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目录

1、某微博号上的”明制褂子”,历史文献没有这个名词概念。

2、清代“褂” 字要么是指清装马褂等服饰,要么是通假“袿”、“掛”等字

3、历史上的“褂子”长啥样?比如熟悉的“马褂”

4、“半袖”“无袖对襟衣”被“考据”成“褂子”?严谨吗?为何不存疑?

5、汉服不应使用“褂子”这词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嘲讽动辄出警的伪形制党(以微博某号为典型),朝代粉说别人“存疑”,假考据真粉圈,但是他们自己滥用历史名词却从不“存疑”。本文所指的“朝代古装粉”与“服饰史研究者”不同,请勿混淆。

最近看到大批商家们纷纷使用“褂子”这个词汇,还要强调“明褂子”“明制褂子”,甚至还有细分类——按襟分类的“对襟褂子”,按领子分类的“竖领褂子”,还有按长短分类的“中长款褂子”。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然后汉服科普号也在宣传这个词汇。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非常搞笑的是,在某个微博号上,他们动不动就这“存疑”那“存疑”,但是对“褂子”这个名词概念倒是用得溜溜地。换句话说,他们对“褂子”这个历史名词概念一点都不“存疑”,用得可顺口了,仅仅对形制“存疑”。他们口口声声说“文物”“考据”,那么他们懂不懂什么叫“文献”“版本”吗?捡到大佬们说的一两个历史名词,连这些历史名词到底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在网上“出警”、“科普”了。

从商家们和科普号的内容来看,他们用“褂子”这个词描述的是具备对襟、直领、半袖、无袖、轻薄、贴身内衣等等特征的服式,类似下图样式的衣服,居家穿着比较多。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看到这里,忽然觉得,样子不陌生啊。这不就是“对襟衫”、“半袖衫”,或者什么什么衫吗?怎么突然变成“褂子”了。网上搜了一圈,应该是来自标榜“严谨考据”动辄挥舞“存疑”“时泪”大棒的朝代古装粉,不断“科普”和“出警”。好像最初只是别人的只言片语,他们却如获至宝,自命为“考据”,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大大方方毫不存疑地使用“褂子”一词。

于是我们也用学术上的名物训诂、历史名词概念的真考据来看看,这好端端的汉服怎么就必须要叫“褂子”?


一、淘宝上的”明制褂子”,文献记载真没这么说

首先,查字典!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里面有一句线索:“字书和韵书无此字。惟《说文通训定声》云‘絓字又作褂’。”说明从清代的《说文通训定声》开始有记录。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顺藤摸瓜,我们看清代中期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的朱骏声编撰的《说文通训定声》,原文写得很清楚:“字又作褂。”而且在后面清楚地标注“假借”,也就是通假字。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在《康熙字典》中,“褂”这个字没有单独的字头,是作为“袿”的通假字存在。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褂”这个字出现时间很晚,至早也应当在清代才出现,那么用来指称清代以前的服饰是否“考据严谨”?


二、清代的“褂”还是通假字

说到这里,“伪考据”杠精肯定会拿出几条清代以前的文献,据此宣称明代人就称呼“汗褂”、“褂子”。

从表面上看,中国历史文献中有2930条涉及“褂”的文献记录,其中有8条涉及清以前的文献资料。通过查询中国历史文献,有183条涉及“褂子”的文献记录,其中有2条涉及清以前的文献资料。

那么,在清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出现了“褂”这个字,是否就说明汉服可以使用这个名词概念?恐怕未必。从版本学来看,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不是一个东西。

以下我们分若干个条目,把看官们能找到清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记录,一个个来分析:

1、《唐诗纪事》有一句诗写作:“宝翟上仙褂。”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但是在另一个版本中,明确写作:“宝翟上仙袿。”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宋书》其中一句话写的是:“舞伎正冬著褂衣。”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但是在另一个版本中,明确写作:“舞伎正冬着袿衣。”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还有一条记录也很典型: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是这样的: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结论1:“褂”是后起之字,这里通假“袿”字。反映唐宋时期的文献,没有“褂”这个字,都是版本流传中讹传的通假字。

2、凭啥说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就一定是有“袿”而无“褂”?

