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诺奖评选周。谁曾想这个瑞典的地方性奖项,居然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诺奖早已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圣地!

翻开诺奖的历史,很少会产生争议。即使有,可能也只限于在和平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中。因为这些门类多少难免会带有更多评审委员的主观性。

比如,奥巴马刚上台,还什么都没有做,瑞典的那些院士们却很“阔气地”把和平奖给了他。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会一再抱怨,“奥巴马凭什么获诺贝尔和平奖?”

说来搞笑,老特嘴上说奥巴马不配获得,但是自己心底却又十分渴望这份荣誉。比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可能是在特朗普的示意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挪威的2位专家共同向瑞典科学院提名美国总统特朗普为2019年和平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如果说社科类的诺奖因其自身学科的特点,多少可能会有点“偏差”,那么自然科学类的就很公正吗?

客观来讲,总的来讲,诺奖还是比较公正的,但是在历史上,诺奖也有它的重大“遗憾“时刻。

最大的遗憾,发生在1906年的诺奖评选过程。

当时,化学奖的角逐主要发生在,以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利夫和“发明了高温电气弧光炉”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之间。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门捷列夫

我们知道,发现元素周期律就好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因为所有的化学元素都将在这个表内严格排列,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系统认识元素的特性,以及发现元素的奥秘。

如果将化学这门学科比喻成一片海,那么元素周期律就是化学家航行在这片大海上的指南。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根据诺贝尔档案记载,诺贝尔奖委员会当时本已打算将1906年的化学奖颁给门捷列夫。在第一次组成的诺奖委员会投票中,门捷列夫以4:1轻松胜出。然而,瑞典皇家科学院不接受这个结果。于是,诺奖委员会在原来的5人委员会中,再加入了其他4名评委,组成了新的委员会,最终投票以5:4将诺奖颁给了莫瓦桑。

据说,在这次评选中,有一个人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个人叫做阿伦尼乌斯。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阿伦尼乌斯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物理化学家,也是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据说在他担任诺奖评委的27年期间(1900-1927),颐指气使,不可一世。

当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离子解离理论,而离子解离理论一直受到以门捷列夫为代表的俄国化学界的尖锐批评。于是,他因此迁怒于门捷列夫,在委员会上利用自己的声望,百般阻扰门捷列夫获奖。

其实,这并不是阿伦尼乌斯最后一次干这种事情。当时,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特,和阿伦尼乌斯一样,都是物理化学奠基人。只不过在阿伦尼乌斯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对手”关系。

因为不满能斯特的一个学生曾对自己的一些发现提出挑战,阿伦尼乌斯一直阻碍这位从1900年就被连续提名的科学家获奖。最终后来因为阿伦尼乌斯实在压不住了,1921年委员会才将1920年未授出的化学奖给了能斯特。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能斯特

然而这距离能斯特第一次提名已经过去了20年。在这整整20年里,能斯特先后被各路大神提名68次(其中化学奖58次,物理学家10次)。最令人诧异地是,光能斯特获奖那年,在总共的50个提名中,能斯特就获得了22个提名。实在是迫于压力,委员会才不得不给了能斯特这份荣誉。

此外,阿伦尼乌斯虽然对“敌人”很冷酷,对亲友却很慷慨。为了报答德国同行奥斯特_瓦尔德当年的知遇之恩,他让其获得了1909年的化学家。此外,他还使得好友居里夫人于1911年获得化学奖,维那和理查德茨分别于1913年和1914年获得诺奖。

也许能斯特还能等,但是门捷列夫呢?1906年的门捷列夫已经高达72岁,而他的元素周期律成果早在1869年就发表了。结果在错过1906年的诺奖之后,到了次年2月,门捷列夫就与世长辞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如果说到这,你可能只会觉得阿伦尼乌斯比较讨厌,门捷列夫是被毒蛇咬了。但是,当你看到他当年的竞争对手莫瓦桑的情况,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上天跟他开的一个玩笑!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亨利_莫瓦桑,法国化学家,他当时利用电镀制取了最活泼的非金素而有毒性最大的氟,此外还发明了高温电炉并熔炼了一系列高熔点金属。因此名声在外。

但是,这些事件都不足以让他在诺奖评选中获得优势。最著名的“成就”来源于他的“人造金刚石”成果。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莫瓦桑

1704年牛顿证明了金刚石具有可燃性。1792年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而到了1799年,法国化学家摩尔沃把一颗金刚石成功转变为了石墨。

于是,这激发了人们的逆向思维,“能不能把石墨转化成金刚石呢?”

