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汉服体系中以“右衽”为本质特征,去掉殓服等特殊服饰,汉服遵守右衽的规则,这本来是早已论证过无数遍的基本文史知识。但是目前有人在抖音上,拿着明清时期的祖宗容像来质疑“汉服右衽”,提出“汉服左右衽均可”“左右衽不过是习惯”的观点。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对方拿出容像中左衽的案例,以及夫妻像中一人左衽一人右衽的案例来试图推翻“汉服必须坚持右衽的原则”,推销他的“左右衽只是习惯而已”的论调。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举的案例,这些祖宗容像,表现出的“左衽”,恰恰不是所谓的个人习惯,而是反映了宗法制度下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一种带有强烈落后意味的思想观念,恰恰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反对的糟粕。

抖音上这些“汉服科普号”,拿着历史资料,浮在表面上,根本没有搞懂他们拿着的这些资料到底是什么性质,什么文化背景,就开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言不惭地问出:“老科普真的对吗?”

对方举出的这些画像,是民间家族、宗族绘制的祖宗容像,也叫祭祀容像。宋元时期已经出现,明代和清代盛行,是一家一族供奉的自己祖先的遗像。是的,这些都是跟牌位、木主、神主乃至骨灰盒一类的东西,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遗像。

以前没有照相机,就是靠画工手绘。绘制容像的方式分为三种:快要死之前、死了还没出殡、死后根据口述追画。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这些画出来的容像,平时是存放在家族祠堂等等地方,遇到家族祭祀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挂出来。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常常和牌位神主等联系在一起,都是祭祀祖先的载体。

这才是容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那么这些容像所绘制的衣服,就是对应当时的活人的衣着吗?是否容像上穿左衽,就可以论证当时活人就可以随意、习惯性地穿左衽?

本文的观点是,容像这种资料不足以颠覆汉服遵守右衽的观点。

根据张一涵的《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记述了一种“卖太公”的做法。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也就是说,绘制容像的时候,尽可能求真的是死者的容貌,而非死者的身体、衣服。

我们今天看到的民间宗族容像,其衣服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当时“豪华礼服”通行范例,而非死者本人的真实着装。有些没有品级的死者,也会画上官服、霞帔,来达到死后尊荣的目的。还有很多追画祖先的,更是画工的历史想象,所以,除了有明确详尽记载的,依靠容像来做具体细致到身份服饰考据的,基本上就是不懂文史常识。

容像上的“左衽”,确切地说,容像上女性服饰的左衽,是绘制容像的时候,为了夫妻合像和绘制“代图”时,所做的构图对称上的调整。

换句话说,正常情况下,所有容像都应该是“右衽”,而出现的“左衽”是为了适应容像这一特殊绘画题材所作出的构图上的调整,与现实生活中所穿的衣服没有关系。

翻遍了现存的容像,全部都是女性出现“左衽”现象,男性无“左衽”现象。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出自石谷风编著的《徽州容像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页63--66,明代衣冠追容像谱。

这是因为在容像中,男性居于左侧,而女性居于右侧。所有夫妻双人容像的构图,都是男左女右(唯一一个反例是清朝的)。根据吴天华的《明清祭祀容像研究》: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分为单人像、夫妻双人像、三人像、多人像等种类。其逻辑就是按照家族的传承代际和夫妻配偶关系来排列。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和哪种构图,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男性居于画像的左侧或者正中央,是整个构图的真正中心和标准。

之所以出现女性左衽现象,是因为为了在之后合图的时候,与男性右衽形成构图上的对称效果。

所谓合图,简单地说,就像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合坟”一样,祖先容像,是要把单人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誊画到夫妻双人图或者宗族代图的多人画像中。

吴天华和潘星辉在《礼制、巫术与风尚_古代丧葬、祭祀中的女性真容》中明确写道:明清时期民间流行夫妻画像共轴。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这是没有合像的图,用牌位占位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这是没有合像的图,用牌位占位

当祖先容像积累得较多了,会统一誊绘到整个家族、宗族的卷轴上。吴灿《明清祖宗像研究》明确描述: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夫妻容像誊绘在一起的长卷轴,展开就是一个明确的世系图。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注意,这里的誊绘,是指女性的容像誊绘到男性的宗族谱系上,体现的是男权社会下的夫权,所以虽然容像上女性的比例与男性差不多,但是女性的服饰是以男性的标准而存在的。

正常情况下,女性服饰都是右衽,比如圆领袍都是右衽,没有见到一例是左衽的。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还有部分代图上的容像交领也是右衽。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或者不表现女性服饰的领子方向。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但是容像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通过女性左衽来表达完整的构图。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西方美术史,有一种宗教画,也有这种类似构图手法,就是构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让观者觉得那不是我的世界,而是父母、祖先、逝者的世界,对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全部画成右衽,会给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卷轴的左边是开放的,好像左边还有未尽的人和空间。从领襟来看,交领大襟在画面上非常突出,所以需要调整成左衽来改变整个画面的构图,形成稳定和对称。如果用左衽来表示,那么从视觉效果来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家族。容像是特殊用途的画像,必然是要为宗族祠堂的氛围服务。就像是合坟一样,坟墓都是完整和封闭的,不可能是开放和没有边界的。从圆领、竖领斜襟、对襟等女性服饰来看,均为右衽,只有交领出现较多的左衽现象,这说明并非女性习惯穿左衽,仅仅是因为合图时为了满足与男性右衽稳定对称,而将女性的交领服饰调整成左衽。