因为“袿”这个字就是历史文献上的常见字,有773条,时间跨度2000年以上,《方言》、韵书等均有收入。“袿”字的历史痕迹和脉络是明确的。而“褂”字集中出现在清代及以后的时间段。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如今网上看到的通行版本如下: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且不论宋代的“褂”是“袿”的通假,这里的“褂二重”,是指日本的服饰,而非中国服饰。日本僧人从肥前国松浦郡登船,也就是说从日本港口登船,前往中国,他带上船的东西是日本的东西。在平安时代,日本服饰中,有“袿”这个称呼。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虽然这个日本和尚带上船的服饰,不一定是女房装束,但是至少不可能是亵衣。从平安时代的日本人的角度,他若要描述服饰,无论如何也当使用“袿”,而非“褂”。

结论2:关于日本服饰的历史记录,是不能拿来作为中国服饰的名物训诂证明材料。

3、《金瓶梅》里的记录怎么解释?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但是请注意,这个版本是康熙三十四年,也就是1695年的影松轩刊刻的《皐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序目第一至一百回》。

对比明代万历年的版本,我们可以看到: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二十卷》(河内家旧藏本)版本,这里的字明确写作“掛”,而非“褂”。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结论3:《金瓶梅》的清刻本与明刻本不同,说明到了明代,同样也没有“褂”这个字,此字在清代出现。

4. 刘若愚写的《酌中志》出现的“褂”怎么解释?

刘若愚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由崇祯二年至崇祯十四年陆续写成《酌中志》。该书有明、清抄本多种,卷数亦各不相同,文字之间也有出入。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这个版本是清道光年间潘仕成辑录的《海山仙馆丛书》版本。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我们比较《古今图书集成》 明倫彙編·宮闈典·卷一百四十宦寺部,会发现,1701年到1728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 收录的《酌中志》,却保留着“掛”,而非1850年的版本所用的“褂”。

结论4:对比明清版本后进一步证实,明代没有“褂”这个字,此字在清代出现。

5、万历时期的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的现存通行本中也有“褂”,怎么看?

《宛署杂记》同一本书中,前后出现了两个词汇,前面是“汗褂”,后面又是“汗挂”。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结论5:在传抄或流传校对时,清代的“褂”字窜入。

6、最尖锐的问题,方以智的《通雅》怎么解释?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值得说明的是,《通雅》这本书在1659年由方以智弟子揭暄始加刊刻,1666年由姚文燮最终完整付梓刻印,没有明刻本。本文所截取的影印版图片,来自1666年的姚刻本,浮山此藏轩版本,是清刻本。也就是说,从版本学、文献学角度来看,清刻本有可能窜入“褂”字。


最为关键的是这两句:“襌襂中单也,《仪礼》中带,注若今之襌襂,葢衬通裁之中衫也。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褂。”“……所谓重衣在上而短者,前似袿衣,或肩有袖至臂臑而止,今曰齐肩边闗,号曰防裸【防音朶】,又谓之褂子,汉以无袂衣曰防,则今呼正自合古。”

也许有人认为这一句就证明了有“褂”!但是《通雅》中还有一句话,紧跟其后,往往被人忽略。“如今新妇袍上褂全幅缯角。”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而实际上,这句话明显应该为“如今新妇袍上挂全幅缯角。”真正的版本应该是“挂”或者“袿”字。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有意思的是:这句话明显通假的是“挂”、“袿”,与前面唐宋时期的状况联系起来了。同样一本书,而且三条记录的内容前后相去不远,都在同一篇内。为什么前面两条是反映了明代的内衣称呼,而后一条是通假字?用《通雅》来证明明代有“褂”和“褂子”的称呼,恐怕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前似袿衣……又谓之褂子,汉以无袂衣曰防,则今呼正自合古。”这句话中,提及“前似袿衣”,但是袿衣是分裁连属的深衣制,有明确的书籍记载的。说“褂子”形似袿衣的,要么是作者胡扯,要么这里的“袿”与后面的“褂”是同一物,对应的通假关系。

总而言之,查找张廷玉主编的《康熙字典》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刻本影印版,确实没有收录“褂”字,只有“袿”字和“掛”字。也就是说,在1716年的时候,至少在官方搜集了47035个汉字中,没有“褂”这个字。

或许字典不收录并不代表完全不存在,但是至少可以说明明代并没有将“褂”、“褂子”这个词汇作为一种普遍常识存在。《通雅》有窜入“褂”字的嫌疑,不能作为明代服饰名词的铁证。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如果说1716年《康熙字典》都没收录“褂”这个字,那么方以智撰写《通雅》时有多大的可能性使用这个字呢?因为1666年已经到清代前期,清装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姚刻版的《通雅》是无法确证明代此问题的。引用方以智的这两句话时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同理可得,上溯到明代,有多大的可能性使用“褂”这个字呢?有多大的可能性证明明代的人们将自己穿的贴身衣衫命名为“褂子”?