当时,有科学家报道陨石中可找到微小钻石,大家纷纷猜测石墨在高温高压下也可以制成砖石。但是,这个“高压”有多高,大家是没有概念的。

莫瓦桑也注意到了这些消息。要知道,如果能将石墨转变成钻石,那简直就是一份发家致富的成就啊。

于是,莫瓦桑提出了一种试验方案,他想到了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它石墨加压。他当时设计了一种特殊装置,在熔化的铁水中丢进少量的石墨,使碳和铁液混在一起,然后把烧红的铁液一下子倒入冷水中,熔化的铁立即变成固体,同时内外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将石墨由扁平结构挤成立体结构(人造钻石)。最后,利用酸性液体溶解掉铁块,然后从中找到钻石的痕迹。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莫瓦桑和他的点“石”设备

莫瓦桑和助手烧了一炉又一炉,却只找到一些淤泥状的石墨。但是,莫瓦桑坚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于是让助手一直烧下去。

要知道,这可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差事,莫瓦桑当年就是如此一遍遍地靠这种不断尝试成功的,所以他并不会放弃的。

终于,在1903年,莫瓦桑得到了一小块直径0.7毫米的钻石。莫瓦桑喜出望外,立刻将这个成就上报了法国科学院。而科学院又将这个成就通报了全世界。

莫瓦桑瞬间红遍大江南北,人们无不知晓这种人造钻石的神奇魅力。

虽然,1906年的诺奖是以“发明了高温电气弧光炉”颁给莫瓦桑的,但是,人造金刚石的名声却为莫瓦桑获得评审专家认可立下了汗马功劳。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说来也奇怪,也就在1907年,莫瓦桑也去世了。

但是,他的去世丝毫不影响一群商家们惦记这些人造钻石。他们雇来庞大的团队,批量式地按照莫瓦桑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在工厂里尝试造出钻石。但是,他们所有人都失败了。

于是,一些人最终找到了莫瓦桑的遗孀了解试验情况。

结果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

经查明,那次成功的人造金刚石试验,是莫瓦桑的助手实在是受不了这种反复无休止的试验,但又无法劝阻莫瓦桑停止试验,迫于无奈,他悄悄地将实验室里本就有的一小块天然钻石混到了试验中。

据说莫瓦桑找到钻石后,很是激动,他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结果一次都没有成功。但是,他却对自己成功制造出钻石的事情津津乐道,每到一处就“吹嘘”个没完(包括当年诺奖授奖现场)。

后来,人们才发现,莫瓦桑的试验的高压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1955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在1650摄氏度和95000个大气压下合成了金刚石,而且试验的重复性很好。这才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钻石!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人工钻石,色泽、硬度均比天然钻石佳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总的来说,这种玩笑真的有点开大了。也许莫瓦桑的助手从未想过自己的这个小举动,可能会导致一代大师门捷列夫因此错失诺奖。抑或无关这位助手,阿伦尼乌斯的“杰作”才是事件的关键因素。

但是,门捷列夫没有得奖,无论如何应该说是一件诺贝尔奖史上的大憾事,我们都为此而惋惜。类似的遗憾还有法国物理学家庞加莱,甚至爱因斯坦差点也未能获奖。

这里面自然有很多因素。有可能是评选委员会受试验主义的影响,也可能与评委中的偏见、私利等因素相关。

事实上,人世间任何一样奖项,要想“通过一个完美无瑕的程序,不受任何偏好或偏见的玷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只不过门捷列夫错失诺贝尔获奖,成了诺奖史上最大的“遗憾”!

----------------

(最后,怀缅一下伟大的诺贝尔当年签下的遗嘱)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一切遗嘱中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诺贝尔奖评选也有瑕疵!门捷列夫丢失的那块成就诺奖史上最大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门捷列夫   巴马   斯德哥尔摩   阿伦   诺贝尔奖   诺贝尔   瑞典   化学家   法国   遗嘱   石墨   金刚石   瑕疵   科学院   钻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