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的夏天

又到了这酷暑难熬的夏天,最近几天都三十六七度,坐在空调室里都觉得烦躁。大伙儿商量着到哪凉快的地方避暑呢!无聊中翻到一幅乡村美景图,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几十年前——

放牛娃的夏天

那年我十四岁,刚读初三,爸妈为了支持我读书,暑假天就给我安排了在孩子们看来最轻松的活路——放牛。 说是放牛,其实是一幅壮观的群牛迁徙图 。一个生产队,共三四座院落,每个院落六七头牛。天蒙蒙亮,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头儿,(他是我"你阿公"。"你"是老二的意思。)70多岁,穿一件黑布长衫,叼一根长长的铜烟杆,先是蹲在自己土屋门口,吧嗒、吧嗒,使劲的吧他的叶子烟,大约一刻钟以后,烟吧完了,"咳——咔!咳——咔!"咳嗽几声,清清嗓子,拖着苍老而嘶哑的声音:"要放牛的——走得了哦——要放牛的——走得了哦——"。

院子里就渐渐有了响动,邻居的大叔大婶们开始喊起来了:"二娃子,搞快,你阿公要走了,快起来了哈,等会你撵不到。""幺儿,快点走了,二哥都把牛牵出来了""秀玲,快点去牵牛,我家黄牛走得慢,你要快点,莫记到带本书去看哈"。我母亲(阿芈)也吼我。

十多分钟以后,"驾,驾,驾——驾——"家家户户的牛都赶出来了,排着长队,二阿公的牛领头,一鞭子过去,肥腾腾黑黝黝的大水牛踢踏踢踏就冲在最前面,冲到屋后的小山路,走上公路。后面跟着一群牛,老中青少都有:高大威猛牛角张狂的黑水牛,瘦骨嶙峋毛粘粘的深褐色黄牛,调皮捣蛋的小牛------牛崽子在路上最有趣:一路走一路去吊母牛的奶,开始母牛并不生气,多几次,母牛不耐烦了,用犄角去顶小牛,不是真顶,主要是吓唬吓唬,角还没到,声音哼哧哼哧的,小牛听到声音,撒腿就跑,四肢蹦得老高,像一个撒欢的调皮小孩,一会儿跑到最前面,在领头牛那里去亲亲,一会儿落到最后面,在哪家的红苕地里去捞一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紧跟母牛,撒撒娇,调调皮,就像蹦蹦跳跳的小孩儿,煞是可爱! 母牛呢,总摆着一副严肃的样子,要么不理不睬,要不就故作生气。而公牛都很高大,脾气暴躁,遇见陌生人。它会用犄角来挖你。(我们的土话就叫挖人牛),但犁田是一把好手,我二阿公那头牛就是公牛。

我家是一头大黄牛,是黄牛中个儿最高大的,差点赶上水牛了,全身的鬃毛黄得透亮,一看就是营养充足喂养得很好的牛(当然是我一个暑假的功劳),犄角也长,从外相看似乎有点凶,其实它性格非常温和。它拉犁耙可以和水牛一比高下,所以在我们家乡周围还小有名气。它一年不仅可以完成我和我姨夫两家犁田任务,还可以帮很多农户家。我们靠它挣了不少钱。等我考上学以后,家里急需用钱,它也快进入老年了,就只好卖了。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它那圆鼓鼓的眼睛,似乎又在善脉脉地望着我,还有它那条快拖到地的与众不同的长尾巴——尾巴上毛色由上到下从浅黄到大黄到棕色,毛也由短到长,整个尾巴就像太白金星手里拿的那一柄光净柔软的拂尘。真是一头帅气而又能干的牛!

我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牛圈,学着牛郎那样,和它说说话,聊聊天,然后给它梳梳鬃毛,拍打拍打它的头,拉拉它的耳朵,偶尔也试着想骑骑它,可一直没成功。

放牛娃的夏天

牛队每天至少有十多头牛,前前后后几十米,在早晨的盘山公路上踢踏踢踏有节奏地行走、奔跑,"驾——驾——""哞-——哞——""咩-——咩——""昂——昂——",吆喝声、鞭子声、牛叫声在山谷里此起彼伏。当然还有我们这群放牛娃长长的歌声。 牛是老中青少都有,放牛的却只是老少,除了二阿公是长辈,二哥比我大一岁,其余的都是8、9岁的孩子,还有5、6岁的既牵不了牛,也走不动,我们就把他放在牛背上,骑着走。那时候我最羡慕男孩子放牛,走不动了可以骑牛,我只好干巴巴地看着。

