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每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每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忽然很好奇,为什么很多人可以说出人生有决定性的时刻,透过他的描述就像在读一本小书一样,剧情跌宕起伏,让我充满期待,饶有趣味。我的决定性瞬间在哪里呢?


与有故事的人相比,我的人生好像过于平静和平淡了,就像翻书一样顺理成章,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改弦易辙,所有经历的事件就像印象画派处理时间和光影关系的笔触:朦胧的一笔扫过。


我努力回忆,分析这些粗旷的、松散的笔触形成的画面,看看用了什么颜色,具体画了些什么,能代表什么?


最鲜艳的一笔是红色,那是一个村上隆的樱桃图案包;最发光的一笔是白色,代表一扇窗;还有最浓墨重彩的一大笔,是躺在我朋友圈的几千张早餐制作和面包烘焙的照片。


白色,代表一扇窗。


每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间回到高中,如果我没有和她成为朋友,就不可能被她引导打开生命中的那扇窗,认识到不一样的自己。


小原是我高中的同学,很鬼才,会看柏拉图的《理想国》、还会看经济类书籍,自学日语,那会我们可是身处一个18线城市,走在街上还很少有人用得起诺基亚的时代。


和小原成为朋友,是因为我发现我们是幼儿园同学,而且她还是学校特意留下来的中考尖子生,她选择不去念省城最好的高中。


对小原同学充满好奇。她总是负责班里各科成绩轻松第一,和我说着我都听不懂的话,我就像菟丝子渴望大树一样总是跟着她。


小原告诉我她读过的书和作家的名字,对我来讲这些就是全新的。她几乎能3天翻新一本书,从历史到人物传记,还能自学日语。


我太好奇了,为什么她可以这样,而我每天都在庞大的作业中绊倒;我还好奇她读书的种类怎么可以跨度那么大,开启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


最好奇的是,她怎么和我身边所有的朋友都与众不同,思维敏捷、性格清冷、边界清晰。她全身都在闪光,和我说的每个字我都巴不得在脑子里再过一遍。


她写过很多让我难忘的文章,我一篇都回忆不起来。她的作文总是被班主任当作范文朗读,每一句话我都收进内心,却连一句话都没办法转述。


只记得她特别擅长短句,善用形容词,每一个生活的小场景她都可以用工笔细致描摹。


有次我们去爬山,在路上看到很多还没人踩的青苔,我正准备第一脚踩印上我的痕迹,她就叫住我,让我蹲下仔细看看,是不是像座茂密的小森林。


苔藓的孢子体就像参天大树一样挺立,雌枝和雄枝组合成灌木丛,毛茸茸的苔藓就像大片草地。


还有这样的视角,我就像被她牵引,走向一个微观的,像童话一般的世界,在里面可以暂作栖息,发挥无限的想象。


有了这次的视角,我以后都会主动观察落叶,大树、每根草木,眼里有了细节,还有了当下的体验。


她除了让我好奇,也开始激发我模仿和超越的本性。


每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想起看曾国藩传时,讲他从秀才高中进士入京当官,仕途一片大好,踌躇满志。可是来到京城才知道什么是大开眼界,京城翰林院的精英们都不以做官傲,而是以做学问为荣。


他一个土包子没看过什么书,眼界狭隘,行为鄙俗,对比这些精英后陷入焦虑,不断追赶。


到了北京和这群精英、大儒相处后,就像被开了一扇窗,知道学问的门径。


有了这样的认知: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只需要花功夫,也可以达到他们的高度。


我那会儿想的就是,通过学习,我也可以和她一样博学,善于观察和思考。


她看的书都来自城市图书馆,我就赶紧让我妈给我钱去办卡;她在看一本关于性格和笔记的书,开始练字,我也不落下;


她专注的看红楼梦,总是在作文里语出惊人,我也紧跟着她硬生生把白话文版和原版看了三四遍。她数学不用学习都很好,我没辙了。


小原做什么,我也赶紧做什么,丝毫不敢落下,这样才有共同的语言。我那会儿是这样想的,对自己也不满意。


可有一次我俩聊天时说到我家的狗,名字叫拉拉,她听入迷了。说我讲述故事时组织语言的方式很独特,她想一字不落的记下来。


对于她的赞赏和肯定,我一点没往心里去。可能压根没在意自己能怎么样,只在意自己能拥有多少别人拥有的吧。


没认识她以前,我的时间就像碗里白开水,任由它平淡而没意义的蒸发着。我可以一两个小时都沉浸在幻想中,被意念随性拖拽到处跑,脑子里有只猴子上蹿下跳一刻不停歇。


每个习惯的养成,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识她以后,时间就像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一样,变得忽然紧凑起来。为了能有时间看那么多课外书,我上课不再心思在外总开小差,变得有了专注力。


读书的密度也与日俱增,不再看文字浅显的言情小说而是啃啃大部头;看书看人开始出现分别心,懂得什么是深刻、什么是粗浅,并以此为为人处事的标准。


我俩经常在课间一起念诗,一起背名著里很精彩的段落,总是能引起很多同学的围观,还有羡慕的眼神。但我看得出,她好像不在乎这些,在乎的是能背出来多少。


那时年纪尚轻,经历清浅,被表面需要被看到的渴望蒙蔽了眼睛。直到现在我都还在想,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在友谊的路上那么颠簸。


长得跟她太像了,以至于我们的关系在一年后破裂了。班里作文写得好的不仅有她,还有我;我们讲读过的书时,我也不再是倾听者而是表达者;


我们开始成为学习上的竞争者,直到激烈高考结束。


上大学后我们的关系又与日俱增,经常通信,似乎只有我俩能相互懂得。


等到我北漂到京城,她为我忙前忙后,不断照顾,还把自己的床铺给我,让我安心住着好找工作。


我们北漂几年回到这个18线城市,恋爱,结婚,原本稳定的关系又开始破裂。


然而,好好读书,读好书就成了一种习惯。和她的相识就像在少年时代开启一扇窗,通往一个新世界。20年过去了,再也没有经历过这种认知快速提升的决定性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翰林院   大儒   决定性   京城   日语   苔藓   笔触   与日俱增   好奇   习惯   时刻   同学   高中   关系   时间   朋友   城市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