方以智说的那句话也许写作:“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掛。”这样与崇祯本《金瓶梅》的“汗掛儿”才能前后呼应,一以贯之。

结论6:清代对《通雅》进行校订刊刻时,有可能统一将里面的“挂”、“掛”等字用“褂”字进行通假。《通雅》不能证实明代有“褂子”一词。


除此之外,明末余瑞紫写的《张忠献忠陷庐州纪》。但是根据后记记载,《张忠献忠陷庐州纪》以手抄稿本形式存在,民国时期才刊行。所以作为证据存疑,并不能拿来作证明明代已有“褂子”称呼的证据。

有人会说,历史名词通假字很正常,今天用了“褂”来顶替“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大惊小怪。比如“裤”代替了“袴”。但是问题是,“裤”和“袴”之间指代的东西没有发生跨体系的变化,还是同一物;而“褂”代替“掛”,则是从汉服体系跨到了清装体系,不是同一物。相当于不是简单的名词改变,而是所指代的东西都变了。东西完全不同,同名异物,这个极易造成误解和混乱。请问这些“考据”是来制造混乱的吗?


三、历史上的“褂子”长啥样?比如熟悉的“马褂”

根据《汉语大词典》,《通雅》这里的“褂子”应该是指明代末年北方地区对短袖军装的一种地方性的称呼,与汉服商家们做的衣服形制并不相同。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再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褂”和“褂子”集中而大量用于描述清装体系的服装。考察辞书: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高春明的《中国服饰名物考》也只有满清和民国有袍褂、马褂、外褂、短褂等用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考察知网,今天的论文文献中,对于“褂子”也集中在清代及以后的服饰。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这是因为清代及以后,清装体系建立起来,开始使用“褂”这个词。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唯制式不同耳。”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有人认为:“结合明人所说的‘北人’,也可以认为是山海关、张家口外人。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而且清代之后,宫廷出现大量使用“褂”的服饰。

以下文字图片摘录于殷安妮《故宫织绣的故事》,可见褂字使用频率之高。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端罩是冬天穿着在朝袍外面的礼服,形制是圆领,对襟,袖端平而阔,左右开裾 ,开裾 处各饰飘带两条,直身式褂。(P13)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行服褂又称得胜褂,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常着这类服装迎接征战凯旋的将士,所以得此名。(P32)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清宫通常称帝后吉服为”龙袍“,后妃吉服包括龙袍、吉服袍、龙褂(或称吉服褂)。(P42)龙褂是穿在龙袍外面的服饰,也分为八团有水龙褂和八团无水龙褂。(P51)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马褂是满族传统服饰中的行服之一。(P88)清中期以后,马褂成为清代满族男女咸宜的燕居便服,男女款形制略有区别。(P90)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大襟的坎肩,有人称为”军机坎“。《听雨丛谈》:”……因军机入值,最早最宴,衬于长褂之内,寒易著,暖易解,故又曰‘褂衬’,又曰‘半袖’。……“(P108)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褂襕又称“比甲”、“大坎肩”,上身似坎肩,下身似直身式袍服。相传是元世祖的后后所创……(P112)

整本介绍清代宫廷服饰的书籍,前半本在介绍款式时“褂”字出现得非常频繁,无论是满族本身的服饰还是清廷服饰,几乎涵盖所有款式。

从图片上可以很清楚看到,清代的“褂”类服饰与清代之前的服饰,形制完全不同。

清代以后的“褂子”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对襟加一排盘扣,尤其是无袖的,两腋下是用带子连接的那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换句话说,今天汉服商家和科普号所称呼的服饰与清代的“褂子”完全是两回事,是两种不同服饰体系中不同形制服式。看到汉服商家和科普号使用“褂子”,相当于把按汉服体系的形制制作的衣服,盗用清装体系的名词概念。

毕竟,历史文献上2930次中,有2922次指的是清装体系中的马褂类服饰,8次为通假字异体字。今天居然“考据”出来个“明制褂子”?名实不符、名不副实,这是在尊重历史文化吗?


