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历史上的三大庄,您听过吗?

寿光曾有这么一段歌谣:“寿光三大庄,侯镇斟灌央”,说的是在民国以前,寿光的三大自然村庄。侯镇、斟灌、央上三个村庄历史悠久,人文丰盛,是寿光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5年10月,央上庄划归广饶县,至今寿光历史上的三大庄成了两大庄。

寿光三大庄之侯镇

寿光历史上的三大庄,您听过吗?

侯镇

侯镇人民有着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侯镇自古就是寿光沿海经贸重镇,地理位置重要,唐初,在此设军镇守,监视海面动态。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大将军张亮曾驻军侯镇,从海路进攻侯镇。从清雍正年间,这里就商贸发达,商贾云集。

清代侯镇官台盐场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官台盐场署迁侯镇,位于今侯镇后街。场署座北面南,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周围有砖铺2米宽更道,夜间供更夫巡行。大堂是一座面宽五间的单檐九檩砖砌瓦房,雕梁画栋,气势巍然。门楣正中悬挂“官台盐署正堂”的正楷金字匾额。前廊檐下柱子上书“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的对联。

寿光三大庄之斟灌

寿光历史上的三大庄,您听过吗?

斟灌

《汉书·地理志》载,“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应劭曰,古斟灌,禹后,今灌亭是。《寰宇记》载,斟灌城,亦名东寿光。《齐乘》载,斟灌城,在寿光东四十里,今为斟灌店。据《续山东考古录·寿光条》,斟灌国故城在东北四十里,一称东寿光城,今基灌店。今斟灌村即为夏代斟灌城。

斟灌古城四面有土城墙,城内分东城、西城、城里3个区。汉唐时加修土城,明代时还有完整的城墙,四角各有一个敌楼,城墙根宽八丈,城上可并跑四辆马车。今斟灌村附近村庄名称多与斟灌古城相关。如斟灌村往南是城里村和城南村,西斟灌村西南和西北有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据这些村名能确定斟灌城的大致方位。斟灌古城墙“文革”前还在,今村内老人还能准确说出准确位置,俗称“圩子墙”。由于村民建房取土,现圩子墙已无,只有城南村还能隐约看见宽阔的墙基。据老人们说,建城墙的土是从临淄拉来的。

相传大禹治水13年,胜利在望时,在近海处修了一座观海台,作为视察黄河入海的检阅台。大禹和皋陶、益、后稷及各位大臣,都曾登台观看。后台基上建造了大禹王庙,汉唐时均有重修。庙的底座是一座高台,周围砌石,上建正殿3间,有前廓。唐武则天前来参拜大禹王时,在殿前左侧植一株槐,右侧植一株柏,殿后台下植一棵枣,当地民间有“三义松”“一棵槐”“乐陵小枣催后台”的谚语。旧时,大禹庙有庙产十几亩,历代有道士看管,早晚钟磬之声不绝于耳。春秋时期,齐桓公下令在禹王庙南面建一座东岳庙,占地35亩,四面环道,有正殿3间、山门、厢院、钟楼等,香火旺盛,历代帝王也常来参拜。以上建筑都位于古斟灌城内。

寿光三大庄之央(上)

寿光历史上的三大庄,您听过吗?

清河地委旧址

央上,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距离大码头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离广饶县城约22公里。历史上一直属于山东寿光县(今寿光市),后划归广饶县管辖,全村96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五姓徐。

央上村是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共清河地委曾驻该村,领导了清河地区的抗日斗争。“清河地委旧址”就在该村。中共清河地委旧址也称央上会议旧址,位于广饶县大码头乡央一村与央五村交界处,街北一胡同内,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落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宽22米,南北长17、6米,总面积484平方米。原有北屋五间,东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间,为砖瓦建筑,四周有院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寿光   广饶县   土城   圩子   大禹   清河   地委   盐场   正殿   旧址   汉唐   山东   城墙   村庄   码头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