连接,从而建立真正的品牌资产。

不过,短视频的商业化“故事”,Ins和小红书这样的内容社区要讲好,还面临某些“艰难的选择”。

(来源:投资家网专栏 作者:科技向令说 文中要经过少许删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小商业新视界,深度好文精彩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故事   内容   养子   视频   红包   中国   形态   美元   功能   笔记   品牌   用户   广告   时尚   产品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