四、半袖或无袖对襟衣衫居然变成了“褂子”?

如上所分析,清以前的不用“褂子”这个词,用的是“挂”、“掛”等词汇。按照形制也应该就是对襟、系带、短袖、无袖的特征。一般用半臂、半袖、衫、长袖、汗衫、汗掛、汗挂之类,功能是内衣、贴身衣等服式,形制一般是半袖或无袖的对襟衣。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北齐校书图中的内衣与外衫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南宋《柳荫高士图》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元 刘贯道《消夏图》局部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南宋黄昇墓出土的无袖对襟衣

目前的资料显示,可能是明末的北方地区方言,书面写作“掛”“挂”,指向的是汉服体系中“衫”类形制,典籍文献中并不使用“褂”这个字。清代建立清装体系,“褂”突然成为主流名词概念,在文本中通假“挂”“卦”“袿”“掛”等字,同时指向的是清装体系中的朝褂、马褂等形制。

说了这么多,估计有些人未必看的懂。关于名词流变,举个简单的例子,“粉丝”这个词,在中国流传千年都是“用绿豆、豌豆等淀粉做成的丝状食品”。但是到了21世纪,变成了“fans”的音译,是“追星族”的代称。但要知道这词刚来中国的时候,指代追逐明星的群体就是“追星族”,但现在,这个词变成了“粉丝”的同样写法,这就是名词流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既然要讲“严谨的考据”,那么名词概念要与指代的事物对应,叫做“名物训诂”。而不是随便抓个历史名词就开始秀优越。


五、汉服都不应使用“褂子”这词

搞笑的考据:汉服“衫”用清装“褂子”命名

综上所述,就目前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历史上古代汉服有“汗挂”、“汗掛”等称呼,但是没有“褂”和“褂子”这一称呼。且“褂”和“褂子”在清装体系中大量使用,是清装的主流名词概念,在今天极易造成混淆。

“褂”和“褂子”的历史源流变化异常复杂,一会儿是方言,一会儿是清装体系,一会儿是功能服饰,一会儿又是形制名称……请问到底是指明代北方的短袖军装?还是指今天的清凉夏装?请问是指汉服体系中的半袖无袖对襟衫?还是指清装体系中的马褂?请问是指功能上的内衣,还是指服饰形制?到底是指外套还是指内衣?

历史上的服装名词本来就有地域和时期的差异,名词流变异常复杂。这种跨体系张冠李戴窜用名词的行为,除了增加消费者的困惑之外,实在想不明白还能带来什么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建议不宜在汉服宣传推广中使用“褂子”这个名词概念。从形制上讲,这些衣服明明可以直接用半袖对襟长衫等词汇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拐个弯叫一些稀奇古怪的生僻冷门名字。中国这个大家庭,不仅仅只有汉服一支民族服饰,随意与其他服饰体系的名称混淆使用,不仅不道德,更是不尊重他人文化传统的体现。

如果真的考据严谨,那么应该使用的名词概念是“汗挂”、“汗掛”,而非所谓的“褂子”。怎么不用呢?是不是觉得不够好听?不是总是说没有文物就是“存疑”吗?那没有文献支撑的名词考据,是不是也该“存疑”呢?还有,既然是“严谨的考据”,为何连版本都不比较,就开始在网上碰瓷出警?真的很怀疑那些到处出警的朝代古装粉,他们连网上大佬们的资料根本就没认真看,也没有动脑筋思考,就是捡到几个生僻名词,就开始“科普”和“出警”。他们根本不在乎考据严不严谨,他们只在乎能不能制造入圈门槛,从而产生粉圈优越感。真的喊他们拿史料和逻辑来,他们又只会复读几个名词。

最后,我们建议倡导通俗易懂的白描式称呼,反对随便滥用历史名词概念秀优越,比如所谓的“破裙”、“垂领”、“交窬”等。更希望朝代古装粉停止滥用稀奇古怪的生僻偏门名词,不学无术就莫打着“考据”旗号秀优越感,莫来欺负和碰瓷汉服。

文案:现代汉服

编辑:小紫

审阅:汉服世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褂子   无袖   对襟   通假   刻本   形制   马褂   日本   明代   清代   中国   名词   体系   版本   服饰   搞笑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