我们的牛队,要在盘山公路上走15里左右,来到群山连绵的地方 ,牛儿们就可以在山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了。我们放牛娃愉快的一天也就开始了:分派两个人把牛照看着,其余的人就到树林里捉知了、捉蛇、捉竹笋虫、捅蜂窝、偷花生、偷玉米、挖野菜、挖土灶、捡柴火、打水,差不多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找一个树林稀疏的地方,拿出盆、碗来,以盆当锅,做起中午饭来。午饭除了大家在山里弄的这些野味,也还要安排每个放牛娃轮流带点米煮饭,然后每个人带一两个各式各样的面饼:有锅摊子、有烧饼、有烤的、有烫的,偶尔也有油炸的。一顿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吃了饭,有累了想睡觉的,找个山崖,大石穴里,铺点干草,午睡一场;不想睡的,就打纸牌,什么抽乌龟、斗十四、扯蚂蚁儿等等,可以玩一下午,如果偶尔有一两位女放牛娃,就跳绳、跳房子、丢沙包,还有斗鸡、攻城,总之男男女女都可以玩。 这时候的二阿公,总是担任照看牛和照看孩子的任务,一遇到野草茂盛的地方,他首先把自己的牛牵过去,任它大嘴大嘴地啃,每天下午回家,他家的牛总是肚皮胀鼓鼓的,我们就说肚皮都胀翻了。一个暑假放完,他的那条大黑牛总是肥腾腾的。 有经验和懂事的小孩,看见二阿公的牛在哪里,就把自己的牛赶到哪里,但更多的小孩只要把牛赶到山上,就再也不管了,只管玩,他们比牛还玩得欢。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的小孩,最想干的农活就是放牛。

如果放到中途,突然下大雨了,我们就找山中那些大石穴,把牛赶进去,人牛挤在一起,牛呼哧呼哧地喘气声,牛蝇子嗡嗡乱飞的声音、牛粪和汗味混杂一起,还混一点放牛娃头上戴的树帽子的青香味,真是五味俱全,应有尽有。

夏天多雨,看是晴朗的天空,一会儿就乌云密布。比如有一次,明明还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黑压压一片,我们马上去找牛,结果牛正吃得很欢,死活不走,无论你怎么拉、用鞭子抽,它都不理睬,抽疼了还用角顶你,好不容易拉走了,因为离躲雨的石穴太远,一个个还是被淋成了落汤鸡,大点的还嘻嘻哈哈没事一般,那几个小屁孩就哭得稀里哗啦,又吼又叫,没办法,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就找点干柴,升上一堆火,给他们烘衣服。

衣服还没穿干,太阳就又出来了,白晃晃火辣辣的,似乎前面下雨和它一点关系都没有,阳光穿过树林,映照在岩石的青苔上,闪烁着斑驳迷离的光芒:一会儿像金子、一会儿像银子、一会儿像翡翠、一会儿像玛瑙,在树林里躲躲闪闪。有调皮的小孩,这时候会拿出一个小镜子,躲在岩石后,用阳光返照的光影来逗我们,开始我们会很奇怪地追寻,等明白过来,都会哈哈大笑或者追打那个淘气鬼。 蝉又在树上鸣叫,老鹰、鹞子又在天空飞翔,小黄鹂儿们,麻雀儿们又在低枝上蹦来蹦去,蟋蟀、蛐蛐儿、老虎(也是一种昆虫,估计是蝗虫一类)又在草丛中穿来穿去。树叶上、草尖上,明晃晃、亮晶晶的雨珠儿滚来滚去,我们就伸出小嘴,小心翼翼地接住滚落的雨珠,含在嘴里,吧嘴吧嘴的抿,然后使劲一咽,好甜!还有一股青草的香味。那种享受的甜甜的纯真的笑脸,至今难忘。好一幅雨后山野夏景图啊!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空,整个山林变成了金灿灿的,像一整片金子铺在山顶。彩虹挂在天边。偶尔飞过的飞机,在天空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线。山谷里的庄稼也都变成了金灿灿明晃晃的了,连二阿公的胡子也变得闪耀闪耀的,整个世界就像铺上了一层金子。我们也都成了小金人。大家都舍不得回去,就坐在山坡上,嘴里叼根青草,随意地闲嚼着,看这山林、田野由火红变成橙红再变成金黄再变成淡黄最后慢慢的浅黄、银白、银灰、灰色,最后暗了。月亮也挂在了天边,像一面银镜,天空、田野就又变成了银灰色的了。

放牛娃的夏天


是该回家了,我们也玩累了,小孩和老人就骑在牛背上,左摇右晃,吼着山歌、校歌,背着古诗,小屁孩也跟着乱哼 ,屁颠屁颠的,往回走。这时候吃饱了的牛劲头很大,一上公路就使劲奔跑,我们这些没牛骑的跟不上,就只好任它们自己跑回家,牛们也都认识路,它们会乖乖地在家门口站着,等着我们这些放牛娃回家。

那个夏天,我是一个真正的放牛娃,只是我每天兜里都揣着书,等牛吃草的时候,其他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我就一个人躲在山崖里,演算着、背诵着,累了,就出去和小屁孩们玩玩斗鸡、攻城、打纸牌。最忘不了的是在那个暑假,我把《艳阳天》那部小说全部啃完了,当然可能读过其他的小说,我忘了。 那真是一个愉快的暑假!

注:我们家族的称呼有点奇怪,老大叫"太"四川话读第四声,比如太阿公、太阿婆。大叔被称为太伢,大叔的老婆被称为太娘,老二称"你"四川话第四声。你阿公(二阿公),你阿婆(二阿婆),你叔(二叔),你娘(二娘),最小的称幺叔、幺阿婆等。母亲被称为阿(芈)父亲阿爸,女孩叫妹姐。吃饭叫掐饭。

放牛娃的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放牛娃   犄角   阿公   母牛   阿婆   水牛   鞭子   黄牛   小牛   金子   会儿   暑假   小孩   夏天   声音   美食   天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