女性的单人像中,为以后的合图做准备,所以直接出现左衽,这是为了之后合图时方便临摹。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单人像中,女主人和仆人的领子会完全相反,这就是因为在多数的夫妻合图、祖宗合图中,不会把仆人、侍从誊画进去,即便是为了表现富贵之家,用金童玉女来装逼,也尽可能地减少侍从的存在感,从构图上讲,侍从的服饰没有对整个画面造成破坏。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简单地说:因为男在左,女在右,为了构图需要,有时就以男的为参照把女方更改了,就没见过委屈男人的。所以才会出现女性服饰有的左衽,有的右衽,而不会出现男性服饰左衽的现象。所以容像上女性服饰左衽其实这是古代宗法社会男尊女卑的体现。

那么有人会说,这是你的猜测,请问证据?如何确凿地证明容像上女性服饰的左衽,仅仅是因为为了迁就男性而做出的构图调整,而非当时人的生活服饰?

这里有一个案例,女性穿的是竖领斜襟,是左衽。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我们知道就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讲,就没有看到过左衽的竖领斜襟,出土实物、传世实物、雕塑文物……都没有这样案例,所以这幅夫妻合像的容像图,恰好说明了女性服饰在构图上迁就男性服饰的问题。

有人会说,目前没有见过左衽的竖领斜襟,也不能证明明代女性不穿左衽的竖领斜襟,更不能证明明代女性不穿左衽。

那么本文抛出另一个证据,进一步论证容像上左衽不是真实社会生活服饰的反映,而是为了构图的需要,宗法社会男尊女卑的产物。

吴天华在硕士学位论文《明清祭祀容像研究》论述道:容像中经常出现相反方向的补子。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此外,明清服饰中的补子纹样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但对于补子图案中动物的面向、形态等并未有具体规定,从单人容像服饰中的补子来看,飞禽的面向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可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双人并排的容像中,大多双人补子中的动物朝向是相反的,即男性补子中的动物面向左方,女性补子中的动物面向右方,或者反之,并且在两位女性并排着补服的情况下,各自补子中动物的面向也是相反的,而除了补子微小的差别外,两位女性的服饰几乎完全相同,这里可以看出画师是对补子中的动物纹样做了刻意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使画面整体看起来更加对称与和谐,因人物画表现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存在,很难如几何图形一样做到完全的对称,但在可利用之处还是明显可见画师对于对称、均衡构图形式的追求。”

如果说容像中女性的左衽是反映了生活中穿左衽,那么补子呢?怎么解释容像中刻意的相反方向?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明代容像,可以明显看出夫妻双方的补子方向是相反而对称的。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女性补子纹样朝向读者的右方,男性补子纹样朝向读者的左方

清朝的容像,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汉服体系转变为清装。但是容像的构图原则没有变。清代的补子,也是禽鸟走兽等主题。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两个女性服饰补子上,鸟头的方向是相反的。他们的服饰形制相同,就是颜色不同,按理说,补子也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方向相反?而且两者不是夫妻,是男性的两个配偶,既然都是配偶,补子理应一致,现实中不可能方向正好相反,唯一解释只能是画工为了构图对称完整,而故意将两个补子的图案进行镜像调整。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两个女性补子纹样方向相对,男性补子纹样朝向读者的右方

容像穿左衽?汉服未必右衽?“特殊需要”罢了

这张容像虽然是清朝的,但是也可以看出女性的补子上太阳在右边,而男性的补子上太阳在左边,方向正好相反。现实中,夫妻的补子可以相同,没有说方向相反的,而且从惯例上看,男性的补子方向是常态,唯一解释就是画工为了构图完整对称,而把女性的补子方向进行了调整。

综上所述,容像上的左衽现象体现了宗法社会下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我们说穿汉服是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那些提倡“穿左衽”的人,是在弘扬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吗?


附记: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左衽”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而且古代先民对左衽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绝不是只要是看到了左衽现象,就可以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古人都不在乎左右衽,今天更是可以随便穿左右衽。今天汉服蓬勃发展,不少网友做自媒体传播汉服文化,本身是好事,但是希望踏踏实实多读几本书、搞清楚史料的前因后果之后,再去开讲“汉服科普”,不要误人子弟,不要故作惊人之语。

本号将逐步梳理历史史料中“左衽”现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核,阐明“左衽非汉服,汉服要坚持右衽”的观点。欢迎大家带着扎实确切的资料来参与讨论。

文案:现代汉服

编辑:小紫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男尊女卑   宗法   纹样   宗族   构图   祭祀   明清   对称   祖先   男性   现象   方向   夫妻   服饰   女性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