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从哪来

杂谈感悟

1

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的远见卓识从哪里来?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一. 读万卷书


毛泽东生活中有一个让人难忘的场面——他的床放满了书,每次靠在床上看书。让人佩服又惊奇,真的是嗜书如命。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从哪来

毛泽东8岁开始读私塾,13岁辍学帮父亲务农。

他特别爱读被视为“闲书”,“杂书”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

在读遍了韶山冲所能找到的书后,他又到外婆所在地湘乡,开辟了另一条借书的途径。

1918年,25岁的毛主席来到北京,在老师兼未来岳父杨昌济的介绍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了份助理员的工作。

这份工作让他如鱼得水,兴奋不已,终于可以饱览群书了。

他读马列著作,读哲学,经济学,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

没有什么书他不喜欢的。

小时候读,年轻时读,行军打仗时读,晚年重病时读……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无法估计。

他有远见卓识,成为一代伟人,爱读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二. 比万卷书更有效的,是行万里路。


博览群书,只能说有了知识,但由于没有进行实践而强行消化,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毛泽东说过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从读书时就开始搞调查研究,进行大量的实践。

立志救国的毛泽东,为了了解民情,熟悉社会,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胆量,于1917年暑假,邀请已毕业工作的萧子升,不带一文钱,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领略世界有多大,不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只是空想着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怎么可能呢?

据毛主席回忆,他在19 岁才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便饶有兴趣地研究起来。

他发现,诺大一个长沙在世界地图上只有小米粒那么大。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从哪来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从哪来

湘潭压根找不到,更别说韶山冲了。


三. 比“行万里路”更有效的,是“阅人无数”。

毛泽东能有远见卓识,跟他“阅人无数”是有极大关系的。

当年,经由老师兼未来岳父杨昌济推荐,毛泽东认识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后来,经由李大钊的推荐,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

后来又结识了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进步青年。

正是因为阅人无数,毛泽东才懂农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正是有了充分的阅人经历,有了足够的数据做支撑,所以毛泽东才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方向有了坚定的判断。

而毛泽东后来能形成自己的中央政治局领导圈子,也是因为阅人无数才规划出来的。才知道谁是他要长期交往的人。

2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从不拿枪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远见卓识   湘乡   中央政治局   韶山   湘潭   助理员   中夏   岳父   演义   大学图书馆   北京   著作   农民   农村   美食   工作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